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智慧历史告诉我们朱元璋是如何联合一切力量的

2018-11-20 11:02:33  阅读 117 次 评论 0 条

  在自己力量微弱的时候就需要吸收各方面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力量,纵使吸收的对象比自己还要弱小,但是聚沙成塔,聚少成多,只要能壮大自已,我们就该有效地利用。

  经过郭子兴囚禁自己,孙德崖囚禁郭子兴两个事件后,朱元璋断定郭子兴难成大事,便向郭子兴请求带兵出征,郭子兴满口应承。

  打仗自然要带兵,朱元璋要了多少人呢,二十四个人,听起来像笑话,二十四个人怎么能打仗?但千万别小瞧这二十四人,看看他们的名字再下结论: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

  这个阵容确实非常豪华,全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不过朱元璋挑选这些人的时候,郭子兴一点也没看出阵容豪华的地方。

  郭子兴指哪,朱元璋就打哪。朱元璋第一个目标就是郭子兴的老家定远,这是个凶险的地方,有重兵把守。郭子兴没有想到,朱元璋竟然攻下了定远。那么,朱元璋及二十四个人是如何攻下定远的?原来朱元璋在经过定远的张家堡的时候,遇上了一帮反抗政府的乡勇,总共有3000人左右,占了一个地盘,号称驴牌寨。这是一支自发的起这样的一支孤军,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下,是很容易被扑灭的。他们粮草困难,又处在元军的势力范围内。这支军队不是没想过找靠山,只是担心一旦找到靠山会失去独立的地位,换句话说,只要找到可靠的人,他们才决定靠拢。

  朱元璋来到张家堡后,大喜过望,原来寨主还是个熟人。亲切握手之后,互相交流一下过往的旧事。这么一来,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饭桌上,几杯酒下肚,朱元璋才说出自己的来意,你们在这里小打小闹终究不是好办法,建议说不如跟着郭大帅。寨主喝得正高兴,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人多了,管理是个问题,管理不好容易出问题,管理得好,人多才能力量大。这就是为什么当年韩信自豪地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带兵打仗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要考虑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军心不齐,治军不善的话,大军一触即溃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多:淝水之战,苻坚80多万大军被东晋几万人打败;睢水之战,刘邦56万人被项羽3万人打得落花流水朱元璋手下很快有了接近三万的人马,该如何整编呢?

  先从思想上,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并没有对这些投降的士兵说一些“感谢你们看得起我朱元璋,今后我们一定要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的话…………相反,他在动员大会上,严厉地谴责这些士兵:“你们这么多人,怎么这么不堪一击?大家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还没等大家想明白,朱元璋就给出了答案:“因为你们没有军纪,平时也缺少训练,打仗就是玩命,不遵守纪律,不刻苦训练,上了战场只有被人宰的份。现在你们跟着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散漫了,只要大家齐心合一,遵守纪律,刻苦训练,一定可以干一番大事的朱元璋确实说到点子上了,所以大家都不吭声。随后,朱元璋一改其他起义军的治军方法,将军队正规化、纪律化。

  在朱元璋手中,这支乌合之众彻底旧貌换新颜,变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推翻元帝国。

  不仅如此,当面对共同的敌人时,即使是仇人也应联合起来。做大事必须识大体。斤斤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最后只能落得身死敌手的下场。

  朱元璋比郭子兴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气量大,见识远。为了成功,即使仇人也要帮,当然必要之时,仇人也一定会帮助自己。

  至正十四年(1355年)十一月,元朝丞相脱脱率百万大军,连同西番、西域的军队,旌旗遍野,浩浩荡荡,进攻髙邮的张士诚,把高邮围得水泄不通。从此拉开了元末农民战争史上重要的一幕。

  张士诚原名九四,淮南泰州白驹场人。泰州濒临东海,居民多靠晒盐为生。张士诚和兄弟士义、士德、士信都是盐贩子,驾船贩卖私盐。张土诚力大过人,仗义疏财,喜结宾客,很有人缘。盐贩们便推他为头目。当时盐为官营,贩卖私盐是违法的事,经常遭到官军的追捕。为了自保避祸,盐贩们便组织起来,成帮结队地贩运私盐。

  张士诚除了担心被官府捕抓外,还受当地富豪的压迫。那些富豪抓住他们贩卖私盐的把柄,恶意欺诈,经常买盐不付钱,还不时地拦截他们的盐船。张士诚咽不下这口气,趁着各地红巾军起义,纠集了李伯舁、潘原明、吕珍等18人,杀了当地那帮富豪,放火烧了他们的房子,造起反来。当地盐丁苦于官役过重,都聚集在张士诚的麾下。张士诚率众进攻周围的盐场。在丁溪,遭到当地地主武装“义兵”的阻击,张士义阵亡。张士诚奋起击溃“义兵”,乘胜攻占了泰州。虽然他们不属于红巾军体系,却是一股势力可观的反元武装。

