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是每一代中国孩子的噩梦

2017-12-26 22:36:01  阅读 108 次 评论 0 条

  那些曾经誓言灭光八零后的九零后童鞋们,又一次顺利地走上了八零后的老路。继相亲、生娃、秃头之后,第一波九零后继续追随八零后,进入带娃“背唐诗”阶段。

  上apple store或亚马逊随便搜索一下关键词“背唐诗”,各种背诗材料以及背诗工具铺面而来。唐诗生意已然成为一门大产业。若做唐诗生意的朋友们团结在一起,能借董卿的《中国诗词大会》带来的风口创造机遇,恐怕已经翻天覆宇。

  背唐诗是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三至六岁的幼稚园儿童,所以也是民间最流行的早教方式之一。当然,不排除有少数残暴家庭会将这个日程往前推至两岁半。

  虽说很流行,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有不少九零后学弟学妹质疑这死记硬背的做法,直接敲键盘开问:“背唐诗到底有用伐?”

  在回答“背唐诗有没有用”之前,我们首先要回答,为什么家长要跟风让孩子背唐诗呢?明明可背的东西这么多,为啥唐诗会胜出呢?

  唐诗(尤其是唐诗三百首)之所以能打败众多诵读经典,并不是因为它是中国文学的巅峰,而是因为另外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收集唐诗最全的文本毫无疑问是《全唐诗》,大约有四万八千多首。但除了做研究,《全唐诗》其实没啥实用性。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背唐诗教材和工具种类繁多,但多以清朝文人孙洙(号蘅塘退士)所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为原型。

  2017年10月13日,贵州省剑河县。《唐诗三百首》是各种古风活动的摆拍利器。/视觉中国

  《唐诗三百首》直到清末都很流行,直接取代了之前更流行的《千家诗》。表面上看,《三百首》的流行主要基于两点,一方面是它的范文功能,二来则是它的通俗性和易传播。乾隆十二年确立了试诗制度,诗歌成为当时学子仕进的敲门砖,《三百首》作为诗的习作范本一直畅销至科举被废除为止。

  因为《三百首》文本针对儿童,为未来铺路,所以历史背景复杂、典故广博、言语晦涩的都被剔除在外,而且音韵、格律方面也挑选便于吟诵和记忆。

  清代文字狱独多,其中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约一百三十余年,案件总数大约160-170起左右,比历史上其他朝代都来的多,其中有些案件牵涉规模之庞大及整肃之残酷令人触目惊心。在这样的言论环境下,孙洙在选诗时必须小心谨慎,偏向于保守,以防止任何政治风险。

  康熙五十二年,文学家戴名世因同情南明被处斩,系康熙年间较大的文字狱之一。/维基百科

  被《三百首》替换的《千家诗》原来更为丰富,同时包含了唐宋大家的作品。唐诗和宋诗的主要区别是,唐诗偏情,宋诗向理。乾隆本来也是偏好宋明理学,但是他在推进《四库全书》项目的时候,态度发生了转变,思想走向了汉唐,认为宋明理学容易让人滋长个人思想,不利于统治。

  《三百首》选诗标准必须符合以儒家理念为根基的政治导向,即满足“温柔敦厚”的品味,能对心性起教化作用,所以主打内容莫过于人伦情感,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的诗。

  而那些对现实过于批判的作品一律需要被剔除,即便有批判,也必须表现得怨而不怒。因为偏情,以情为标准的诗歌讲究的是对情绪的调动,这也就意味着诸如突出对仗、押韵等修辞是唐诗的主要特征——这直接影响到了读唐诗爱好者的口味形成。

  清朝文人孙洙在编选《唐诗三百首》时,不是从《全唐诗》里挑,而是从《唐诗别裁集》里挑。不过,《三百首》虽然取材于《别裁》,但是把《别裁》所录带有变新意味的如《彭衙行》《玉华宫》《义鹘行》, 以及带有讽刺意味的《三吏》《三别》都剔除在外。

  像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被《别裁》选入,《三百首》却一篇不选,其所选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月下独酌》《春思》《子夜吴歌》等篇,均属风花雪月一类题材。

