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审题、立论、用例、扣题系列讲座

2017-12-24 23:23:08  阅读 112 次 评论 0 条

  例1: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本材料起提示作用的关键句子有第二段的“做人就要这样,该认真的就绝不儿戏,也不容许被别人儿戏!”第三段的“除非真是合法权益受侵犯,否则无理较真等同野蛮!”关键词是“较真”与“宽容”,但不能选其一来立意,一定要结合二者才是切合题意。所以适合构思成文的有:①有条件的认真或该认真时才认真(暗扣“宽容”),②有原则的宽容或不能凡事都宽容(暗扣“较真”),③既要认真,又要宽容,④分情况去“较真”(“较真”须看场合),⑤如何正确对待“较真”(“宽容”),⑥追求“较真”也须宽容之心,⑦有限的宽容,及时的认真,⑧宽容与纵容等。

  我设计的20个角度如下:水的形态、滴水石穿、海纳百川、水流不断向前、波涛动荡起伏不定、海浪拍打岩石、池塘逐渐干枯、瀑布从峭壁上一跃而下、水的形成过程、水的作用、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水晶莹清澈、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载舟覆舟、水往低处流、冲破堤岸泛滥成灾、流水不腐、装进什么容器就呈现什么形状、水能溶解多种物质、水的经历。

  当然这些成果是集体的智慧,在考场短时间内,若能够漫想到三、四个方面,尽管有的未必妥当,但有了这几个素材或切入角度,选择其中几个或一个开拓挖掘,也可以写成一篇文章。生活、阅读、教材、课堂是素材的源头活水,对多数学生而言,并不是积累的素材不够用,而是没有激活大脑里的素材库。所以,漫想过程就是调动积累的过程。

  陶渊明、李白,走在蝇营狗苟谋取官位的人群的最后,过着自得其乐地生活,不扭曲自己的人格,他们何来痛苦?谭嗣同是为变法而流血的第一人,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怀着为进步而献身的热望而死,他是幸福的。袁隆平、钟南山走在科技的最前端,为全人类造福;刘翔跑在世界的最前面,站在主席台的最前端,他面带自信的笑容;居里夫人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并不为自己柔嫩的双手变得粗糙而痛苦,也不为岁月在她的光洁的额头上刻下了丝丝皱纹而痛苦,她为了科学,为了国家,为了全人类而快乐地工作着。牛顿、爱因斯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前人的理论,发现不足,不断改进能够获得骄人的成就。丘吉尔学生时代功课在全校最后,锲而不舍,努力奋斗,终成大器。

  整合后的素材和观点还比较粗陋松散,尚需进一步斟酌才能确定写作方向,这就进入了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写作的方向,明确中心思想,即明确“通过……(中心),表达……(思想)”。这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还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中心思想要尽可能涵盖材料的各方面,符合“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第二,选好切入点,尽可能求深求新,符合“选取一个角度、一个侧面”的要求;第三,便于自己驾驭,便于展现自我才学。

  十四平方米的洞房中,一张陈旧的双人床上,叠着洗得发白的军被和一床红花被。屋里唯一夺人眼目的是一顶崭新的蚊帐。书房里是两张三屉桌,两把椅子,一对旧沙发。这就是他新婚的全部家当。其中,两把椅子和两张桌子,是从所里借来的,床和沙发是结婚那天下午,从寄卖店买来的。陈景润结婚共花了150元,有人问他:“你结婚为什么这么省?”他说:“这已经有些过头了。若不是为了接待外宾,那对旧沙发我也不会买的。”

  提炼的这九个论点,1、2平凡;3只顾及了材料的鳞爪,忽视了它的精髓,贬低了材料本身具有的价值;5、6、9有牵强附会之嫌,任意拔高之弊;7、8理解失误,生拉硬扯,不足取;4抓住了材料的精神实质,属于最佳角度。由此可见,确定立论的最佳节角度,必须吃透材料,把握本质,从大小、正侧、俯仰、远近等多个方面着眼,找出各种角度,加以比较,择其最佳者入题写作。

  材料提炼观点,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据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 “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春姑娘带着一包礼物来到刚刚醒来的春的花园。各种嫩嫩的草芽和含苞待放的花儿都来向她索取礼物:草芽获取的是绿的衣裳,花儿得到的是芬芳的花蜜和灿烂的颜色。只有虬枝盘旋的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春姑娘问她想获取什么,梅看了看她已快见底的礼物,好似毫不在乎地说了一句:“算了吧,我就不获取什么了,还是留给别人吧!”梅没有春姑娘的礼物,不久便凋零了。

