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华》:永远活在岩井俊二的青春里到底好不好?

2018-11-19 19:40:10  阅读 120 次 评论 0 条

  事实证明,我多虑了。拥有相似的戏剧元素,并不代表简单的复制黏贴。主角换做中年男女,让电影中的生活平添了几分成熟。青春里的那份美好,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让人感到厌倦。细细想来,文艺创作所围绕的,也不过是那几个母题。爱情和青春,当然包括在内。能够一辈子在自己钟爱的领域内默默耕耘,和一辈子深爱一个人一样,并不容易做到。

  导演的坚守和执着,首先体现在了电影情感的载体“信”里。在这个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写信是一种成本极高、效率极低的交流方式。动动手指,就能把自己的心声传达给对方,谁还愿意花费闲工夫写信呢?可当之南的女儿睦睦把母亲珍藏的信件摆在尹川面前时,广大观众应该会把上述想法抛到九霄云外。一条短消息、一段微信语音和一封用心写就的情书比起来,分量未免太轻,情感未免太薄。分离时,一切现代通讯机器上的痕迹转瞬即逝,只有一封封信将会顽强地留在我们的生活里。从前时间慢,怀旧的人总是深情。难怪,在去年和韩国影人合作的作品《昌玉的信》里,岩井俊二也把信放在了中心位置。

  至此,我们也就不难发现电影中老中青三代人的感情线指向何处。之华的婆婆用学英语的借口接近抱有好感的老师。之华的女儿周飒然因为喜欢上了自己的同桌,差点打算转学。而之华,因为三十年前一场无疾而终的美好初恋,冒充姐姐给尹川写起了信。这三段故事的内核一致:美好的感情里夹杂着脆弱、遗憾。岩井俊二的用意也很明显:拥抱美好,但也要接受残缺,这就是青春和人生。

  电影中最容易让人产生不适感的,就是渣男张超的出场。胡歌老师精湛的演技有目共睹,在此无需赘言,但张超在电影里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衬托出尹川的深情。“人生不是随便扒拉扒拉就能写清楚的。”张超虽渣,却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生活里有美好,也有非理性的荒谬。来头神秘的张超,不是什么文艺青年,只是食堂里的打工者。他爱上之南的理由也很龌龊:“她是所有女生里最漂亮的”。或许所有人都会断言,尹川才应该是和之南同度余生的人,包括之南的女儿睦睦。但现实的残酷,就在于从来没有什么“应该”。

  可见,把《你好,之华》归类为一碗温暖的鸡汤,并不妥帖,尽管电影里的青春还是一如既往的美好。之南的儿子晨晨看似是个“熊孩子”,在母亲葬礼之后就埋头玩手机。可他突然向老人问起,人为什么会死。在老人生病后变得惊慌失措,直至痛哭流涕,这里面蕴藏着的,是岩井俊二对生命的思考。和当年的《情书》相比,导演的视野更宽阔,对人性的分析也愈发得心应手。

  但是,电影的美好之下,仍存在着不和谐之音。比方说,睦睦对尹川说,要是您是我的爸爸就好了。这一桥段固然煽情、感人,却把之南一家摆到了被动、无力的位置上。把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美好”尹川身上,多少有逃避现实之嫌。这或许也是来自导演本人的善意提醒:不必沉溺在岩井俊二的青春里。

  深爱三十年的之南从此与自己天人永隔,尹川的重新出发,是否也来得容易了些?这大概算是笔者的一大困惑。尹川、之华的坦然,代表的或许就是导演的态度,这也正是岩井俊二能够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坚持自我的原因。但我宁愿相信,《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男主角对痛苦的无法释怀,才是人生中的常态。生活仍将继续,但有些东西,不会随着时光一同散去。现实生活里没有滤镜下的唯美画面,也没有浪漫的情节设置,

  片名为何是《你好,之华》,而不是《你好,之南》?要知道,电影中所有人物的情感都指向了出场并不多的之南。但是,和现在的丈夫、女儿走上崭新人生旅途的之华,代表着更勇敢、洒脱的人生态度。导演善良的用意,已经浸透在了片名里。只是,如果当年和尹川相爱的是之华,三十年后的她是否还能平静面对?

  电影结尾,之南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回荡在睦睦、晨晨手中的信里,尹川、之华的脑海里。尹川和之南在讲台下的对话,伴随着撒在礼堂里的灿烂阳光,是两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有感动,也有惆怅,这是岩井俊二通过电影带来观众的复杂感受。好在,他没有明确教导,在面对人生的缺失时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把感悟留给观众自己,才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关键词

  我是日本东北大学电影学博士后张竑,关于日本电影及中日电影交流史,问我吧!

  我是日本东北大学电影学博士后张竑,关于日本电影及中日电影交流史,问我吧!

  我是多家高校、众创空间的创业导师,关于企业融资、创新创业的问题,问我吧!

  我是日本东北大学电影学博士后张竑,关于日本电影及中日电影交流史,问我吧!

  我是多家高校、众创空间的创业导师,关于企业融资、创新创业的问题,问我吧!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266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