  李白手书真迹《上阳台帖》。中国人对李白的了解基本只停留在他风花雪月的作品中。/维基百科

  三百余首唐诗中,盛唐诗入选最多,将近百分之五十,中唐诗百分之二十五,晚唐诗百分之二十二,初唐诗只有百分之三。盛唐诗最符合当时主流价值,所以入选最多,初唐诗入选少,不过主要原因是韵律规范还没完全成型,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完全格式化。

  科举废除之后,《三百首》不再有范文功能,思想开放,对于格律等修辞的重视日渐趋弱,所以《三百首》不再热门。民国的小学生阅读的文本也被民国学者重置,语文课程的内容被调整为以公民教育为导向。

  由庄俞等人编著,经时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审定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豆瓣读书

  事实上,正是因为《三百首》在当初编选时所有意维持的安全性,所以经常会在特殊环境下再次复出。当思想被抑制时,对于文艺的审美偏好就会转向以格律、音韵、情感表现为特质的文本,这时候唐诗库就成为了很好的备选。像《三百首》这样的现成诗集可以拿来就用,作为文艺培养的指导,这个也慢慢型塑了大众对于好文学的评判标准。

  现代家庭背诗的情况通常不变:父母念一句,孩子跟着重复一句,直到孩子能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重复出整首诗,这首诗就算背下,然后就紧接着背下一首。而且背唐诗多半发生在儿童识字之前,如果你问这些父母为什么要背,他们多半会说“培养孩子的语感”。

  “语感”这个词,如果你查新华字典,得到的是“对语言的感觉”这样一种笼统解释,如果你把这个词翻译成英文“sense of language”去外文数据库搜,会发现根本没有相关研究,但你如果搜的是中国知网,立刻会感觉硕果累累,而且大多数文献都产生于2000年之后。你的足够敏锐告诉你,这一学术方向是只有中国人攀登的高峰。

  中国学界的成果尚未受到国际同行重视,语感理论作为语言学习领域的实践基础更未获得国际同行认可。这当然不是因为国际同行没有眼力,而是因为秉持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样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国际同行们并不觉得解释语言现象需要求助这样一个多余的概念。

  当初在语文教育中提出“语感”这个概念的夏丏尊之所以引出这个词,也只是想用一两个例子告诉大家一词多义的语义现象和掌握隐喻的写作手法,并没有说出语感本身是什么,更谈不上能以此为语文教学提供任何理论依据。

  夏丏尊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后的一信念》一文中说道:“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

  作为一个熟悉民国历史的人,会知道这里的“赤”指的是红色革命,“夜”指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田园”指的是孕育革命思想的地方,“春雨”指的是播种思想。但是,那些没有民国经验的外国人,肯定不会知道,即便他懂中文。但你不能说外国人语感不好,你只能说他体会不了语境。

  2016年11月6日,上海,“中华古诗词大赛”6岁选手表演古诗朗诵。他真的体会得了语境吗?/视觉中国

  赤、夜、春雨、新绿等语词在这里引申出多种含义的现象,在语境派语义学家看来,是因为一个语词的使用引发了更多的场景联想(association),而这种场景意识是伴随着经验成长,通过类比被挖掘出来的。对于那些常年活在黄土高坡的人而言,春雨是一种不可理解的场景,即便他能凭借着很好的“语感”体会出赤、夜这样的概念所包含的各种语义。

  这样的认知模式不仅体现在语言认知方面,还表现在视觉认知方面。比如,梵高遇见黄色,感到的是希望,因为梵高喜欢丰收地,但是对于雨果笔下的冉瓦让,黄色则意味着被抛弃与被隔离,因为他坐过监狱,出狱后的身份证以黄色作标记,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麻烦。

  我们不能说“黄色代表希望又代表失望”,我们只能说“对于梵高来说,黄色代表希望,对于冉瓦让来说,黄色代表失望”。我们不能说两人色感不同,只能说不同颜色对于两人意义不同。

  在语言学家看来,能不能从一些语词表述中体会出更多的意义,依赖于语言和经验是否适配。而这种适配并不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因为一个人在使劲记语词的同时,并没有随带嵌入语词所连接的经验。

