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情景喜剧是走在时代的尖上

2018-10-30 11:30:59  阅读 118 次 评论 0 条

  1993年,《我爱我家》播出。夸张传神的表演、滑稽逗趣的剧情、观众在拍摄现场排排坐、片尾播放NG镜头,这一切都新奇得如外星球生物一样。中国观众,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情景喜剧。

  今年,距《我爱我家》播出已过去了25年。在这25年间,《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儿女》《武林外传》……一部部情景喜剧用喜闻乐见的小幽默、大智慧,见证着中国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

  近几年中国影视市场渐有发展成大鳄的态势,情景喜剧却似乎没有跟上步伐。自2014年《爱情公寓4》播出后,情景喜剧再无水花。今年,《家有儿女初长成》《伙头军客栈》两部情景喜剧接连播出,反响平平,“不好笑了”“没新意了”是大部分观众的失望所在。情景喜剧创作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25年过去,奋斗在情景喜剧一线的仍然是英达、尚敬、高亚麟等老一代情景喜剧人。低回报、高付出,让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1993年到2018年,观众长大了,情景喜剧却老了。老了吗?情景喜剧人或许还真不这么看,英达的《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情景剧刚刚拍完,尚敬的改编自古龙小说的《欢乐英雄》正在紧张拍摄中……

  本次专题,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英达、尚敬、英宁等依旧坚持情景喜剧创作的幕后功臣,以及巩汉林、姜超、张一山、陈赫、郭京飞等曾参与情景喜剧创作的演员,追忆过往、反思今天、展望情景喜剧的未来。

  情景喜剧发源于美国工业社会时期。19世纪末,美国人开始追求生存以外的精神需求,受科技所限,听广播是大家广泛的娱乐消遣。情景式广播剧是当年的王牌节目:两个以上的主持人在特定场景中,说脱口秀逗乐听众。

  20世纪初期,人们的消遣方式开始增多,公共娱乐场所在美国越来越常见。为了吸引更多的客人,不少老板借鉴情景广播剧形式,安排一位或两位表演者在舞台上表演类似相声式的诙谐情景剧,为现场营造气氛。而这类节目在电视取代广播后,被诸多美国电视台所借鉴。他们将情景广播剧电视化,由演员在固定场景中表演幽默的剧情,谈论当下社会发生的种种事情。随后有人将这类电视节目定义为 Situation Comedy(系列幽默剧,下文简称Sitcom)。

  Sitcom是围绕家庭、公共场合等日常生活展开剧情,带有现场观众笑声,拥有固定的室内场景、特定的社会群体和角色,每集20-30分钟,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让大家开怀大笑的剧种。历史上第一部线年在美国播出的《玛丽·凯和琼尼》。这部剧讲述了在银行工作的琼尼和妻子玛丽之间发生的家庭琐事,情节十分搞笑又接地气,披露了当年美国工薪阶层的生活现状和家庭矛盾,成为不少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随后,美国电视台接连制作了《我爱露西》《陆军野战医院》等作品,《成长的烦恼》《六人行》《摩登家庭》更是掀起全球Sitcom风潮。

  这类剧种对现实的迅速反应,对社会当下现象的批判,以及对于人们生活指导的先锋性意义,让它在美国足足风靡了近70年。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电视剧以悲剧、正剧见长,从四大名著改编剧到《渴望》《雍正王朝》便可见一斑。悲剧兴盛的社会,喜剧往往缺席。但改革开放令中国社会思想进一步开放,人们开始释放个性,喜剧成为了摆脱现实失落,纾解生活压力的最好药方。

  郑晓龙最早发现了这个变化,在1991年集结了王朔、马未都等人尝试创作了《编辑部的故事》。该剧围绕着《人间指南》编辑部,探讨了换代选举、职业骗子、吃喝之风、两岸亲情等社会话题。虽然《编辑部的故事》从时长、呈现形式上看,并非真正的Sitcom,但这部剧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对于言之有物的喜剧已经开始具备需求。

