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给你讲些关于读书的故事

2018-10-11 19:18:59  阅读 121 次 评论 0 条

  今天是2018年4月23日,第23届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逝世的日子。我们的故事就正从莎士比亚讲起,很多同学一定在幼时引用过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后来年岁渐长,少年翻新,可能已经记得不太真切,我便拿出来同大家分享:

  少年时摇头晃脑的背诵可能已经不得真味,及至青年,我们似乎更多的关注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缠绵,《哈姆雷特》和《李尔王》里的人生悲哀。我们贪婪的体味着文字的美好,享受着阅读的快乐。是的,我们是90后,阅读,是伴随我们这代人成长最好的礼物,它似乎简单的如同呼吸,如同饮水,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予取予求的休闲。

  九年制义务教育也真正让读书不再那么圣贤高贵,生活开始变得舒适惬意,责任和担当渐渐隐去,我们似乎已经体会不到500年前的莎士比亚为何使用了如此虔诚的语言,用阳光、用翅膀、用那个时代最昂贵的营养品去歌颂读书.就让时光回溯,在历史的浪潮中去领略那些关于读书的故事,或激昂、或平淡、或晦暗、或挣扎,或已经深深埋在旧纸堆里,可是,当后来人拾起来后抖一抖,看一看,依旧是那般神采奕奕,光芒照人。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在讲堂里回答先生疑问时说出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千古名句,一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打碎击垮,在随后的40年里,神州大地风云激荡,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用殷红的鲜血染红赤色的旗帜!

  1931年的9月18日,日寇大举入侵我东北土地,无数同胞流离失所、死于刀剑,史称“九一八事变”。当天,19岁的钱伟长在收音机中听到消息后为了“学造飞机大炮”放弃自己心爱的历史系,毅然加入物理系攻读,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因为他中文历史考试满分,数理化加起来只考了25分而拒绝,钱伟长便每日6点守在门前恳求,苦读不绰,最终在我国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上建立了不朽功勋,被后辈誉为中国“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读书是为守护国民!

  1935年,日军成兵华北,风雨如晦之际,22岁的青年党员蒋南翔在北京街头中振臂高呼: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在国之重镇北平城内,读书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奢望,期间由中国领导的北平学生五度游行,与军警斗争,引发举国轰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国民觉醒,自此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到处响彻抗日救亡的号角。读书是为救国图强!

  1969年,15岁的习告别暗潮涌动的北京,携带两大箱子的书籍来到偏僻贫困的陕北,“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后来后首知青时光,习深情道:“我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读书,是为人民利益!

  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余光中的印象源于上世纪后期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创作《乡愁》时,余光中不过二十余岁。事实上,余先生的乡愁早已贯穿整个人生,整个诗文创作。

  纵观历史,前辈们读书之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乃至于埋首苦读于民族危亡之际,国土沦陷之间,与时间赛跑,同困难斗争,书本就是希望,就是光芒。但是他们又无不毅然决然的将自己的个人奋斗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投身到祖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大潮中去,奉献智慧、磨炼自身、砥砺青春,终得以成长成才,绽放光彩。而如今,迈步新时代,祖国虽强大但仍需为中华复兴事业奋斗,人民虽富足但但依旧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读书为了什么?在你我的心中也许已经有了共同的答案: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95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