  2013年12月8日,陕西宝鸡,3岁小神童会背唐诗说英语。地方记者最爱追逐此类新闻。/视觉中国

  所以,父母们所坚信的“背唐诗能培养语感”并不是一种严谨说法,更不是一种他们所清晰理解的说法,反倒像是一种人云亦云的跟风话。他们以为背唐诗能提高语感,实际上只是将“既然所有家长都这么干,以防孩子掉队,干脆我也让孩子这么干”的态度付诸于实践而已。

  家长要孩子背唐诗,另外一个目的自然是希望锻炼孩子的记忆力,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但对于今天的人而言,理解唐诗有着绕不开的认知门槛,因为无论从语词还是语法结构来看,唐诗的语言都不太符合今人习惯。不要说小孩,就连那些大学毕了业的人,也多有不理解之处。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被长时记住的东西才能称为学到,理解是长时记忆的前提。

  2011年6月18日,山东聊城,某幼儿园小朋友正在表演节目,他们当然不懂唐诗。/视觉中国

  认知科学家将长时记忆区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记忆。非陈述记忆是一种内隐记忆,比如经典的条件反射等。陈述性记忆被分为事件记忆和语义记忆。和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是语义记忆范畴,若要语言学习有效,必须启动语义记忆的机制,因为这意味着“理解”。但是背唐诗发生在识字之前,语义机制无法被激活,长期记忆无法形成。

  入门唐诗的首选当然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假如孩子无法理解“疑”是什么意思,“霜”是什么意思,“举”又是什么意思,假如孩子无法理解月亮与思乡之间的关系,他就形成不了长期记忆。

  2010年10月13日,福建晋江。小学生正在进行“诗词操”比赛,图为诗歌《静夜思》。/视觉中国

  当然,虽说死记硬背启动不了长期记忆,但并不是说不值一用,好消息是,短期记忆至少可以维持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如果你下一个小时去考试,参加什么背唐诗大赛,多半有效,如果你要带孩子参加什么临时表演,上去凑数也会很有效。

  2016年4月7日,武汉,中国少儿国学大赛启动,比赛项目包括唐诗、弟子规、论语等。/视觉中国

  但如果你要孩子学会唐诗,达到理解的程度,并且指望他们能在未来写作中旁征博引的话,那还是应该制定长期的学习计划,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以及经验的丰富,进行逐步讲解,毕竟唐诗《三百首》针对的读者是类似于小学阶段的孩童,不是那些三至六岁的娃。

  不过,把孩子教成喜欢旁征博引的样子并不讨人喜欢,因为难免会有掉书袋之嫌。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八点要求: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所谓的白话文,就是今天语言学家所说的日常语言。语言是人类演化出来的合作方式,沟通用。语言越朴实,即使用越日常的语言,沟通成本越低,歧义越少。民国期间,胡适等人发起的白话文运动以及后来简体字推广,都是旨在于降低识字、认字的门槛,为日后在国家层面减少文盲数提供了基础。

  2016年8月7日,北京,中国少儿国学大赛全国总决赛。孩子登台表演是中国许多家长的夙愿。/视觉中国

  唐诗不是当下的公共语言,旁征博引式的使用阻碍沟通,难免让人厌烦。但是,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学习唐诗,认识并理解过去的时代语境,形成有关过去的知识。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提升写作和思考的前提。

  不过,要学好写作与思考,光学《唐诗三百首》可能还不够,因为读者们可能还是希望你讲的有道理,光调动情绪不足,所以可以带等到孩子长到一定程度了读一点有助于逻辑培养的书,如果非偏好古典学习不可,那么可以读点诸如宋诗或者宋明理学的文本以作平衡。

  当然,你不用担心哪个宋明理学的文本比较好,这里也不打算跟你推荐。因为作为九零后,你接下去干的是继续沿着八零后的路往前走,带娃报各种补习班,学钢琴、学英语、学画画……

  5、夏丏尊,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文章作法》,中华书局,2016

  13、成松柳,“《唐诗三百首》的六种版本的比较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

  14、马茂元,赵昌平,“关于孙洙《唐诗三百首》及其编选的指导思想——《唐诗三百首新编》前言”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2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