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那时河边还是白墙黑瓦,岸边有青石阶涉入河水;外婆一步一步踏到近水处,坐下;盆搁手边岸上,盆里取出一块搓衣板,打湿,盆里取出待洗的衣服,蘸水铺在搓衣板上;一大块雕牌蓝肥皂在衣服上抹几下,出了泡沫,开始搓;我那时还小,蹲在岸边看,偶尔替外婆把洗好的衣服绞干可花足了吃奶的劲儿。那是秋日午后,阳光从云里出来;外婆抬手腕(因为手是湿的)掠了掠头发,侧头看看太阳,说:
怎么惬意了呢?外婆说了,没人跟她抢石阶,还赶上有好太阳。洗衣服不用弯腰,坐得稳稳当当,擦擦擦,刷刷刷,还有一块厂里发的新肥皂,搓起来爽快利落,手冷了就举起来冲着阳光,很暖和。
我记得那时到乡下过年,大人们在堂屋里相聚聊天。男人们抽着烟说话,女人们管着孩子吃瓜子,冷了便喝热茶水,搓搓手哈哈气。我怕闻烟味,又插不进长辈的聊天去,便去到大灶间所以说灶间而非厨房,是因为乡下的灶间缺乏现代厨房应有的一切,只有个巨大的砖垒灶,塞着柴草,煮着几个大锅。灶间很暖和,我蹲在窗台下,借着光,读金庸。冷了就伸手对着柴火取暖,渴了就起身揭开锅盖,舀一大瓢热水到杯里。暖和,有趣,有水喝,真舒服。小姑有时溜进来,也不打扰我,只给我一捧瓜子乡下自己炒的瓜子,不太甜,却很香。
以前还没有桶装饮用水时,最常喝的是凉白开。凉白开最好的味道,总是第二口。第一口通常喝得急,急了容易呛;而且嘴干渴得久了,满嘴里都沙沙响,渴得发黏,尖着嘴吸一口,更像是说:嘴啊,先润润,醒醒吧,有水喝了。第二口才是真格的,咧开嘴,很豪迈的吸方方正正一整口,水进嘴里,来不及品当然水也没什么好品,其长处主要是温淡润,有种白开水味,就像夏天雷阵雨之前,天空沉暗,空气里弥漫的雨味道一样鲜明就咕咚咕咚下去了。连喝几大咕咚,第二口才算完,夏天的凉白开,搁得再凉,喝了也不像冰镇了那般爽厉明快,直冲脑门,却像刚洗了温水澡换上件白汗衫,焕然一新的舒服。更妙的是一低头,发现喝了这么一口气,还有一大整杯在,心怀大宽。
夏天我回了一次无锡,家里没饮用水了,于是我做了一次凉白开。这才想起来,凉白开这玩意从制作到入嘴,过程都无比漫长。自来水灌进开水壶,烧水;人渴着,半绝望的看开水壶,满心毛毛扎扎:一会儿觉得这水温吞吞,一辈子烧不开,一会儿觉得这水越来越烫,看着都出汗,谁想喝啊。终于水壶开了,拿起刮痕累累的粗大搪瓷杯,倒了一整杯,看着着滚烫的白开水,觉得面对个刺猬:不喝吧渴,喝了吧烫。
这才想起小时候,会接一脸盆的自来水,把搪瓷杯浸在里头,或者拿两个搪瓷杯,把水来回倒,边倒边吹气。这才想起白开水最后,不是等凉的,而是忘凉的。小孩子热情来去如潮水,发现白开水搁凉费时良久,就生气,就搁下跑一边去,转头就忘了。
就像,我还记得在灶间读书取暖的快乐,却已经忘了灶间的烟气与闷,忘了久坐在墙角,手脚暖和了,背上却还寒冷比起如今,可以住在有供暖的房间里读书,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的生活质量,是在不知不觉提高的。所以会不明显,是因为记忆的美化作用。比如,谁都觉得少年时听的音乐更美好,但若真回头想想呢?那时听歌可以随手用手机获取吗?不行。先是磁带,按进录音机,听完一曲,想再听一遍,倒带重来。有时候买一盘磁带,只为一首歌。磁带上会附赠密密麻麻看瞎人眼睛的歌词。后来有CD机了,点歌才轻松些,但想随时听歌,还是得挂一个硕大的CD随身听在身边直到ipod出现。
现在这些琐碎的过程,就像凉白开水一样,都过去了,只余下美好的一切。仿佛我们那些快乐来得格外容易其实并不容易,只是以前烦恼也少一些罢了。
我年纪略长些,我妈给外婆买了洗衣机。外婆自然如一切老年人似的念叨,说洗衣机洗不干净。待用过了三四年,便成了洗衣机的行家里手。我随她去天台上晾衣服时,她跟其他婆婆阿姨们比较哪款洗衣机用起来更好,哪款洗衣粉更舒服。偶尔神清气爽叉着腰,朝着太阳:
王小波以前聊美国人喜欢物质生活,说他们对舒服的要求了无止境,舒服了还要更舒服。但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比起在石阶上坐稳了,用雕牌蓝肥皂与搓衣板洗衣服时晒太阳的惬意,这份惬意,显然要实在多了。所以我外婆永远怀念肥皂与搓衣板洗衣服更干净的时光,吐槽洗衣机洗得不够干净,“你看这个袖口,噢哟哟!”但是,不妨碍她用洗衣机与超能洗衣粉洗过衣服,在天台叉着腰晒太阳。
原来纳爱斯已经伴随我们度过这么多年了每次想起来,总像是盘旋在小时候惯看的电视剧前后广告呢。
科技、创新、匠心这些词汇很高大上,我不懂。对纳爱斯而言,大概这些意味着,从手洗到机洗,从雕牌超能皂到超能洗衣粉,从织物洗涤到个人洗护,推动了中国洗涤工业的品质升级。
但对我而言,这就是外婆手中的那抹蓝色,衣服上残留的一股清香,洗衣机旁颜色鲜明的包装袋,洗漱台上透明管子的牙膏,就这样,安安静静、无声无息地,融入了生活。
大国品牌什么的,对我而言,主要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确实被改变了。改变到叉着腰说一声“舒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