  两年后,“中国情景喜剧之父”英达将美式Sitcom正式引入中国,并拍摄了《我爱我家》,以北京一个六口之家,讲述改革开放的浪潮对普通家庭的影响。在此之前,中国观众从未见过带观众拍摄的电视剧,也并未在剧中听到过笑声。此类反映现实生活,又带有玩笑精神的全新类型,让观众顿生耳目一新之感。随后英达趁热打铁,在1997年推出《候车大厅》,是中国首部走出家庭,把叙事空间放到火车站这一公共场所,阅尽人生百态的情景喜剧;《新七十二家房客》则尝试了海派情景喜剧模式,以上海老石库门一带的弄堂居民作为表现对象,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市民的生存境遇。

  在英达之后,再创情景喜剧辉煌的是尚敬,在他看来,情景喜剧在中国的诞生、兴起,代表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在生活安逸之后,欢乐了,不再愁眉苦脸只知道耳提面命了,他有了自己喜爱的生活和日子,他才会开玩笑。”

  英氏情景喜剧的成功,促使国内情景喜剧形成了积极的创作氛围,英宁、尚敬、林丛、吕小品等导演纷纷开始独立创作情景喜剧,一些年轻的创作者也开始努力啃这块硬骨头。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6年播出的情景喜剧至少有31部,比1993年-1999年的数量翻了近三倍。而在这7年间,也出现了例如《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风靡全国的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在这一阶段进入巅峰期,首先与影视剧数量少不无关联。虽然2000年到2008年,国内每年备案的电视剧平均超过480部,但高质量的大众作品仍属少数。在选择较少的情况下,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情景喜剧便很容易突破重围。

  除此之外,从业人员增加,也为情景喜剧拓宽了创作思路。以往,英氏情景喜剧大多以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或以某一具体的公共场所为主,延续了美式情景喜剧的基调,而尚敬拍摄的《炊事班的故事》虽然没有家庭情景喜剧那样接地气,但军旅题材、积极向上的小人物思维、真实展现的中国军队的生活,让不少观众耳目一新。《武林外传》更是剑走偏锋,不仅大胆地去掉罐头式笑声,同时尝试了以古喻今,以江湖喻社会,糅杂了大量非真实的“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保留反映社会、反映人性的先锋性隐喻的创作基础上,完全颠覆了大众对于情景喜剧的固有认知。

  “如果现在再做一部类似《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的作品,我们不敢确定是否还能成功。”一位不愿具名的剧评人坦言,“因为当观众看得剧越来越多,接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之后,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新鲜感’。恰好在那个时代,这几部作品做到了突破和颠覆,做到了静下心思考什么样的情景喜剧,在反映当下社会的同时,还能够映照未来。”

  繁荣过后,情景喜剧逐渐进入潮落期。2009年后虽有《爱情公寓》《龙门镖局》等关注度颇高的作品出现,但无论是口碑还是创意,整体水准已明显大不如前。据不完全统计,2008-2009年产出情景喜剧至少16部,平均评分7.5;2010-2011年约10部,平均评分直接下降到6.8。各式各样的电视剧、综艺、网络段子、短视频产品,都在为大众输送着欢乐,情景喜剧开始逐渐被观众遗忘。

  不只是国产情景喜剧,美式、英氏情景喜剧也在近些年呈现老态。走过六季的《破产姐妹》在去年宣布不再续订;陪伴一代人青春的《生活大爆炸》也将于2019年5月告别,近几年欧美情景喜剧的整体产量也急转直下。虽然情景喜剧就像不服输的老人,年轻的心依然蓬勃,但与时代似乎已产生难以逾越的鸿沟。

