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安门老年餐桌叫好不叫座 最贵10块钱老人嫌贵企业喊亏 北晚新视觉

2018-11-16 00:34:37  阅读 109 次 评论 0 条

  2015年4月1日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年老时》,曾感动了无数儿女。为了更好地照拂老人,去年北京建立了104个养老照料中心,以便老人能就近享受生活照料。然而,困于老年餐桌叫好不叫座和医养结合的难以兑现,这些“无围墙的养老院”却仍是处处“围墙”。

  3月27日,北京是个艳阳天。下午3点,进行完一周一次的洗澡“仪式”后,81岁的老人王奶奶,和结识不久的、三个差不多岁数的老姐妹,围坐在一间屋子的沙发四周。

  这间屋子,是右安门养老照料中心二层的活动中心,是老人们看电影、聊天的地方。

  “当这家照料中心还是养老院时,我就在旁边的翠林西里小区住着,一个月前刚住进来。”老人告诉记者,她原先一直和闺女住在一起,可由于闺女最近要带孙子,有点忙得脱不开身。儿子又是常年出差的工作,所以最后就商量着把她送到了这间照料中心,有人照看,离女儿又很近,“想回家时,走几步就到了。”

  在这住了一个月,王奶奶觉得日子过得挺舒心,新认识了几个聊得来的同岁老人,平时衣服床单也有人盥洗,女儿也会隔三差五地过来。

  “就是,上个礼拜的菜不怎么样。厨师送上来的面条都是拿凉水过了的,年龄大了,嚼不动。”

  当然,像王奶奶这样,跨越了“围墙”,从社区被吸引而来的老人,更像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模本。

  现实的境遇是,右安门养老照料中心里的105张床位,目前只住了30多位老人,略超过床位总数的30%。而且,这30多位老人,都是寄养型的“歇息式老人”。辐射半径更广、被视为更适应居家老人的“日间托老”服务,用院长马维志的话说,“效果不好”。

  在养老照料中心的一层,马维志特意开辟出3个房间、10张床位,作为日间照料区域。老人白天可在此休息、看电视、看电影,房间设施配备也和二层的入住床位基本相同。可是,开业至今,这10张床位几乎很少使用。记者到达的下午,3个房间的门都关闭着,唯一能打破房间沉闷的,只有从玻璃窗中照射进来的阳光。

  “老年人依然不习惯于花钱购买服务。”马维志将传统观念下的思维定时和消费习惯,视为“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也许这和宣传得少也有一定关系。”

  这是右安门养老照料中心的周三食谱:早餐,馒头、鸡蛋、咸菜、南瓜粥、牛奶;中餐,炖丸子、西红柿炒鸡蛋、韭菜炒豆芽、肉末芹菜、馒头、米饭、西红柿鸡蛋汤;晚餐,猪肉炖粉条、木耳山药、小米粥、米饭、馒头。

  其中,一份菜的价格从6元到10元不等,最贵的荤菜也就是10元。餐桌也允许老人一次只买半份菜。记者粗略计算,11张桌子的餐厅,大概可同时容纳约50名老人。

  “因为老年餐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人手又不够,所以坚持‘不养懒’的原则,除了周边社区的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外,一般不提供外送服务,但可以接待上门就餐的老人。不过,但目前为止,外送需求不多。”

  马维志介绍,从开业的第一天起,老年餐桌就挺叫好,迄今为止,点赞率能达到90%以上。可是,持续来此就餐的老人数量不多,大多是一顿、两顿偶尔来吃的老人。

  “10块钱一顿饭,比外面餐厅便宜吧,可在老人眼中,还是贵。”马维志说起,老年餐桌的第一餐,他就把自己的父亲请来尝了尝口味。老父亲是1937年生人,78岁,身体非常棒,而且是人民大学毕业,也算高知识份子,“老父亲告诉我,口味挺好,但价格不实惠。可从照料中心运营的角度,我没法再低了。”

  这种情况,在刚开业的通州通和园的金隅爱馨养老照料中心也初现端倪。3月27日中午,中心一层餐厅,两位80岁的老人花13元在这吃了顿午饭。

  “闺女一周要上三天班。以前她不在家时,我就自己简单弄点吃的,现在偶尔也来这吃。我就住在6号楼,溜达过来五分钟。”78岁的丁大爷告诉记者。因为患有高血糖,他的午餐,厨师专门给他做了窝窝头。

