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汤”哪如“吃肉

2017-12-26 16:56:29  阅读 107 次 评论 0 条

  近日,与一位喜欢文字、初出茅庐的写作者小李交流。小李坦言,他特别喜欢微信、QQ空间、文摘杂志上的心灵鸡汤式的文字,认为这些文字有道理、很温情,并自己尝试写了一些诗歌、小散文。

  近日,与一位喜欢文字、初出茅庐的写作者小李交流。小李坦言,他特别喜欢微信、QQ空间、文摘杂志上的心灵鸡汤式的文字,认为这些文字有道理、很温情,并自己尝试写了一些诗歌、小散文。由于品味了太多的心灵鸡汤,他的文字也充满了“鸡汤”味儿,由此他自我感觉很不错,颇为自负。我仔细看了他的文字后,不忍给他泼冷水,委婉地告诉他:你若要搞好写作,最好还是多读点经典作品,如古诗词之类,要多读多思多写多练,不要急于发表。他称:我不喜欢古诗词,只喜欢流行文章,况且,这类文章不也是从报上、杂志上发表了吗?

  对他的话,我无语。人各有志,不可强劝。但我觉得有话要说,不吐不快。不可否认,心灵鸡汤文字,如今非常风行。看看微信、微博、QQ空间,以及一些生活类报纸的副刊,到处充斥着这类看似颇有哲理,充满温情、质感的文字、短章。这类文字、段子,

  求指点迷津、纾解困惑的心理需求。由此,段子的写作者们给出了种种心灵鸡汤、精神药方。这些“鸡汤”“药方”,往往看似颇有营养和疗效,其文字似乎颇有哲理、深度、温度,但实际上,这些文字思想观念非常驳杂,人生观、世界观不见得正确,有些不过是一部分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的粗浅总结,不足为训。其中,不少文字来自于东拼西凑,全是些“车轱辘话”,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却经不住推敲,不过是些似是而非的伪真理。不客气地说,这类由生活中的鸡零狗碎熬制的 “鸡汤”文字,没多少营养;这样的由各类 “江湖郎中”开列的“药方”,非但不能对症下药,反倒容易使一些人服用后走火入魔——因为对于广大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而言,他们缺乏一定的辨析、反思能力,往往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认同了这些思想驳杂的伪真理,进而将其奉为圭臬,亦步亦趋地付诸实践。长此以往,人生如同盲人骑瞎马,后果可想而知。

  记得一位著名作家说过,他的阅读宗旨,就是几乎不读当代的文学作品。他认为,这些作品尚未经过时间的检验,其中的许多作品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淘汰。读这些,难免会浪费生命,甚至走入误区。唯一可靠的,是去读前人流传下来的传世之作。这些作品是历史大浪淘沙过后留下来的真金。比如诸子百家,比如唐诗宋词,比如四大名著,等等。俗话说得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书山巍峨、学海无涯,即便穷尽一生,也难遍阅古今中外经典,更何况那些二流、三流乃至不入流的“鸡汤”文字呢。做人要做一等人,读书要读一流书。满足于一些品位不高、见解寻常、思想驳杂的“鸡汤”文字,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自己的思想观念、审美水平、人生趣味变得日益世俗、肤浅和平庸,自己也变成一个善于趋避、不敢担当、不思进取、不明大义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变成患有精神、灵魂疾病的怪胎。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鸡汤”文字,算不上是“绿色”“有机”文字。熬制这种鸡汤的原料、食材,不少是被时代、世俗中某些不健康的精神激素催熟的 “肉食鸡”“速成鸡”。不惟无多少营养,还可能使人的精神、思想、意志力、明辨是非能力等出现早衰。

  而要使人的精神、才智健康成长,最好还是要看那些经典。要知道,经过传统文化滋养的古人,其生活方式是淳朴的,精神世界是纯净的,其著作的营养之丰厚,远超过当代某些心灵鸡汤的营养价值。古人的著作,都是实打实的“肉干”。如《论语》等,现在看来,真是一句顶一万句,句句都是干货,而且还是“绿色”“有机”产品,未经当代世俗精神毒素之污染。多享用这类人类文化的一流产品,才能成长为精神健康、志趣高远、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物,才能成为真正有益于时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17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