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 知名学者、散文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代表作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善良丰富高贵》、《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周国平或许是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试卷和教材最多的一位。他最新的一部著作,将自己散落于各年级语文试卷和教材的70篇散文辑录成册,并对试题进行评注作答,命名为《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
这种独特体例的“文集”恐怕前所未有,如果放在40年前,就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他的名字将与万千学生的考试发生联系。那时候,他正在为自己的一场改写命运的考试紧张准备,那场考试将他从僻远的广西资源山区,重新调回北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插队生涯,回到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
好在那一年报考研究生不需要组织批准,他报考后,就有人说“周国平想出资源,做梦”。他用半年时间准备考试,将北大哲学系编的西方哲学史教材认真研读,包括《古希腊罗马哲学》《16至17世纪欧洲哲学》《18世纪法国哲学》《19世纪德国哲学》,这几本书基本囊括了西方哲学史最重要的部分,都是原著的选篇和选段,最终他的专业考了最高分96分。
作为13年来的第一批研究生,周国平这一代青年学者很自然地介入了当时的思想市场。他首先从自己的专业苏联哲学出发,为受到批判的苏联哲学家德波林翻案,指出这场错误批判对中国造成的恶劣影响,包括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实用主义流行,把哲学简单化、庸俗化;在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片面强调哲学为政治服务,实际上取消了哲学;在哲学史方面,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意义,抹杀了人类两千年哲学探索的价值。这些观点发表在社科院的《未定稿》杂志上。
与此同时,周国平与北大和社科院哲学所的甘阳、徐友渔、陈嘉映、赵越胜等人成立了“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以翻译为主,两三年时间,出版了几十种西方哲学著作,掀起了读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大师的热潮,“文化:中国与世界”也成为当时的三大“文化山头”之一。此后,他的人生慢慢走向了一条哲理散文作家的道路,优美隽永的散文深入几代人的内心。
1978年的研究生考试,全国报名人数达6.3万人,最终招收10708人。这批人的个人命运因一次考试而改变,后来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成为著名的学者、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包括钱理群、易中天、温儒敏、葛剑雄、萧功秦、陈丹青、曹远征等人,他们从农村回到城市,从工人、农民、教师的岗位走进研究生课堂,此后深刻影响和塑造了当代中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