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油灯照明时,所用的是动物油脂和植物油。狩猎时代,人们在对猎物进行“烧烤”时,发现有油流出,这油搜集起来有着很大的用途。有文字记载以来,油最开始叫“脂”或“膏”。“戴角曰脂,无角曰膏”。我们现在把凝固的叫脂,融化的叫油。关于用动物油点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看来人鱼膏是当时最高级的灯油了,比较耐燃,但是肯定也价格昂贵,非平民百姓所能消费。
虽然植物油料作物在我国具有很长的种植历史,品种也很丰富。但那个时候这些作物主要是用来作为粮食蔬菜,真正用来做榨油原料的,大概在汉朝才出现。最开始用来榨油的原料是芝麻。也就是说,植物油最早用来作为灯油使用的,是价格相对比较昂贵的香油。
无论动物油还是植物油,其实成本都是相当的昂贵,导致不少人点不起油灯。点灯费钱,没有夜间娱乐活动,这可能是古人习惯日落而息的原因之一吧。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经常买不起灯油。邻家不但有油灯,还有蜡烛,有天晚上,邻居家的灯光穿过墙缝射进匡衡屋里,匡衡灵机一动,就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匡衡读。
后来匡衡拜博士为师专修《诗经》,成就为大家所赞誉。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虽然勤奋努力,但是智商大概并不出众。他参加了九次考试,最终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崇,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所以后来匡衡得以一再升职,最高官至丞相。
说到“凿壁偷光”,我不得不提一下发小王大路,读初中时,他效仿古人,在他卧室和邻居之间的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后来被他爸爸知道了差点把他打死,因为邻居家是开浴池的,隔壁房间是公共浴池的女更衣室。
东晋南平新洲的车胤自幼聪颖好学,但是作为一个贫困户,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学有所成,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车胤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得罪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被其逼令自杀。
孙康,晋代京兆人,相对于匡衡和车胤来说,他的出身就显赫多了。他的孙武后人,祖上屡出大官,爷爷是长沙太守孙放。但是到了孙康出生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是家里没钱买油点灯。尤其冬天夜长昼短,更是觉得浪费了大好时光。一天夜里,孙康被尿憋醒,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光亮胜于十五的月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整个冬天气温寒冷,积雪长久不化,孙康借着白雪映射的光,经常在雪地里夜以继日地苦读。孙康勤奋努力,积极进取,终于学有所成,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封德阳县侯。孙康后人的族谱以“映雪”为堂号,儿子孙伯翳位终骠骑鄱阳王参军事。唐代药王孙思邈,中华民国将领、抗战名将孙立人,皆出自映雪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