  这样的事情,不也常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吗?当我们每天从睡梦中醒来,丰盛的早餐已呈现在我们眼前。父母为我们付出着无数的心血,他们每天都要为我们操劳,为我们担惊受怕,而他们想获取什么?他们一无所求,一无所获。战场上无数英雄儿女浴血奋战,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祖国,他们想获取什么?他们一无所求,一无所获。“希望工程”每年都有收到数亿元的捐款,那些无私捐款的人想获取什么?他们一无所求,一无所获……当我们身边无数的人正在想方设法去避开“SARS”病毒时,我们无数美丽的白衣天使正在用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报道和采访,他们又到底想获取什么呢?他们同样是一无所求,一无所获。

  立论新颖,才能吸引读者。立意高下,与思维有关。思维的优劣,在于训练的优劣。因此,要在立意上求新求优,必须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一般来说,在立意上求新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是运用逆向思维,即将约定俗成、广为人知的老观点、老说法反过来说,比如“近墨者未必黑”“名师未必出高徒”等等。这些与习惯思维截然相反的论点往往能语出惊人,使读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第二种是与时代结合,翻出新意,“老瓶装新酒”。如《勤俭节约与合理消费》,可以在表明勤俭节约应受到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如果一味地抑制消费,则会影响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这样一翻,就富有了时代的新鲜感。另外,如果找到独特的角度来阐述论点,也是立意上的求新。比如从龟兔赛跑中乌龟的角度来分析,论述坚持不懈就可能以弱胜强,这和传统的骄傲导致失败这一论点相比,立意就较新的。

  参与讨论,首先要弄清材料中“知足常乐”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赞同讨论中的第一种观点,即正面立论,也可以反面论述,赞同讨论中的第二种观点,发表“不知足才能常乐”的见解;也可以针对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进行具体分析,不明确倒向哪一边,如提出在生活上应知足,在工作上应不知足的看法,展开议论,这可以认作是第三种观点。

  但是,从摸准要求来看,我们还得往深处想一想:知足常乐意即凡事应懂得满足就常常会快乐,这同我们当代青年信奉的开拓、进取、追求的时代精神,岂不有点相悖?如果赞同这一种观点,那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的。所以要进一步摸准成语蕴含的意义,以岂能知足常乐、永不满足,志在开拓、知足——庸人的哲学等立意命题,谈论中贯穿着常乐在于永不知足的奋斗进取之中的主旨,就能使讨论闪现出动人的时代光彩。这才能使论述成功。

  “让步”的内涵是什么,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用语,我们都知道它的日常用法,我们通常也是这个意义上理解和运用它的。如果你在文中赋予它某种特别的意义,不是不可以,但应该是在通用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并通过你的界定和解说让读者容易接受、能够接受乃至欣然接受。作为本文最重要的概念,其内涵必须是清晰的。否则,建立在这个概念基础上的判断、推理和论证都将失去明晰性。逻辑混乱,论证怎么可能有力量?上引两段话,文字很漂亮,但我不知道作者所说的“让步”究竟是什么意思。另外,引用也好,打比方也好,它们可以帮助说理,但不是道理本身,属于不讲道理的文字,只是言语眩目而已,并不能说服人,明眼人是不信这一套的。下面再看一个类似的例子。

  “堂堂中华几千年,唯有不肯让步于苦难的人才能流芳百世,千古留名。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千年的潮起潮平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千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去牧羊的老者,几千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一腔豪情,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生涯却载入中华的史册,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试问,他们之中有谁在命运的调嬉下让步了?”

  这一段话,我至少在三篇作文中看到,文字稍有出入,显然是从哪本“作文宝典”中移植来的,现在这类书很多,分门别类为考生准备了大量的素料和各种煽情文字。我可以这样说,像现在这样的作文命题,完全可以不用一句自己的话,而全部用“宝典”“秘籍”“绝招”里为我们提供的文字和材料来拼凑出任何一篇应试作文来。有一位专家在作文讲座时就当场试验过,他叫学生任意举一个材料,然后他很轻松地巧妙地把这个材料用到话题作文以来的所有高考作文题中。接着,他叫学生举任意一年的高考话题作文题和任意一大堆材料,他同样可以把它们糅合到一起。学生觉得很神奇也大受启发,简直是醍醐灌顶:原来如彼!这里有妙手转圜,更有强词夺理,这样就助长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也阻碍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育和成长。这哪是作文?这是机械工和电焊工的活儿。

  五千年的文明史,事例实在太多了。从屈原到司马迁,从秦皇汉武到一代天骄,从岳飞到文天祥,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加上外国的,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要多少有多少。不管什么文章,都是这些例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事实上,这些人物和历史事件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只是一些符号而已,根本没有什么深度认识和情感体验,除了教科书上的说法之外,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感悟。

