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列怀记得,最后一次和他相聚,是去年的11月。当时汪国真前来参加世界华人作家大会,他去机场接他,他一如既往的“精神很好,声如洪钟”。可是不想短短几个月,竟然就收到这样的噩耗。有同学表示,上周打电话给汪国真时,他的妹妹在电话中表示,汪国真生病了不方便听电话。“当时没想到那么严重,就想等等再说。没想到等来的竟是逝世的消息,真是太意外、太痛心了。”
同学李轴宇回忆当时上学的年代,当大家都还在摸索的时候,汪国真已经早早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就是写诗歌。“尽管我们都是文学爱好者,但他比我们都执着。”那时候的汪国真,一天能写几首诗歌。虽然很少参加社团活动,但他却不断写诗给墙报、系刊、杂志社投稿,也和同学们分享。“对他的诗歌评价,好坏都说,他照单全收,私下里默默改进,不断练习。”
最令同学记忆深刻的,还是他的为人。读书时便十分和蔼谦卑,同学们都叫他小汪,还喜欢和他开玩笑,他从不恼怒。哪怕后来很有名气了,和同学也不改初衷,和当年一样交往,完全没有架子。在对待自己的诗歌上,“他一直对自己很自信,他曾经说过诗歌创作是需要作品的多样。很多所谓的职业诗人会批评他,但在群众中的受欢迎程度还是很高的”。
“他始终传递正能量,对中学生的影响真的很大。”暨南大学杨启光教授告诉新快报记者,他们记忆最深的,就是同班同学的女儿,也是汪国线年代中期,一位同班同学,在自己女儿的床底下发现了一份手抄本。“当时她很担心是那些不健康的内容,拿出来一看,居然是同学汪国真的诗集,而且都快翻烂了。”这消息传开后,同学们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中学生,都十分喜欢汪国真的诗集。
2010年,新快报的“羊城新八景”评选活动受到汪国真的关注。作为曾经的广州学子,常在暨大明湖寻找灵感的他,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时,大谈对羊城美景的看法,对白云山的喜爱溢于言表。而谈起广州的沧桑巨变时,汪国真更是不吝赞美之词,他说:“以前读书时广州处处都是农田,现在好繁华,绿化真好,现代化气息很浓!”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大学在读期间,汪国真便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到90年代,汪国真出了五六十种诗文集,研究赏析其诗歌作品的书多达十几种。其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1990年出版,印了15万册,接下来《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都获得不错的销售业绩。1990年,汪国真的诗集大卖,有人把这一年称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
汪国真曾经表示:“我的诗集加上盗版,总印数大概有一两千万。”2000年以后,汪国真的诗歌和散文开始被收进一些地方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暨大今晚举办追思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