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是否也期待一个“友善”的环境

2018-11-20 03:45:43  阅读 121 次 评论 0 条

  为方便坐轮椅的老人,海淀医院专门为老人开设的窗口比一般窗口都低。 荆文娜/摄

  “吴主任,是您吧?您看上去总是那么年轻!”来到北京市海淀医院的老年内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碰到了一位前来就诊的70多岁大妈,尽管正在工作的海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吴昱戴着口罩,大妈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并拉着手寒暄着,像是认识了多年的老朋友。

  当你老了,期待的究竟是怎样的健康医疗服务氛围?“老年友善”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原则,为遵循这一原则,并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及《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评估标准,组织开展了老年友善医院建设工作。通过自愿申报,区级评估、市级复核、综合评价,日前,北京协和医院、北京老年医院、北京海淀医院等20家单位被最终确定为北京市首批老年友善医院。

  老年友善医院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助理康琳看来,所谓友善,就是让老年人在整个医疗链条中感觉安全、舒适,能够在出现问题时有一个地方去求助。“虽然不一定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但会使老人有种安全感。我想这是医疗应该给予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一种感受。”康琳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来到海淀医院,虽然这只是第二次见面,但吴昱还是亲切地拉住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的手,笑眯眯地交谈,这一举动让记者觉得既有点意外,又分外温暖,瞬间化解了陌生感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其实,这一举动也可以称得上是吴昱的职业习惯了。在海淀医院的老年病房,拉着老年患者的手,弯腰伏身在老人耳边用既清晰又轻柔的语调交谈,已成为吴昱与老年患者交谈的“标配”动作。“这个小小的举动虽然可能对老年患者的病情不会有太大改变,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人因病痛产生的恐惧感,让他们感受到多一点的温暖和安心。”吴昱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这里,护士们对老年患者都以“爷爷、奶奶”相称,医患相处十分融洽。这就是老年友善氛围的一种体现,像这样的细节,在海淀医院还有很多。

  随着健康北京建设深入推进,北京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82.15岁,老年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北京市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为358.2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6.5%。新时期老年患者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因年老体衰,出现多病共存,甚至发生失能失智的情况,其治疗和护理较为复杂,需要涵盖医疗、社会、心理的全面照护和管理,对老年健康保障提出更大挑战。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李彦梅表示,提供生命全周期健康保障、进一步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老年医疗服务质量、改善老年群体看病就医感受、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健康及照护服务需求,正是推动北京老年友善医院建设的初衷。预计今年,老年友善医院在北京市二、三级医院的覆盖率将达到40%,未来还将在社区进行推广。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去年,通过对北京市31家申请“老年友善”的医院进行考核,最终有20家通过。考核评分标准采取百分制,其中,老年友善管理及老年友善文化各占15分,老年友善服务40分,老年友善环境30分。可见,考核的重心落在了老年友善服务及环境上。

  走进海淀医院,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发现,门诊大楼外部通往二楼的台阶两侧分别有两部扶梯。原来,这是为了方便老年患者上下台阶而新加装的。一进二楼门诊大厅,记者一眼就看到了在醒目位置摆放着的“老内内科门诊搬至门诊二层西侧”指示牌,并很快找到了老年内科。海淀医院门诊部主任陈新平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自从响应老年友善医院建设以来,海淀医院快速反应,今年初,医院决定将原本在三楼的老年内科搬至二楼,同时迅速制定新的出诊流程及应急预案,通过医院各部门协调配合,仅用一周时间,老年内科就在新址正式开诊。

  细节处见匠心。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为减短老年患者排队等候时间,根据老年疾病特点,海淀医院在新迁址的老年内科门诊增加普通诊室至三间,专家门诊、老年房颤门诊也在此区域内。紧邻老年内科左右,是门诊办公室及医疗保健科,为了尽量让老人少跑路,医疗保健科还可为老年患者进行静脉抽血及快速血糖检查。由此一来,从挂号,到就诊、缴费、抽血、取化验单、取药,老年患者可在二层门诊一站式完成。

