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散文家王充闾新作《诗外文章》赏评剖析历代哲理诗

2018-11-20 11:03:12  阅读 117 次 评论 0 条

  著名散文家王充闾的最新著作《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8年10月出版。全书分为“先秦至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及近代”三卷,共77万字。

  2018年11月16日上午,在中国出版集团召开了《诗外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出版座谈会。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致辞,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代表出版社讲话。座谈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主持。《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海燕》杂志原主编古耜、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晶、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平、《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等文学和出版界的著名评论家和学者参会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发来发言稿。专家们畅所欲言,评论本书的文学和出版价值。本书作者王充闾介绍了本书的写作情况和内容特色。专家们认为,中国古代的诗史埋伏着诸多丰富的思想,历史与哲学的话题亦不可胜数,王充闾在浩瀚的诗歌里不仅感到古人感知世界的方式,重要的是窥见了内中的玄机,他捕捉到了古代诗作里的思想资源,从诗歌体悟人生哲学历史,从独特的角度梳理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诗歌鉴赏导读,这不仅需要作者深厚的学养积累,还有深刻的思索与生活经验的对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讲“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如何在新时代下让古典诗歌焕发新的生机,启迪人们当下的思想和生活,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这也是这次研讨会召开的原因和价值。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著名散文家王充闾同大家一道,解古诗,明哲理。

  《诗外文章》是王充闾的创新型散文新作。作者依凭近五百首历代哲理诗的古树,绽放哲学智慧、人生感悟的时代新花。创作中,借鉴东坡居士的“八面受敌”法,每立一题义,都是从多重视角研索、深思,从而拓展了情趣盎然的艺术空间,做出准确而警辟的点拨。全书意蕴丰厚,格调清新,文情并茂,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书中第一篇《伊人宛在水之湄》,评论了《诗经》中的《蒹葭》,发前人所未发之见解。《原来不过如此》篇,评论了苏轼的《观潮》,提出作者新颖的见解。清代诗人和其诗歌作品,前人研究得较少,作者选择了五六十位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解读,其中既有读者比较熟悉的袁枚和赵翼的诗歌杰作,也发掘了几位鲜为人知的诗人诗作,如李龙石、于华春等。李、于是作者的乡人——辽宁人,作者发掘和研究起来运用了地理上的优势。另外,书中对禅诗的选择和解读,也特别美妙。

  本书的封面图选用了不同历史时期、与各卷紧相契合的绘画作品——宋人摹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元代倪瓒《虞山林壑图》、明代沈贞《竹炉山房图》,装帧设计与文本内容辉映,雅致大气。

  王充闾(1935- ),辽宁盘山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最后一批接受过系统国学教育的学者。曾任辽宁省委宣传部部长、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在国内外二十余家出版社出版散文、诗词、学术著作《春宽梦窄》《清风白水》《沧桑无语》《龙墩上的悖论》《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逍遥游——庄子传》《诗外文章》等五十余种,出版《充闾文集》二十卷。其文学创作,尤以历史文化散文见长,享誉国内。其散文集《春宽梦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鲁迅文学奖”之后,连续两届(2004、2007)被聘任为“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评奖委员会主任。《北方乡梦》译成英文、阿拉伯文。《沧桑无语》《历史上的血腥家族》《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在我国台湾地区以中文繁体字出版,《沧浪之水》在我国香港地区以中文繁体字出版。

  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者王充闾对上起先秦、下及近代的有代表性的哲理诗进行了赏评、剖析。每诗一文,写成近五百篇随笔。依托哲理诗的古树,绽放审美鉴赏的新花,创辟一方崭新的天地。

  借助诗文同体的优势,散文从诗歌那里领受到智慧之光。较之一般文化随笔,在知识性判断之上,平添了哲思理趣,渗透进人生感悟,蕴含着警策的醒世恒言;而历代诗人的寓意于象、化哲思为引发兴会的形象符号,则表现为一种恰到好处的点拨,从而唤起诗性的精神觉醒;至于形象、想象、意象与比兴、移情、藻饰、用典的应用,则有助于创造特殊的审美意境,拓展情趣盎然的艺术空间。

  应该说,这种创新型文章,写作难度是较大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散文,由于是诗文合璧的“连体婴儿”,要同诗歌打交道,就须把握其富于暗示、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特点,既要领会诗中已经说的,还要研索诗中没有说的,既入乎诗内,又出乎诗外。写作中,应须会通古今,连接心物,着意于哲学底蕴与精神旨趣,既依靠学术功力、知识积累,又要借助于人生阅历与生命体验,需要以自己的心灵同时撞击古代诗人和今日读者的心灵,在感知、兴会、体悟、自得方面下功夫,这才有望进入渊然而深的灵境。

  在准确理解古籍的前提下,作者尽最大努力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其取径是:采用散文形式、文学手法,交代事实原委,展现人物精神风貌,尽量设置一些张力场、信息源、冲击波,使其间不时地跃动着鲜活的形象、生动的趣事、引人遐思的叩问;为了增加情趣、吸引读者,广泛联想,征引故实,取譬设喻,坚持抽象与具象结合;遇有细节勾勒、形象刻画,都尽量做到出言有据。即便是运用知性和理性结合的手法,也坚持从明确的思想认识和清晰的逻辑关系出发,选用清通畅达的性情化、个性化语言,尽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与可读性;在这里,说理应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点醒,有时是抒情、叙事的必要调剂;这种理性往往来自生活的感悟,带有个性色彩。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279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