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网上一个关于余秋雨的评价,看一眼就记住了,说余秋雨是一个:“名声不管怎么差劲,文章都很畅销的人!”
这句话抓住了余秋雨的两个特点:一方面余秋雨文章写得不错,他的书非常畅销;二是余秋雨为人有事业“差劲”,颇不受人待见。
余秋雨的成名,是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文化苦旅》出版的时候,我正是一个疯也似的迷上文学的小青年,在读了很多写景的、抒情的名篇之后,突然接受一种饱含历史温情的散文,顿时让人耳目一新,散文也能够这样写,散文也能写得如此好,是我当时最深刻的印象,好啊!我不禁感叹。
可以说,《文化苦旅》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另一片风景,让我可以用另一种视角看历史,让我欣赏到另一种散文的美丽,对于这一点,我至今感激在心。
同时,也可以说,余秋雨是可以进当代文学史的散文家,他倘若进入文学史,当然不一定是他的好散文有多少,而是在散文的写法上别开生面的创新,自他的《文化苦旅》后,便有了文化大散文的概念,他的功劳在写法的开拓上,而不是其他。
而后来,随着余秋雨的大红大紫,随着出镜率的越来越高,随着书籍一本又一本的出版,他所受到的诟病也就越来越多了。而这些诟病,大多数并不是蹭热点,也不是什么嫉妒,当然也不乏这样的人,但大多数不是这样的,而是余秋雨本人的问题。哪些问题呢?
一方面,创作态度没以前严谨。《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借着自己的热度,连续大批量地出版同类型作品,然而质量与《文化苦旅》相比,高下立现。
另一方面,表演拙劣。成名之后,他到处受邀,参加种类电视综艺节目,俨然以文化代言人自居,然而,才华既不够,他内心爱卖弄的性格又在上节目过程中表露无遗,结果弄巧成拙,不是表演让人反感,就是忙中出现错误,给人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再者,将错就错,不以为错。他无论是在文章和书籍中,还是在电视上对中国文化的解说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其实,这也不是什么蛮大不了的事情,读错了、用错了、写错了,对于长期用文字的人,也并不奇怪,长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然而,真正的学问家是懂得有错就认、有错就改的,谦逊是君子本色嘛,但他不,反而怒目相向,死不承认,这就不是对待学问的好态度了。
中国作协会员,株洲市作协副主席,出版历史随笔集《帝国的脸谱》《大宋美袍上的虱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