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高级教师,重庆322重点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开发校本课程《数学与生活》,主持省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参与编写了大学教材《小学数学教育概论》和地方教材《研究性学习》,出版专著《数学与生活》等。
数学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技能,最后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数学素养和数学思想。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典型的数学方法呢?
这让我想到了我中学时代的历史老师,为了让我们记住五代十国,他用“历史+歌诀”的方法编了一首顺口溜:
虽然历经30多年,我依然将这首顺口溜牢记于心。在高中学习化学时,我曾借鉴过历史老师的方法,将“焰色反应”编成歌诀:
这首歌诀不仅让我在当时轻松记住了“金属的焰色反应现象”,即使在30年后的今天,我也依然能琅琅成诵。
如果将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和重要方法编成歌诀,一定有助于数学的学习和教学。对此,我们针对高中数学重点知识、重要方法和典型题型编写了80多篇顺口溜。
歌诀可以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它可以用于对重点知识的提炼,可以用于对重要方法的说明,也可以用于对典型题型的归纳。我们可以一边吟诵歌诀,一边解题教学,也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小结和点评。
这样的教学使数学课堂文化化,诗歌化,不仅抓住了数学内核,而且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也更加便于知识扎根于学生的记忆中。
互联网+工业,工业制造智能化;互联网+农业,农业产品品牌化;互联网+教育,在线教育大爆发;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遍天下。那么,“数学+”会给数学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
我尝试了“数学+灯谜”、“数学+诗歌”、“数学+测字”等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中学习数学、探究数学、享受数学。
“灯谜是一种写在灯上的游戏,有人称文虎,在逢年过节的游园活动中经常见到。国人、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都把它看作华夏文化。作为数学爱好者,其眼光应该是理性的,是数学化的,今天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灯谜”。
第一课《灯谜与数学》,我以这样的开场白和学生们进入教学。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了“猜灯谜与数学思想方法”。
解释:短刀就是匕首,用加法原则:“匕+匕=比”,所以,谜底是数学名词“比”。
解释: 设谜底为x,我们把“养鱼”转化为“池”;把“跑千里”转化为“驰”;把“不是我和你”转化为“他”。于是得到以下三个等式:
解释 :把“保”字留下来一半“亻”,“放”字舍弃掉一半“文”,利用加法原理可得:
解释 :不少是“少”的否定,就是“多”;不好是“好”的否定,就是“歹”。设谜底为x,可得到方程组:
5.胡金铨导演的电影《大醉侠》中有这样1段:金燕子不知道哥哥被土匪关押在哪里,问大醉侠,大醉侠不愿明说,高唱儿歌:“一点一横长,一撇飘南洋,十字对十字,日头对月亮。” 金燕子听后,立即明白。请问金燕子的哥哥关押的地方?
电影《大醉侠》中的灯谜有一句“一撇飘南洋”,请用数学知识解释,编剧为什么说“一撇飘南洋”,而不说“一撇到北海”呢?
文化学者研究灯谜,可能研究灯谜的历史,研究灯谜的分类,研究猜灯谜的格局。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用数学眼光审视中国文化,挖掘灯谜中蕴藏的数学元素,用数学方法猜灯谜。这样的教学可以让灯谜文化具有数学味,也可以让数学充满文化气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诗歌+数学,用数学思维解读名言警句“诗歌是火热的文学,以活泼的形象抒发人的情感。数学是冰冷的科学,以严谨的理性锤炼人的思维;一个热情洋溢,一个冰冷美丽;一个感性,一个理性。看似相互排斥、对立矛盾。但如果我们用理性的思维剖析诗歌,必将发现它们相互依恋,亲密无间。”
师:这首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还有两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两句富有哲理?蕴藏的哲理是什么?
生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蕴藏哲理,它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道理,激励人们要养成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师:很好!今天我们不从文学的角度解读诗歌,而是从数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思考:欲穷千里目,只上一层楼行吗?
生乙:肯定不行,我常站在楼顶花园远望,虽然可以看得很远,但绝对没有一千里。
生乙:我家花园是30楼,远望估计能看到10km的距离,要看到500km,按正比例计算,大约需要登1500层楼。
师:很好!大家可以把地球想成1个球面,如图,现在人在点M处,点A到M的球面的距离为500km,如果人登高到点N,就可以看到点A,如何求出MN的最小值?
师:既然MN≈19.834km,现在的住房每层楼高约3.5m,商铺每层楼高约5.7m,所以要想“欲穷千里目”,如果是住房,需要登6198层;如果是商铺,则需要登3479层。由此可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是名句,却脱离实际,这表明:文学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
如果数学选修课上像语文教师那样解读诗歌,显然远离数学课堂的本意。如果教师继续讲解高考题,无疑就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能落个应试教育的嫌疑。
上述问题如果依然用传统数学习题的方式呈现,难以激起学生解答的兴趣。我们将数学问题和名家诗歌结合,以文化数学的形式呈现出来,用理性的思维解读名言警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展示了数学的魅力,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文学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测字+数学,用数学方法化腐朽为神奇“测字又称破字、相字或拆字,人们普遍认为它与看相、算命一样,都是骗人的迷信活动。严格说,测字是一种方术,是汉文化所特有的一种社会风俗文化现象。我们在此不探讨它的局限性和欺骗性,我们用数学思维来分析测字,用数学方法来剖析测字。”
重庆南开中学一位教师很担心自己小孩的高考情况,Z校长当年正教高三,了解这个孩子成绩很好,就对家长说:“我给你测一个字试一试。”这位校长告诉家长,“你想着孩子高考的事,闭着眼睛用手在桌上的报纸上指一个字。”
生甲:用数学中的伸缩变换,将横坐标缩短,将纵坐标伸长,“工”就可以变成“I
师:如果这个学生学习不好,只能考二流大学或者三流大学,假设你是测字先生,你如何用数学原理给出恰当解释?
生丁:用数学中的减法原理,将“工”字减去一竖,就是“二”字,所以他只能考上二流大学。
生戊:用数学中的旋转变换,将“工”的竖画顺时针旋转90°,可以得到一个“三”,所以他只能考上三流大学。
生己:如果我们把竖画想成“人的精神支柱”,可以这样给家长解释,只要孩子精神不倒,用数学中的旋转变换,将“工”的竖画顺时针旋转45°,可以得到一个“Z”,用数学中的相似原理发现“Z”像一个“2”,他一定能考上二流大学。
教师经常要给学生作心里疏导,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高考前夕的压力都很大。
如何安慰学生?如何缓解学生的心里压力?需要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技巧。Z校长利用一个“工”字,既巧妙又成功的缓解了一个优生和家长的考前压力。同样是一个“工”字,我们利用测字方法,也可以缓解和激励一个中等生和一个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