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不走寻常路 办诗社传播正能量(组图)

2018-11-13 03:16:45  阅读 98 次 评论 0 条

  金牛区沙河源街道政通路社区本是一个涉农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一大批农民入住返迁安置小区,形成了“亦农亦居,多村混居”的格局。当然,从农民到居民的转变,不仅仅是户口上的“农转非”,还有生活习惯、文化思想上的改头换面。为此,书记张波实施多项举措,让曾经的农民成为了城市的新主人。华西社区报记者 白露

  “张孃,你屋头的车子不要乱停哦!”“晚上我们要突击一下,把那个贴小广告的抓到!”“最近小李他们两口子白天黑夜老‘扯经’,可能我们还是去看下哦。”……政通路社区长期活跃着这样一批“红袖箍”,大到社区选举,小到夫妻吵架,志愿者们充当着社区和居民之间的纽带。社区的事纷杂繁复,若是只靠社区不多的工作人员,肯定忙不过来。而张波牵头成立的社区文明督导队,则成为社区工作的好帮手。

  社区里有个赵大爷喜欢收集废品以变卖,但他收集的饮料瓶、旧报纸全堆在小区的公共空间,因此居民们经常投诉。大爷脾气又犟得很,哪个去劝他都不听。张波知晓此事后,联系了废品收购站,高价回收了大爷的废品;其后张波还给赵大爷发了“红袖箍”,把他也纳入到了文明督导队。从此以后,赵大爷收集垃圾依然积极,但不会乱堆乱放了。

  “涉农社区里很多都是大家族,以前在一个村,现在多村混居,出现矛盾就难免。我们把这些大家族的活跃分子吸纳到文明督导队,让自家人进行调解润滑,气氛就轻松多了。”张波用最巧妙的方法解决着社区里的邻里问题。

  诗社的成立源自偶然。张波是在和社区几位老大爷聊天时了解到他们有写诗爱好的,于是他脑中萌生了办社区诗社的想法。成立之初,诗社只有8个人,现在已经有36个成员了,大部分为征地农转非的居民,也有部分退休的教师和企业职工。

  72岁的姚大爷半夜灵感涌现,凌晨3点起床批衣创作;而笔名为“村夫”的诗社成员告诉记者,他写诗不是为名为利,就是为了自己的爱好。以前都是自己琢磨,很少动笔,自从诗社把大家聚在一起,他每天都有了创作的激情。同时,诗友们给了他很多写诗方面的建议,他觉得在晚年还能有这样的聚会,简直是绽放了生命的第二春。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20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