  泰州一带是元廷盐税的重要来源,张士诚在泰州造反,影响了元廷的盐税收入。元廷急令淮南江北行省出兵,但遭到失败。之后,又改变手法,派人前去劝降。张士诚一度答应,接受了元廷授予他的万户头衔,但不久反悔,又扯起反元旗号,攻占了高邮。

  至正十四年正月,张士诚在高邮称王,国号大周。这年六月,又占领了江北重镇扬州,切断了大运河的漕运。元廷在江南征收的税粮主要通过大运河和海道往大都等地调发。运河漕运一断,大都随时面临着粮荒的威胁。元帝见状,只好派脱脱领重兵出征高邮,想一举除掉张士诚。

  虽说红巾军的起义曾给元朝政府统治以沉重的打击,但元朝的实力尚强,必然在做出相应调整后,发动猛烈反扑。脱脱把高邮围住,日夜不停地攻打,同时分兵围攻六合。

  由于六合遭敌重重围困,赵均用、孙德崖力不资敌,无奈之中只好求援于郭子兴。他们派出与朱元璋相熟的使者先来游说朱元璋。朱元璋认为从大局上着眼应当予以支援,但郭子兴为人气度狭小,因受过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欺侮,一听便予以拒绝,拒不同情使者的哀求。

  朱元璋此时又以共同利益为由,向他阐明六合与滁州唇齿相依的利害关系,说明六合失守后,滁州也会随之陷入元军重围,形势恐难预料。从保卫滁州的角度上来看,应派兵出击。就这样,朱元璋据理力争,才算使郭子兴从心理上转过了这个“弯”。

  在增援六合的战斗中,耿再成固守瓦梁垒。元军急攻瓦梁垒前后不下四五次,每次都是在阵地快要被攻陷的时候,忽又撤退,这样便使义军有了一个喘息和修复被破坏的工事的机会。

  耿再成推究元军之所以这样,看来是他们不了解义军内部的虚实,怕中了义军的埋伏。朱元璋看到元军的这种表现后,立即转换策略,决定自行退出瓦梁垒,在撤兵前,成功地导演了一幕空城计。由于寡不敌众,他以智取代替硬拼固守,先是以妇女、牛群扰乱元军视线,使元朝军队穷于应付。乘元军更加疑惧不前,按兵不动之际,便从容不迫地撤军回滁州。

  而后让妇女和牛群向滁州撤退,辎重妇女在前,留精兵断后,以防备元军的追击。当义军撤退至滁阳外围时,元军才意识到上了老谋深算的朱元璋的大当,于是于十一月初发兵攻打滁州。这边由部将耿再成率兵迎击,而后佯败而退,将元军引入义军伏击圈,滁州红巾军随即四面出击。元军这才知道又中了朱元璋的埋伏。由于元兵遭受伏击,猝不及防,损失惨重朱元璋终于达到了增援六合义军的目的。

  随后,为了阻止强大的元兵反攻报复,朱元璋又一反常态与元将议和。他以郭子兴的名义退还所获的元兵战马,并准备牛酒以犒劳元兵。

  并解释道:“滁州城居守的都是些良民,良民结聚为兵,完全是为着自保自卫,前听说元兵要攻取滁州,大杀无辜,故冒死反抗,实出于不得已。今元兵的大敌(指张土诚)在高邮,将军并不力攻高邮,反来屠杀良民,这样做合适吗?”朱元璋一打一拉的战术,在解自身之围和救燃眉之急上是十分成功的。元将听了朱元璋的一席话后,感到很有道理,随即宣布撤军。

  滁州根据地得到巩固后,接下来是向外扩展,拿下退可守、进可攻的江北重镇和州。在这次战斗中,朱元璋仍以智取为上,并担当了这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

  大敌当前,是不计前嫌共同对敌呢,还是念念不忘个人恩怨而坐视不理?在此紧要关头,朱元璋与郭子兴展开了寸步不让的说理斗争,最后由于朱元璋这边是理之所在,郭子兴自知理亏,才终于被说服,成全了两股义军共同对敌以夺取胜利的大事。朱元璋当机立断,自告奋勇,亲自领兵出战,为全体义军将领树立了一个身先士卒的榜样,出兵帮助赵、孙两人。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很有道理,无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还是生意场上的分分合合,或者大国关系变迁,都有许多的例子。人与人之间,过去被视为水火不容的仇家可能因为共同的利益需要,而以大局为重冰释前嫌。反过来,朋友之间由于利益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反目成仇!在生意场上,过去的合作伙伴为了各自的利益,瞬间就成了竞争对手;反过来,竞争对手也可以为了共同的利益关系变成了合作伙伴!在国际交往上,国与国之间制度不同,信仰不同,但是只要能够利益互补,就能够一起坐下来谈合作。反过来,国与国之间尽管制度相同,但是利益发生了冲突,也会兵刃相见,成为敌人。

  历史上的国家大事如此,我们现代人面对竞争也应该如此,没有水远的朋友,只要给我们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我们就应该将阻碍拨开,不能因为儿女情长,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大事;也不会有永远的敌人,对我们发展有利的人,我们不应该计较于一些负面的东西,不肯释怀,而是应该大大方方地为自己的发展铺就一条光明大道。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279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