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得到发展传承,都有自身的价值观作为支撑。我们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纵观世界各国,我们中华文明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道德体系、认知体系。仁爱原则、礼教精神、责任意识、社群取向……这些传承下来的“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许多道德标准、行为标准、思想标准也成为社会大众公认的价值观标准。这些“基因”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时俱进的成果。读著名学者陈来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一书由此感慨。
陈来的这本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传统价值观,讨论其哲学基础、传承与发展,关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二是国学相关问题,国学概念、流变,及其近代国学研究的发展、国学名家与大师。陈来认为:“儒家思想的真正缔造者,是西周礼乐文化。”全世界的古代文明,他们的文化都是以神为本,中国的早期历史在商以前也是如此。西周文明在经过夏、商之后的发展,形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特别是从周公封于鲁开始,思想开始有了新的飞跃:从以神为本的文化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陈来认为,中国讲的以人为本,应该说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这个特色就是从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就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陈来旁征博引,从中西方比较的视角进行论证之后,认为中华文明有四个方面的价值偏好: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个人认为,这正是我们中华文明优于高于其他国家的所在。也正是这些价值观标准的存在,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责任的标尺、一个整体的群体观,在这样一种观念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向善、施善,乐于做好人做好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们常说,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对此,我是深有感触的。个人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关键还是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成长的初期认知能力较差,你往那条道上带他,他就会顺着那条路走。领错了路,形成了错误的“三观”,就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因此,从娃娃抓起尤为重要。
在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上,我对沧州市实验小学的国旗下的课程是比较推崇的。沧州市实验小学用“国旗下的课程”这种新颖的形式,每周一让孩子们在国旗下聆听励志、讲道德、知感恩、做文明人的感人故事,还有主题班会、家长评论等环节,使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潜移默化地使孩子认知遵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
说实话,开始,我对“国感课”是不认同的。一方面这无形中给家长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受半天累到底能达到一种什么效果,无从可知。可孩子上一年级时间不长,她日常一些举动上的变化改变了我的看法。她告诉我,“国感课”上校长给他们讲故事了,批评了乱扔垃圾的小朋友,说垃圾不能乱丢,她也要做“卫生小标兵”。由此,我和我的爱人感到甚是惊喜:一个小小“国感课”,竟让孩子有了好习惯。从那时起,近四年来,每周一,孩子拿着自己的“国感课”小本让我写家长评语时,我都会仔细看,好奇于这个周一孩子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新做法。当然,我们每个大人更应该遵从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标准。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近些年,我们沧州持续不断地开展“沧州好人”评选活动,在狮城大地形成了一种“争做好人的”浓厚氛围,我们的城市也更加“和而美”,就连《光明日报》也曾刊文:“好人之城”,中国道德风貌的缩影。
试想,谁会愿意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道德败坏、勾心斗角、环境肮脏的城市,谁又会愿意到这样的城市去投资发展?城市各个方面都好了,也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当下,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将其真正落实落细落小。
教育专家说,0至3岁是一个人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时期,3至7岁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民间也有俗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从自身的经历来看,非常认可这种说法。高尔基的《童年》,是他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从小说里可以看到,高尔基从小生活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方面,都充满了艰辛。但艰辛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磨砺了高尔基的意志,让他成为一个顽强、坚韧、不怕苦、不服输的人。
高尔基生活在俄国沙皇时期,从小受尽折磨与欺辱。他自幼丧父,无奈之下随着母亲来到外祖父家。而这一切只是阿廖沙(高尔基小名)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母亲去世后,外祖父家日渐中落,阿廖沙也不能寄人篱下。于是,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步入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又饱受欺辱,但他在困难面前始终不屈服,顽强地抗争,最终还是熬了过来。
通读《童年》,我感觉始终有一个词贯穿其中,那就是“自强不息”。以至于长大后,高尔基始终是这样一个人,不抛弃、不放弃,勇往直前。想想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几个能吃苦?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遇到困难就躲,遇到问题就缩?与高尔基相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了。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常想一二。”以前,我对这句话没有深刻的理解,自从结婚生子后,才感觉果真如此。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人的一生充满艰辛,我们在年少时懵懂无知,是因为有父母为我们负重前行。如今独自面对社会,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如何在“十之八九”的困境中,保持“常想一二”的乐观精神,并以一颗顽强、坚韧之心,解决生活中“十之八九”的困难。
个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在童年时期能吃苦,并从困难中淬炼、成长,变得成熟、乐观、稳重,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走弯路、不吃大亏。培养孩子,就一定要培养他能吃苦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像高尔基一样从小食不果腹、破衣烂衫。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适合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3岁可穿衣,7岁可洗碗,10岁可做饭,到初中时几乎可以学会所有家务活,并懂得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等。
之前,屡见报端的“高分低能”“断不了奶的年轻人”等,都是父母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培养其生活能力的表现。一个孩子,首先要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能自己独自在社会上生活,其次,他的学历、特长、专业知识才有意义,否则,他将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再有能力又有何用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