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三查漏补缺之作文主题素材

2018-10-30 03:33:04  阅读 127 次 评论 0 条

  近年来,中国不少年青人喜欢过西方的一些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圣诞节等,送花、寄贺卡、举办烛光晚会是他们“过洋节”的主要形式。

  另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那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由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弘扬国学经典的节目相继热播。最近,“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届开播,发起了“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节目每周精选推出一个“冰封词汇”,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广泛传播,激发亿万人学习和分享,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线时,前九期发布的词汇有“葳蕤”、“搴芳”、“翊赞”、“剀切”、“哂纳”、“颟顸”、“惮烦”、“香醪”。总参与人次已突破2.6283亿。对此,网友评说不一。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北京过去有很多游戏,男孩们爱玩的有抖空竹、放风筝、抽陀螺、捏泥人、斗蛐蛐、骑竹马、拍三角、弹玻璃球等;女孩们则爱玩翻绳、跳 绳、踢毽子、跳房子、跳皮筋、拽包、抓拐、拍洋画等。在这些游戏中孩子们培养了感情,灵活了头脑,更主要的是在户外活动中增强了体魄,无数经典的老游戏伴 随着北京人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许多多的游戏已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而今网络游戏已成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的首选。对此,网友评说不一。有网友希望那些已经渐渐远去的老游戏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2014年五四青年节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主席习来到北京大学考察。

  习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 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 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生活中,穿衣服时,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扣子都会扣错。人生有就如同扣扣子,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扣子扣错了可以重新扣,人生却不可以重新来过。当然,扣错了也没什么要紧,重新扣不就可以了吗?

  上面对“扣扣子”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月13日去世,引起新的一轮反思热潮。我所写的关乎“耻”与随之而来的“愧”。因为这个一直压抑着我,而我沉默这么多年是我为什么写这本书的理由。这个必须说出来,终于说出来了。

  我累了,只有回忆能让我保持清醒。回忆就像洋葱,每剥掉一层都会露出一些早已忘却的事情层层剥落间,泪湿衣襟。

  素材一:近几年,一些大学的毕业典礼发生着变化。有的典礼上,学生不再身着以西方元素为主的学位服,而 是穿汉服、行汉礼,校长的讲话中使用了不少古汉语。如“更校名,庆甲子,攻科研,承故庠之传统,书新序之华章”等话语,渗透着浓浓的古风。还有的典礼上, 学生身穿印有班级二维码的毕业衫参加典礼,校长的讲话中不乏时尚的语言:“你们总是活跃在时事热点的最前沿,吐槽着‘PM2. 5大气污染’,讨论着‘路边儿老人该不该扶’,怀念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祭奠着‘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素材二:南京大学在校庆前夕将移植牛顿故乡林肯郡的苹果树枝,校庆办说,届时,“砸中牛顿的苹果也将有可能砸中南大学生。”

  引进牛顿的苹果枝,并非该大学首创。天津大学校长就曾剪下“牛顿苹果树”的枝条带回校园;李嘉诚转赠的“牛顿苹果树”枝条也已落户汕头大学。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日在北京召开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季)研讨会。中国现有村庄约60万个,其中古村落约有

  个,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界定为传统村落的有1561个。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有的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部分村落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从中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实地走访,真实记录,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围绕“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村落的千百年传承,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古今故事。第一季60集节目于