  另外,在优化老年友善环境方面,为给老年人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打造“安全、友善、适宜”的老年服务模式,2016年下半年,海淀医院老年内科病房进行了重新装修改造,从灯光、地面、颜色、标识到洗浴设施、环境布局、家具等统筹考虑,为减少住院老人的压疮、跌倒、坠床提供了安全保障。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发现,在海淀医院老年内科病房的走廊上,甚至还提供了两台供患者使用的冰箱。不仅如此,每个病房内都新安装了挂钟。“老年人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容易产生谵妄症状(一种老年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迷惑、不安宁、激动等症状),有了挂钟,能降低谵妄的发生。”吴昱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说,老年友善不仅仅是软硬件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注入人文关怀。

  其实,在康琳看来,老年友善医院的建立对分级诊疗及医养结合可发挥很好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分级诊疗,还是医养结合,都体现了医疗的连续性和以人为本的全程化管理。在整个医疗链条的环节上,都需要老年友善的环境。”康琳说,因此,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都更应加强资源的最大化与服务最大化。

  在院内,老年友善医院的相关服务并非仅凭老年科就能完成,无论是海淀医院还是协和医院,除了老年内科和老年医学科,要想做到老年友善,还需全院形成尊老、重老的环境,联合老年科、药剂科、营养科、康复科、精神卫生科等多学科协同合作,对老年患者健康状况做出综合评估,从而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综合干预措施,维持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躯体和社会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或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院外,要想实现资源与服务最大化,不仅是卫生部门一方的事,同样需要民政、医保、财政等部门协调联动。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虽然综合评估工作目前还缺乏来自医保支付层面的支持,但医护人员一直在为打造老年友善医院努力着。“为了防止老年患者住院期间长期卧床导致的腿部血栓,我们护士每天都会帮患者做踝泵操,工作量也很大,但相关工作目前均属义务服务,不计入护士绩效工资。”吴昱说。

  在康琳看来,医疗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紧密结合,医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公益色彩,虽然医务人员应该有体面的收入,但有些服务还应体现一些人文情怀。不过,康琳同时也强调,如果有了医保政策支持,将进一步加快转诊或上门等服务的推进。“毕竟,仅靠医务人员的热情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康琳还表示,我国既往的医疗都是注重疾病而不注重症状和功能,重视治疗而不重视护理、康复,但在老年医学的理念中,这些都很重要。老年科的工作延伸到住院前,涉及健康管理及查体咨询,延伸到住院后,涉及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转诊与康复治疗。“如果将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可有效减少后期医疗资源的消耗,这才是最大的优化。”当然,与此同时也需要政府在基层医疗机构如老年人常用药及康复治疗承接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资源配置作用。

  我国目前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由于健康保障工作做得不够,通常习惯将大部分医疗资源都花费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当发现已患有无法治愈的疾病时才将大量费用花费在ICU病房中。这对医疗资源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老年友善理念的推广可将预防体检、综合评估、疾病筛查、功能的维持等工作做在前面,这样就能够减少在疾病终末期,出现的只能延长部分寿命而不能解决生活质量的治疗。”康琳说。

  她认为,这就是所谓“缓和医疗”(又称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的概念不是放弃不可治愈的疾病,而是在这种情况下仍可保持对症状的关注、对心灵的抚慰、对整个家庭的关爱。“能做到这些,才是一个好的医疗,也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康琳表示。

  据了解,北京协和医院与海淀医院等均已开始了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的积极尝试。例如在海淀医院,安宁病房的收诊对象为:确诊罹患慢性疾病,且目前已处于生命终末阶段的患者;同意接受一切能够缓解痛苦、获得舒适、改善生存质量的医疗措施,但不再进行针对原发病的治愈性治疗;接受生命的自然结束过程,在临终时不接受会增加痛苦的心肺复苏术;家属同意在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尊重患者自己的意愿,认可以病人所希望的方式提供医疗护理和关怀;愿意接受由医生、护士、社工和志愿者等多学科组成的安宁疗护团队提供的整体照顾,并一直有家属陪护的病人。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272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