爱因斯坦与中国:一个遗憾的故事

2018-10-09 21:07:52  阅读 122 次 评论 0 条

  :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在上海收到瑞典领事馆正式通知,他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惜的是,爱因斯坦的这次旅行,只是途径上海,他的最终目的地是日本。爱因斯坦与中国擦肩而过,与中国科学和中国科学家擦肩而过,这背后,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方在庆研究员看来,爱因斯坦最终选择访问日本,仅仅把上海作为交通中转之地,背后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与日本社会的极大差异。彼时的中国,能够与爱氏对谈之人,少之又少。

  尽管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家喻户晓,但大部分人仍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仅是爱因斯坦,科学历史上的很多经典理论和著名科学家,人们也都是只知皮毛,而不了解其理论深意。

  为此,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科学元典丛书」(以下简称「科学元典」),收录了近代科学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00年间历经时间检验的100部科学经典。而爱因斯坦所著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也收录在该丛书之中,它用最简单,最明晰的方式介绍了相对论中的主要概念。而且由理论提出者本人来讲解理论,颇有与爱因斯坦对话之感。

  近一百年前,中国错过了与爱因斯坦对话的机会,今天,《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书中篇幅过半的附录,也许能让读者对爱因斯坦的理论发展轨迹有更直观的理解。与此同时,我们专门邀请方在庆老师讲解爱因斯坦与中国之间的点滴往事,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爱因斯坦从来没有到中国进行过正式访问,只是在去日本访问的途中,在上海来回停留了总共三天时间。但是,中国方面要是比日本方面更早向爱因斯坦发出邀请,可这件事情最后没有成。

  针对话题,我前不久做了一个报告,名字就叫「爱因斯坦日本之行」。现在爱因斯坦的日本旅行日记已经公开出版,他很少这么完整地把旅行清楚地记录下来。

  通过这个旅行日记,还有一些其他资料补充,我们发现在某种程度上,爱因斯坦中国之行未能成行,更多的反映了以下几点:

  实际上,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专门利用在欧洲的机会去拜访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当时就很爽快地答应访问中国。

  那时,爱因斯坦刚刚从美国回来,他跟魏斯曼去美国,为在耶路撒冷建一所大学进行募捐。爱因斯坦说:「我刚回来,我不想马上走,能不能等到明年春天?」

  这个中方也答应了,同时委托当时中国驻柏林的公司去跟爱因斯坦接洽。而爱因斯坦跟公司之间的联系虽然有些反复,最后也确定下来。

  最早,爱因斯坦觉得是中方提出的条件不是特别好。这个不好是因为他在别的地方演讲费用比较高。

  第一,邀请爱因斯坦也像邀请罗素一样,到中国访问一年。这个对爱因斯坦来说是不可能的,最后通过谈判,爱因斯坦说能来中国访问一个月;

  当时的教授也就一个月300大洋左右,最多的不会超过500大洋,很少很少,一般就是300大洋。一般的职员,比如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职员,只有6块钱、7块钱。所以1000大洋是相当大的一个数目。

  可是当时的1000大洋折合成美元大概只有500多美元。所以后来经过谈判,中国同意给爱因斯坦增加到一个月1000美元。这样一个条件,爱因斯坦答应了。

  在这期间,日本因为也受罗素思想的影响,专门派记者到欧洲跟爱因斯坦接洽;同时也请一些有名的日本科学家给爱因斯坦写信。而且,这些科学家都是在德国学习并且做出贡献的,他们给爱因斯坦写信,邀请爱因斯坦。

  日本方面开出的条件是2000美元,同时邀请爱因斯坦和他的夫人访问。这样,爱因斯坦就想把访问日本这件事情和访问中国结合起来。他就说,到日本访问之前,先在中国访问两个星期,就是这么商量。

  一开始的时候,爱因斯坦也觉得日本提的条件太苛刻。除了给钱以外,日本还希望,爱因斯坦他所有在日本的演讲,都在「改造社」的杂志上发表,这个发表量爱因斯坦觉得太多了。

  爱因斯坦觉得,日本人好像有点太过于苛刻,而且后来他们看到罗素对改造社社长的评价,觉得就是拿名人做幌子赚钱,是个骗子。所以爱因斯坦就决定不去日本。

  日本人一看,急了,最后就把条件放得更宽:先把付给爱因斯坦费用的其中一半放在伦敦的一个银行里面;然后,爱因斯坦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不来,这个费用也不用退;另外一个条件就是,不是每篇文章,爱因斯坦只要给杂志提供一篇文章就行。

