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无锡丨255年前 这个无锡人编了本《唐诗三百首

2018-10-22 02:25:19  阅读 111 次 评论 0 条

  可以说是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语。200多年来,这句话也成为《唐诗三百首》一个独特的标签。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广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对中国文学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皆视唐诗为圭臬。

  唐人辑录的唐诗读本有很多,但流传最广的非《唐诗三百首》莫属。《唐诗三百首》编成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原编本“题辞”末尾署有“时乾隆癸未年春日,蘅塘退士题”。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为谁?“蘅塘退士”又是谁?对于这些问题的认定,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920年,大东书局刊印的张萼荪评注《唐诗三百首》,仍称“蘅塘退士”没有姓名。也就是说,关于《唐诗三百首》编者的这个问题,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还没有答案。

  1943年,现代大文豪朱自清在其发表的《指导大概》一文中,谈到编者真名时有过这样的一段文字——

  有一种刻本“题”字下押了一方印章,是“孙洙”两字,也许是选者的姓名。孙洙的事迹,因为眼前书少,还不能考出、印证。这件事只好暂时存疑。

  直到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婉俊补注本“点校说明”中,才正式指出编者“蘅塘退士”真名为孙洙,并对其进行了简单介绍。1980年金性尧在《唐诗三百首新注》“前言”中,才从《梁溪诗抄》、《名儒言行录》中钩沉到孙洙生平资料。

  《梁溪诗钞》为清代常州府金匮县人顾光旭所编,是其网罗证访编撰而成的一部地方诗歌总集。关于孙洙的记载记于该书卷四十二《国朝乾隆九》,顾光旭在“孙郡博洙”下用小字加注:“晚号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并附有传略。此后,《锡金历朝书目考》和《锡金子科第考》、《贩书偶记续编》、《异闻录》中也都有关于孙洙的记载。

  至此《唐诗三百首》编者“蘅塘退士”即孙洙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此时距离《唐诗三百首》的问世已经过去了252年。

  “蘅塘退士”孙洙,无锡人,字临西,“蘅塘”为其号,亦作“蘅堂”,“退士”乃晚年自号,有《蘅塘漫稿》、《异闻录》等作品遗世。

  孙洙的曾祖孙继远在康熙三年(1644)至三十七年(1689)间,从安徽休宁县迁居无锡县。其父孙钟,号冰崖,国学生,有诗才,著有《闲吟草》诗集。康熙五十年(1711),孙洙就降生于常州府无锡县这个诗书之家。

  孙洙幼年师从邑中吴鼐读《易经》,因其家境贫寒,冬日不备炭火,读书时手中经常握着一方木条,认为木能生火,借以抵御寒冷。

  雍正四年(1726),以无锡城中直河为界,在其东增置金匮县,因居地所属,孙洙入为金匮县学庠生,尔后授例取得贡生资格,得以进入京师国子监学习。

  乾隆九年(1744),孙洙举顺天府乡试成举人,又通过考选充任景山官学教习,但次年参加会试落第。但按照当时的规定,在会试落第的举人中会再遴选出部分文理明通者,补授出缺为地方学官。孙洙列名榜上,于乾隆十一年(1746)当上了上元县学的老师。乾隆十六年(1761),孙洙得中进士,后历任顺天府大成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其人为官清廉,待人宽厚。

  孙洙之妻徐兰英,字澧仙,也是出自无锡望族。她自幼师从同邑翰林院庶吉士杜诏,工小赋,尤擅诗。其诗作淡雅清新,现仅存诗作两首。她还跟随“江南拙叟”金坛人蒋衡学习书法,能写擘窠大字,惠山诵芬楼“山色上楼多”、“更上一层楼”两匾就出自于她的手笔。清高宗弘历南巡之时,特赐徐兰英“江南女士”印章,可见其绝非一般女子,而是一个才女。

  乾隆七年(1742),徐兰英下嫁孙洙成为继室。婚后夫妇二人举案齐眉,常在花前月下品诗撰文。这也是为什么《唐诗三百首》为孙洙与妻子徐兰英商榷共同编选而成的原因。

  《唐诗三百首》为孙洙在任山东各府知县期间编纂而成。对于编纂的目的,在其《唐诗三百首》卷首的“蘅塘退士题辞”里说很清楚——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留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正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回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举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试编验之。

  原序虽短,却在交代编选意图过程中回答了选本的原则。“题辞”中提到的《千家诗》,为旧时儿童训蒙读物,刻本很多,大多依据南宋刘克庄《千家诗选》增删而成,因其篇幅适中,浅近易解,故流行颇广。但孙洙认为其工拙混杂、体裁不全,体制乖违,所以决定编辑一部唐诗选集取而代之,择“脍炙人口之尤要者”,成为流传不废的私塾课本。

  在妻子徐兰英的协助下,孙洙依据沈德潜的《唐诗别裁》及王士祯的《古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为主,杂以其他唐诗选本,“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模仿《诗经》的规模,编撰《唐诗三百首》。在编选过程中,他还对作者的简要生平、籍贯等进行了考核、说明。

  乾隆二十八年(1763),此书以“蘅塘退士”署名付梓。书名有称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也有称取自“诗三百”。

  《唐诗三百首》原编共选入77位唐代诗人(包括两位无名氏的诗作)共310首,刻印时又补入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三首。孙洙在书中选录的作者可谓三教九流,上至皇帝,下至妓女、和尚,选录的作者及其作品体裁也很完整,从古风到近体都很完备。

  诗选前十名诗人依次为:杜甫、李白、王维、李商隐、孟浩然、韦应物、刘长卿、杜牧、王昌龄、李颀。

  从孙洙选编的题材来说,所涉广泛,唐代的政治矛盾、边塞军事、宫闱妇怨、酬酢应制、宦海升沈、隐逸生活等,皆可从中寻到踪迹。

  公元七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的1200余年间,每两年就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但在众多选本中,只有《唐诗三百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屡印不止的经典选本。

  光绪十一年(1885),四藤吟社文人在刻印《唐诗三百首》时,称其“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足见此书在当时备受推崇的盛况。

  这与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过程中,注重收入艺术性高、可读性强和易于记诵的诗篇有着重要关系。但大时代的背景,才是其能够经久不衰的决定性因素。纵观唐诗的发展历程,初唐拙朴,盛唐雄浑,诸体皆备,中唐诗意圆熟,出现了中国诗史两座高峰——李杜,两个流派——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

  二百多年来,《唐诗三百首》始终一枝独秀,一版再版,成为人们了解唐诗结构特征、艺术风貌与发展的窗口。一本古代的诗词选本能有如此跨越不同时代,深踞千家万户的魅力,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

  乾隆四十三年(1778)孙洙卒于无锡,葬于锡邑城南景云乡陈湾里,此时距其编成《唐诗三百首》又15年光阴逝去。遗憾的是,《唐诗三百首》名留青史,而史料关于编者“蘅塘退士”孙洙的记述皆颇为简略。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04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