  年1月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每晚20点黄金时间首播,目前已播出50多 集。节目播出后引发海内外观众强烈共鸣。上海观众赵韬说,《记住乡愁》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维系社群,立规范,建秩序,可供今天大都市中的社区借鉴。深圳观众 郝丽萍说,《记住乡愁》是对正在快速消失的中国乡村及民俗文化史诗般的记录,很有史料价值。南非观众陈一凡说,节目每集或以一个村庄,或以一个家族,上溯 祖宗之德之源,平叙当世安详和谐,深究根源,娓娓道来,展现了一种安详、和谐、质朴、怡心怡性的乡村生活。与会专家学者对纪录片《记住乡愁》给予高度评价。古建筑学界专家认为《记住乡愁》是“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 《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记住乡愁》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家认为,在传统古村落中留下了许多社会 治理、国家治理的宝贵智慧和经验,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月24日07版)在笔者形形色色的微信群里,有两个群格外活跃。巧的是这两个群的主题对象也很相同,正是我们很多人来自或者所关注的中国乡村。其中 一个群以年长些的文史哲研究人员为主,多关注乡村的人伦道德、教育风俗。另外一个群以年轻点的建筑家、设计师为主,多关注乡村的居所环境、生产生计。在熟 悉两个群的内容和风格之后,笔者简单做了个区分,把前者称之为乡愁群,把后者称之为“乡建”群。

  “乡建”的意义好理解,新中国成立前有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乡村建设运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重在改变农 村面貌,给予农民更好的生活。但乡愁的意义就模糊一些,从前的乡愁是指久未回家或者回不了家的游子对于家乡的思念,多指时空之愁;而当下的乡愁更多是指现 代化大潮下对乡村所承载的美好品质和美好回忆的眷恋,是时代之愁。

  刚开始笔者以为乡愁群的人基本上只是坐而论道,然而不是,群里的许多人都在为乡村的教育和教化事业奔走出力。群主更是以教授之尊, 每个月用十数天的时间赴山东河南等地和农民打成一片。而“乡建”群也并非全是画图纸盖房子的工匠,他们中很多人拥有博士学位甚至海外学历,他们思考争论问 题时大段大段的理论飞扬也常常让笔者叹为观止。

  令人困惑的是,除了分享一些共同的消息之外,这两个群基本上不相往来,同时参加两个群的聚会和讨论的人真是少之又少。不相往来的原 因不是没有机会交流,而是真正的旨趣不同。或许“乡建”群觉得乡愁群里那些“礼崩乐坏”的讨论有点儿大而虚,而乡愁群则觉得“乡建”群里讨论的那些厕所改 造、土壤修复有点儿细而末。

  这小小的两个群的隔阂与分歧,大概也就是当前农村工作中两种思路的隐喻。一种思路从物质入手,努力改造农村面貌,为了给村民提供更 舒适的生活而乐此不疲。一种思路从精神入手,看到质朴的农村生活和良风美俗一去不复返,希冀能够返本开新,抗拒物质世界的诱惑。虽说每个人术业有专攻,这 两条思路可以并行不悖共同为农村农民服务,但是如果这两路一直交流不畅,恐怕他们的努力有部分是要互相消耗的。

  如果说去年12月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概念的提出,正好印证了现实中这两条工作思路的话,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光提出这两个概念还远远不够。如果要实现农村农民的良性发展,“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必须齐头并进相互融合。

  在今年春节前后流行的各种“返乡笔记”中,令许多知识分子感到不安的不仅仅是农村物质环境的衰败,更多的是在物质化潮流汹涌而来时原有的乡村文脉的破坏和消失。而这种文脉丧失给心里带来的失落,不是任何物质所能填补的。

  这就告诉我们,乡村种种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客观上来说,时代汹涌向前,乡愁终难幸免。然而,只要每一个“乡建”工作者多一点儿乡愁的关照,每一位有乡愁的人多一些务实的向前看的态度,我们依然有希望再造出物质和精神上都小康的美丽乡村来。

  一档娱乐节目捧红了音乐诗人李健和机智救场的主持人汪涵。节目播出后,网民要求他们晒出各自的书单。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新的开始,或许又是一次无奈的挣扎。那些想从日常生活中逃离的瞬间,无法预知;很多时候,逃离的念头很快被日常生活所淹没……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素材二: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孔子说:“君子不器”。对这句话,李泽厚解释为:“即人不要使自己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安德列?莱维解释为:“君子不把任何人当器具对待。”

  这两种解释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意思是,在寻求真理、规律、方法或内心道德准则的过程中,所谓的“道”就在近处,而人们往往到远处去寻求。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对中国友人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13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