  某一剧种走向衰落,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剧本滥竽充数的多,万里挑一的少。2008年之后,好的情景喜剧开始“一本难求”。2009年的《爱情公寓》大量借鉴了《六人行》等美剧的人物设置和戏剧桥段,间接证明了编剧的思维枯竭,并引发“抄袭”指摘;2013年《龙门镖局》虽然借助《武林外传》的姊妹篇关系博得不俗关注,但内容上仍维持前作的创作套路,电脑特效、蒙太奇的新技术也未能掩盖剧本的创意不足。据悉,当时不少立项时计划写80集的情景喜剧,最终都因为剧本越写越雷同,再也写不出没拍过的事,不得不拍到三四十集便草草收场。

  “一个家庭能扩展的戏,不过是街坊四邻、工作、亲情爱情……一个人一辈子也就发生一两千件有代表性的故事,情景喜剧经历大量生产,必然会令故事开始枯竭。”演员姜超说,情景喜剧产量的锐减、好剧本的缺乏,让他不得不暂缓主演情景喜剧的节奏,更多以连续剧、综艺节目为主。尚敬也坦言近些年市场确实好剧本太少,观众想要看的内容也开始改变。

  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相声、话剧、综艺节目、网络段子、短视频等更多碎片化方式来获取欢乐,因此能逗观众开怀一笑的门槛越来越高。英达说,“《我爱我家》之前一部喜剧都看不到,所以大家会觉得情景喜剧真新鲜,真好玩。但现在在网络的发展下,年轻人看的内容比我看的都多,他们便不再觉得这个很新鲜。”

  曾有数据统计,每个人对同一类笑点接受的次数只有5-10次,同一类的网络段子在流行几个月后,很快销声匿迹。而笑,是非常私人的生理举动,如何能抛一个包袱,逗笑老中青三代人,情景喜剧的创作步履维艰。英宁说,自己每天都在看不同的电视节目、短视频,他希望自己边了解目前流行的笑料,边绞尽脑汁地思考,什么样的剧情还能出人意料。“如果现在再创作《东北一家人》,我相信肯定没有那么多观众看,因为东北的包袱已经被传播得太多了。”他说,创作情景喜剧的人必须是时代的弄潮儿,想在这尖上走,就必须随时把握时代。

  除此之外,娱乐的泛滥,也令创作者变得懒惰,认为只用段子、包袱叠加来胳肢观众的就是喜剧,反而忽略了严肃和与时代相贴合的部分。一个完整的情景喜剧,必须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引人入胜的故事,给人带来愉悦感的同时,也要带来思考和泪水,“如今人们沉迷于简单的玩笑和恶搞,让喜剧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消解,情景喜剧才开始丧失了最独特的表达。”尚敬说。

  同时,娱乐消遣方式的泛滥,令大量良莠不齐的内容涌入,难免误伤情景喜剧。吕小品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写的戏,夭折得太多了。情景喜剧目前的创作大多持观望和保守状态,煽情和正能量剧情都争取做到更明显,反讽内容大量减少,不咸不淡的剧情显然无法满足观众需求。

  中国情景喜剧虽然风靡了近20余年,但相较美国形成了专业化情景喜剧频道和奖项,中国却一直没有把情景喜剧作为主流剧种对待。即便在巅峰期,大部分情景喜剧也没有进入卫视黄金档排播,这直接导致了在运营成本增加的情况下,电视台的收购价一再下压,情景喜剧的市场预期持续走低,鲜少有资方愿意再接盘。

  曾传言,《家有儿女》拍到第四部便草草收官,与购片价下降、演员片酬进而降低有关联。很多情景喜剧创作者也因此转型到传统电视剧创作中,据传,《家有儿女》第一、二部的总编剧李建宏便因酬劳问题,在《家有儿女3》筹拍期间离开了剧组。目前很多情景喜剧都只能请二三线的编剧来写,与十年前一线编剧主动参与写几集剧本的态势完全不同。

  英达无奈称,情景喜剧本身对创作要求极高,没有让观众笑,剧本就是失败的,“要求高,回报太低,很多年轻人也只是在情景喜剧里练了练手,就不干这行了,因为根本挣不着什么钱,写一个玄幻历史就赚了,干吗费劲写情景喜剧呢?不像国外情景喜剧的回报还是很高的。”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14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