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5月2日电摔跤吧!少年,摔出自强自信!——重庆云阳一所农村中学的摔跤励志故事
在简陋的环境中刻苦训练,通过摔跤改变命运,开启不一样的人生……这可不是在描述印度热门电影《摔跤吧!爸爸》,而是三峡库区云阳县红狮中学校长和学生们上演的中国版摔跤励志故事。
红狮中学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云阳县红狮镇中坪村,面朝浩浩长江,背靠连绵大山。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是这所中学一千多名孩子的梦想。
然而,通过考大学走出大山,对这里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回想2015年1月调到这所学校时的情景,校长王平仲感慨地告诉记者,全校近1500名学生,其中70%来自留守家庭,建卡贫困户学生470多人,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当时学校各项指标在全县排名倒数。
如何给这些成绩欠佳的孩子们找到出路?王平仲和老师们走访发现,由于长期爬坡上坎,学生们普遍上肢长、爆发力出色,这恰恰是摔跤运动员需要的特质。于是,王平仲和老师们决定,走摔跤运动特色办学之路。
他们从重庆专业队淘来二手摔跤服、摔跤垫,把泡沫钉在墙上防撞,将学校唯一的会议室改成了训练馆。另外,王平仲托人四处打听,找到了退役摔跤运动员向乙烜到学校当教练。
2015年当年,红狮中学摔跤队组建起来,最初有100多名孩子,每天训练5小时。因为训练强度大,不少孩子受不了放弃了,最终有16名队员坚持了下来。向乙烜说,这16名山里孩子能吃苦,手脚磨破皮是常事,但从来不叫疼。有一个小队员在训练中手肘骨裂,还坚持训练,后来伤势加重就医才知道受了伤。
训练不到一年,这批队员在2016年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摔跤项目比赛中便迎来“大丰收”,获得4金2银6铜,其中2人被输送到重庆市运动技术学院。
摔跤办学初见成效,坚定了王平仲的办学思路,“让一部分有天赋、有条件的孩子成为专业运动员,让一部分孩子通过体育特长考入高校,为这些山里孩子开启一扇新的成才大门”。
要想培养运动员,先要找到好苗子。在县城北部的农坝镇,王平仲发现12岁的女孩付坤宁身体条件出色,可付坤宁父母认为女孩子不应该摔摔打打,不同意孩子加入学校摔跤队。王平仲多次上门将摔跤视频放给付坤宁和她父母看,介绍摔跤运动。付坤宁看了视频后对摔跤产生了兴趣,而王平仲的诚意也打动了付坤宁父母,他们同意让孩子先去学校试训三个月。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在2017年4月重庆市的摔跤比赛中,付坤宁仅用10秒时间就击败了专业队的运动员夺冠。摔跤国家队教练潘教利看到付坤宁的比赛视频后十分兴奋,决定亲自培养这个好苗子。付坤宁从此跟随教练走出大山,走上了专业摔跤运动员的道路。
三年来,红狮中学共获得全国摔跤锦标赛6枚奖牌、重庆市冠军33个,培养国家健将级运动员2人、一级和二级运动员23名。在县里的支持下,红狮中学扩建了食堂、运动员宿舍,新建了一座专业摔跤场馆,聘请了从国家队退役的专业教练,目前学校摔跤队达到了126人。
“摔跤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我们将摔跤运动中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希望更多学生通过摔跤收获抗挫折能力,强健体魄,找到自信,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王平仲说,2017年30多名学生因摔跤特长升入本科院校,其中3名学生考入重点院校。
高三学生吴本银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他本想外出务工补贴家用。通过老师做工作,吴本银接触了摔跤并喜爱上了这项运动,经刻苦训练,2016年被授予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为了早日缓解家庭负担,吴本银放弃了成为专业运动员的想法。谈到未来的打算,他对记者说:“通过自主招生考取体育院校,将来当体育老师。”
曾获得市级比赛四连冠的女学生黄丹,被输送到湖北体育职业学院进行了一年的专业训练,去年却出人意料地返回学校准备高考。当学院教练最后一次打电话来劝她时,黄丹没有多说,只是挂掉电话就哭了。
王平仲介绍,黄丹家里四姐弟都由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抚养,她说要尽早工作挣钱养家,不能离爷爷奶奶太远,“说到这些我也就没办法再劝了,这些孩子懂事”。
为让吴本银、黄丹等13名摔跤队员备战高考,学校单独将他们组建成一个班,有针对性地辅导。高三数学教师胡波深有感触地说,摔跤运动让同学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些山里孩子从小就缺乏自信,摔跤运动让他们知道自己能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