  就拿项羽来说,在让步和不让步的问题上要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可以说他不懂得让步,失去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说他应该向越王勾践学习,能屈能伸,卧薪尝胆,所谓“包羞忍耻是男儿”。也可以说他不肯让步,不屑于卷土重来,用惨烈的自刎来表明自己决不向命运妥协的男儿气概,所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还可以说,兵败陔下、退守乌江的项羽终于向命运作出了让步,所谓“天亡我也”。他或许有机会,但他不想再争了。征战一生,刀光剑影,他累了,他觉得没意思了,他想退出,于是就彻底退出了人生的舞台,这是让步,这是妥协,这是放弃,他说:“就让那个流氓去耀武扬威吧,至于我……就让我漂亮地退出吧。”

  让步是一种生命状态,人们往往在物质的世界中徘徊不前,最终只能是迷失方向,这时让一步,我们的生命也许不是这样。早上,在前进的路上,给别人一个微笑,看到别人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心里是否也暖洋洋的?走在郊外的小路上,为金黄的油菜花,碧绿的麦苗让步,自己是否感到由衷的欣喜?在路上遇到老人,问声好,或是搀扶着他一起走,你会发现生命原来可以是另一种模样。

  一个简单的“词”——轻率。这是我在读陀氏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时读到的。主人公阿辽沙对一群孩童讲解生命的真谛,他说,对于你们的生命不要过于轻率。一句简单的话语立刻点醒了迷惘中的我。我也曾有过与别人针锋相对,以至大打出手,后来又很内疚,后悔不已。在成熟的路上我们还要走很久,而宽容,也是我们需要随身携带的。

  看看你周围的生命吧!一簇青葱,点缀着星星生机,你是否会升起一份感动;几分醉意,笑释恩仇快意,是否又是一份解脱;凝视着你所爱的人,看着她的笑靥,是否又有几分不忍。或许你会说,这不是宽容,但我告诉你,它是。宽容需要一颗悲悯博大的心,需要在爱的滋润才能焕发出光辉。它是人真心的体现,并且从中能得到获得的愉悦。

  这样的文字在学生作文中非常少。作文要回归生活,从社会、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等宏大叙事中走出来,关注现实,多写点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但又要避免“低幼化叙事”,像两人发生无谓的口角,互不相让,大打出手,公交车上你争我夺,不肯让座之类极其琐屑的小事,没有必要当回事似的不厌其烦,津津乐道。公交车让座的事情从小学二年级就写,一直到高中三年级还在写,提到做好事,就想到公交车上让座位,提到谦让、同情、修养、助人等等总是忘不了公交车上的座位。

  有个学生写到,两辆汽车迎面开来,由于路窄,无法会车,但谁也不肯相让,于是大吵起来,僵持了很久,后来,他们居然都发动车子,对开过来,然后就撞上了。于是,这个学生大发感慨,生活中应该互相谦让,和和睦睦多好呢,谁也不肯让步,造成这个局面有什么意思呢?等等。这样的事情也太奇怪了,是这两个人大脑有问题,还是这个学生总认为别人是弱智?虚构出这样的情节来未免过于低幼。再看一段话——

  为什么被报道后,歌德就不会成功呢?如果不被报道,是不是就不会影响歌德日后的成功?但是歌德与那人大打出手甚至闹出人命来,也就没有歌德了,哪来什么成功不成功?再说,这个故事和成功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引申也太不着边际了。这样稚嫩的文字出现在高三学生作文中实在匪夷所思。下面一段话同样是逻辑混乱,不知所云:

  让步是智慧,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是能屈能伸,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放长线钓大鱼”,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缓兵之计,是以退为进,是以守为攻等等。因而,他们很赞赏韩信的胯下之辱、刘邦的还军灞上、勾践的卧薪尝胆之类。也就是说,暂时的让步是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但是这样来写让步,未免有点庸俗化,而且也走到了让步的反面——不让步。他们对“大谋”“吞吴”始终不肯让出半步,试想,十年时间心心念念报仇雪耻,怎么是让步呢?再看下面的句子——

  如果让步并不是出于一种现实利益的算计,也根本不是迂回前进的策略和权变,更多的是妥协和放弃,只是“退”,不是“以退为进”,只是“守”,不是“以守为攻”,它与日后的成功没有关系,甚至会妨碍日后的成功。这样的“让步”多数学生是不能理解的,也把握不住,因为这是一种胸襟和风度,是一种豁达和从容,是一种淡泊和宁静,它更多的是指向精神和心灵,指向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指向人类的命运……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或不敢引导学生去思考的,我们总是把一些实实在在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或者跳一跳可以碰到的东西堆在学生周围,挡住他们的视线,窒息他们的自由呼吸。