  然而,通和园小区住着342名老人。其余的老人,既没有叫餐,也没有到现场,还是按照老习惯,自己做着吃。

  也许,老年人最舍得、也最需要的,就是有个头疼脑热,能在家门口瞧瞧医生。日常服用的常用药,也不用跑去医院排队买。

  在《北京市2014年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中就提到,养老照料中心的一项功能规范,就是医养结合,与周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实现老年人在中心和医疗机构之间的有效对接。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内设医务室或者老年病专科医院,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医保定点资质。

  “开业之前,我就和右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来着。可人家觉得还得给你配备医生,没有效益,不愿意来。这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匹配的体现。”医养结合没有谈拢后,马维志从外面聘请了两位退休医生和护士,在中心一层开设了医务室。

  金隅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也将医养结合视为运营中一块“难啃的骨头”。“我们的爱馨养老照料中心,虽然也和三甲医院谈了合作协议,可人家没有医生能派下社区。而医养结合恰恰是老人需要的,是养老照料中心最能辐射社区的一环。”不谋而合的,李新最终也是从外面聘请了一位退休医生和两名退休护士来服务老人。

  今年,唯一令马维志感觉兴奋的是,他为右安门养老照料中心申请了医保定点资质,正在审核之中。

  “姑娘,你帮我呼吁呼吁,赶紧让这成为医保定点。”采访中,从右安门养老照料中心还是公立养老院时就住在这的89岁高龄的汪奶奶,反复提了医保四次。“我一年瞧病得花2万元,没有医保,只能定时去医院开药。”

  今天上午,延庆区四海镇黑汉岭、西沟外、海字口、南湾、楼梁和王顺沟6个村的老年餐桌同时开张,为周边300余位老人解决就餐难题。年底前延庆区计划增加40家老年餐桌,解决农村老人的吃饭问题。 新华社资料图 “8年才建了20家,这短短的9个月就增加

  2018年6月11日讯,直线米的两家老年养老餐桌,一家天天排长队、居民需要提前俩小时去“抢号”占位;而另一家却门庭冷落,连菜单都还停留在竟然还是去年9月。同是老年餐桌,为何“一热一冷”截然不同? 资料图:张楠摄 热 双旗杆

  2016年9月30日讯,目前,本市区、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已全面展开,新一届人大代表即将产生。为了解基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和履职情况,近期,记者走访了本市的部分区和乡镇。在走访朝阳区时,记者了解到,代表最关注的是城建城管类问题,建议中有60%

  中午11点,八角南路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老年人陆续走进驿站里的老年餐桌,或围坐在桌旁边吃边聊,或将饭菜装进饭盒带回家。一荤两素的搭配,每天的菜品都在变化,每顿饭的价格从8元至10元间。 老年人围坐在桌旁边吃边聊 本月初,八角南路社区养老服务驿

  2016年9月9日讯,今天上午,《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对外发布,报告在北京居家养老的医疗护理、老年餐桌、适老化改造等方面均做了数据分析、探讨和建议。蓝皮书由北京怡年老龄产业促进中心、北京北奥会展有限公司、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年8月26日讯,石景山区把“中央厨房”供餐模式引入社区养老驿站,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和品牌餐饮企业合作,让社区老人吃上搭配合理、营养丰富的“专供餐”。从9月1日开始,“中央厨房”将开始为先期签约的八角街道两家社区养老驿站供餐。未来这种

  2016年2月29日讯,在各项居家养老服务中,老人的健康餐饮始终备受关注,截至目前,全市各类老年餐桌已达4000多家,这些为老人掌勺的大厨都从哪儿来?记者走访发现,他们中既有曾在全聚德工作的退休师傅,也有五星酒店的厨师团队,还有来自高档餐厅

  2015年11月30日讯,“老年餐桌”本应是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好帮手,而在实际运营中,一些“老年餐桌”迎来送往的净是年轻人,对老年人的需求则是“爱莫能助”。 详情请戳→【老年餐配送中心更像青年餐厅 为何来的却是年轻人多?】

  2015年11月30日讯,适合老年人的食谱、营养清淡,定点送餐、服务上门。依附于社区养老照料中心的老年餐桌,设计之初也考虑到辐射解决周边老人们的用餐需求。不过,记者观察本市几个老年餐桌后发现,来这里吃饭的人中,往往年轻人比老人还多。 &nb

  2015年4月1日讯,香酥鸭、豆腐白菜、花卷窝头、家常大饼……有主食、有菜、有肉,一顿饭下来不过十几块钱。量大吃不完?没关系,能点半份带走。中午11时左右,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长青园社区居委会里,老人们在新开办的“老年餐桌”前排队购买热气腾腾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223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