  第一点,中国人跟爱因斯坦打交道的时候,完全没有按照现代的方式打交道。还是一种像我们这种,一个是君子,好像不严厉,还有讲信用承诺;好像这个哥们之间,我们说了话就行了,这种打交道的方式和日本的那种方式形成差别;

  另外一点,日本为了保证爱因斯坦顺利的访问日本,从他登上轮船开始,全程有人陪着。到了上海以后,专门又有人接着。全程有懂德语的,甚至做这方面的人做全程翻译。

  但是中国学术界的话,总体来讲,对相对论了解的人比较少,能跟爱因斯坦对话的人也很少。你比如说,日本给爱因斯坦全程做科学翻译的一个人,叫石原纯,他本身就用德语发表了相对论方面的论文上十篇。

  那么中国这边,这件事情虽然是定好了,爱因斯坦同意在访问日本的过程当中抽空访问两周中国,可是这件事情并没有真正落实。

  还有,当时比如说朱家骅,他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后来是「中研院」的总干事。他给爱因斯坦写信说:你能不能先访问中国再到日本,凡属对中方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认为东方文化的根是在中国,日本是受东方文化这个影响。

  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我们的知识分子和当时世界接轨的心态,我们很多知识分子还保留着固有的「天下」,「我为天下之大」这样一种心态。

  那么,爱因斯坦给他回了一封信,爱因斯坦说:实际上在我看来,先访问日本和访问中国没大的区别,我之所以把中国排在之后,是因为冬天的日本会比较冷,当时北京可能还会暖和一些。

  他并没有承认当时的中国文化在东方是中心,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比较可笑的一种想法,可是中国人一直还是那样一种看法。

  实际上,如果从日本当时情况来看的话,在很多方面是远远超过中国的,对世界的了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所能比拟的。

  当爱因斯坦已经在日本的演讲快要结束的时候,还没有任何消息。这个时候,蔡元培也坐不住了,给爱因斯坦写了封信。结果等到爱因斯坦收到他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所以他最后就没有来成中国。

  明白按:其实,爱因斯坦与日本的渊源,不止这次访问。第一套《爱因斯坦全集》就是日本人编的,而且还请到了爱因斯坦本人为这部编著作序。序言中,爱因斯坦就言明阅读经典著作的意义。

  正如中国科学院大学任定成教授在主编「科学元典」时所言:「面对不朽的理性群碑,不是要顶礼膜拜,而是要读出历史的价值,读出时代的精神,把握科学的灵魂。我们要不断吸取深蕴在科学元典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之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第一套《爱因斯坦全集》是日本人编的,编完以后,他们请爱因斯坦写了一个序。

  在序里面爱因斯坦就讲到:读这些原著的目的是什么?你可以去寻找当时原作者思考的轨迹,通过原作者思考的轨迹,看科学本身发展的途径,你能够知道他在里面经历了哪些失败。

  而我们现在所有讲的都是教科书的方式,都是给你按后人描写的方式写,纯粹把历史给过滤掉了,好像跟这个原来的发生情景没关系,就是按照胜利者写了一个最简单的途径,而这样往往是达不到科学的目的。

  只有了解了科学的真实途径,包括在整个思考过程当中所犯的一些错误,你才能真正知道科学发展的途径,而读原著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很多人读了教科书,学得很好,但却不会做研究。研究不是那么容易的,研究一定是在千百次错误当中,最后找出来一条成功的途径。

  而在爱因斯坦身上,包括读他的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用的符号体系跟我们后来用的都不一样。这里面你就会了解到,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符号体系?为什么他的东西并没有被后来的教科书所采纳?

  所以我们还是要去读原著,很多人是通过读原作得到新的启示,所以原著的魅力永远在那儿。

  在某种程度上、在某种意义上,读原著也啃一个骨头。必须得要啃一点硬骨头,这种啃出来得到的味道比吃快食,也是我们讲的快餐,要营养丰富得多。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938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