  学生作文中较多的是这样两种情况:一是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二是为了个人事业的成功,绝不向困难、挫折、失败让步。两者又是统一的:个人事业也是为国家作贡献,也是为民族争光添彩;而为国献身,为民族、为集体奋斗,也是成就个人功名的途径。这些例子也是俯拾即是。正面反面都有一大堆,举不胜举。上面已经讲到,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学生作文中一种不讲理的情况。他们在列举了一些古人的例子后,常常有这样的话:连古人都能做到怎么样怎么样,我们今天的人却不能做到,难道我们不应该感到羞耻吗?难道我们连古人都不如吗?等等。这是什么话?好像古人就低人一等。这种混帐逻辑我们也是耳熟能详。我们听到批评犯错误的官员时常常有这样的话:连普通群众都能怎么怎么,你作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难道连一个普通群众都不如吗?我就不明白他们什么时候“如”过普通群众的?如此公开的污辱普通群众,真是厚颜无耻!

  面对困难和失败,不让步,不妥协,固然可贵。但是,面对国家犯罪,面对强权和专制,面对如嘲的谩骂和围攻,面对“世人皆欲杀”的险恶环境,面对亲人的决绝和朋友的背叛,你还能坚持真理,捍卫正义,维护良知,保持人格的尊严,守护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吗?从苏格拉底到左拉到阿利卢耶娃,从马寅初到张志新、顾准、林昭、遇罗克……他们捍卫的是什么?你当然也可以说是国家利益,譬如左拉就说他是在捍卫法兰西的荣誉,卡斯特里奥是在挽救时代的良知,但是,他们更是在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譬如思考的权利,言说的权利,在捍卫个人的起码尊严,这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没有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只能是国家的耻辱和时代的蒙羞。不少学生的作文里提到巴金,因为巴金是他们的校友,了解得相对较多一点。巴金在文革中说了一些有违良知的话,做了一些有违良知的事,也就是说,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残酷环境里,他妥协了,让步了。文革后,很多人在极力掩盖那一段历史,并为自己寻找种种理由开脱,巴金却颤巍巍地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愧悚和忏悔。然而,就是这样,还是有人不高兴,施加种种压力迫使他闭上嘴巴。当年,巴金连沉默的权力都没有,今天又要被剥夺言说的权力。这一次,巴金要不要让步呢?好在由于病痛和死亡,他再也开不了口了……

  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新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写作,较之以往的材料作文降低了写作难度,但观点又要从材料中得出,较之话题作文又会出现较多的偏题走题的情况。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洒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过:“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回地方,我也是一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文题一中的第一则材料叙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清晨的公共汽车里人们没有笑容,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笑容缺失现象”的一个缩影;材料二是转述澳洲—位记者对中国“笑容缺失现象”的大惑不解,更深一层,是对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排它式地暗示;材料三是说“笑容缺失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探讨。由此可见,三则材料的聚焦点是我国“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并且,这里的“笑容”专指微笑,折射了公众普遍存在的在公共交往中对自己封闭和对他人冷漠的心态。

  这种情况往往是片面孤立地理解材料,只是就某则材料或材料中的某个点展开论述,而忽视了各材料间的联系,缺少对于多则材料的整体把握。例如,上文第一题有学生脱离了“微笑”的具体语境,忽略了这种微笑是在公共场合的微笑而非职业微笑,是在优美环境里缺失的微笑而非在其它情境下缺失的微笑,因此,没有深入挖掘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人们的何种心态。

  天太冷,小鸟被冻僵了,于是它飞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好温暖,渐渐苏醒过来。它温暖而快活地躺着,不久开始唱起歌来。一只路过的猫听到歌声,便走过去看个究竟。循着歌声,猫很快发现了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

  从叶和花的角度来看,枫叶的颜色为红色,荷花的颜色为白色,不同的背景使相同的主体呈现不同的状态,由此,似乎也可以从“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思想、品性,环境影响人的成长”、“环境改变人生(包括写家庭教育、社会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可以)”、“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等方面立意……

  【医学探秘:大病先兆查询表(不得不看)】+【大病之前的先兆】+【味觉改变 大病先兆】+【从舌头看出身体疾病】+【美国多位专家解读7种症状可能预示疾病】+【多睡“子午觉”打败亚健康—《黄帝内经》睡眠理论

  高考金钥匙数学解题技巧大揭秘专题十六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高考数学高分答题模板外泄!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9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