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好读书》:直为弦歌有教本争说此地多书香

2018-11-27 01:47:42  阅读 113 次 评论 0 条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尤其要对我们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的了解和温情的敬意,知之深,方能爱之切,进而真正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当前,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已经成为提高国民素质、树立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国策之一。倡导国民阅读国学经典名著,无疑是学习、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途之一。作为学术文化重镇之一的大学,传承和创新文化、服务社会大众是其最为基本的两大功能,理应在这一方面为全社会做出表率,以浓郁雅致的书香熏染、影响全体师生,引领社会风潮。

  上海交通大学的刘士林教授曾说过: “关于大学灵魂或精神的讨论已经很多,我的看法是,无需胶粘于各种理念、口号或复杂的指数排名,衡量的标准不妨简单些,一是看有多少人在认真读书,二是有多少人在认真读中国经典。”刘士林:《在今天,该怎么做一个读书人》,《光明日报》2012年7月3日第13版。对此我深表赞同。我一贯认为,随时随处可见的读书身影(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的身影),应该是大学校园永不可缺的风景之一,更应该是诸多风景中最美丽动人的永恒经典。作为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学生,应该永远铭记、遵循各位老师的教诲:不仅要做到爱书、读书、藏书、研究书、编著书,更有责任为这已有的美丽风景再添一道朝霞般的明艳亮色,进而为全社会撒播更多更好的读书种子。

  古人云,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读书,能读其厚,以增知识;能读其薄,以阅经典;能读其透,以明道理;能读其破,以悟得失。”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丰富并创造人生经验。不论我们怎么勤勉,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件事情,我们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体验人生。个人经验之于世界乃沧海一粟。唯有读书,可以带我们走出生活的藩篱,进入一个无边疆域;唯有读书,可以让我们告别愚昧,亲近智慧,与高尚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见识到比眼前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读书可以让人超越时间与空间,与世界同在,不断向着更高远更雅致的境界攀登。当然,要取得这样的效果,还得遵循冰心先生的读书名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如果不认可读书的价值,没有读书的热情,方法又不得当,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有害而无益,前人批评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就是读书不得法的不良后果。

  我对读书素有天然的痴迷,是“开卷有益”的坚定信仰者。一日不读书,便觉六神无主,荒怠殊甚,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而多年一贯推崇并坚持的读书方法中,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抄读。凡属重要典籍,或遇精彩篇章,总要手抄留存。此法看似笨拙,但效果甚著,确如前人所言“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既便于记忆,所得学问,更为扎实;又可积累资料,长年累月的抄录,可以为撰文演说积累大量的文献资料。二是诵读。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云: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当代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也坚持“文须朗诵不宜默读”的读书主张。按照这样的理念,我对于经典名篇,常于默读之余,放声朗诵数遍,以体其气韵,悟其精髓,诵读到一定程度,常有“声出金石”之乐和爱不释手之感。

  为了个人诵读之便,我久有编撰一本经典诵读集的想法,平日也通过抄读等方式,逐年积累了一些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学理政有益且音调铿锵、文辞清通、便于吟诵的名篇佳作,拟待积少成多、篇帙可观时,将其结集出版,分享给有此同好的广大读者。

  2013年5月,学校任命我为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主管高端培训、网络远程培训的教学管理工作。当走进课堂与来自各行各业各地区的广大学员接触时,我发现,大家都对了解、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和迫切的需求。因此,我一方面开始结合所学专业,为学员开设“国学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提升”的课程,另一方面则尝试在所有培训班上推广晨读经典活动。具体的做法是:每天清晨在开课前15分钟,由班主任或学员代表带领全体学员放声诵读一篇经典诗文,让大家在一片琅琅书声中,神清气爽地开始一天的学习,真正体验“未名湖畔好读书”的诗意生活。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在声音、文字中,回荡在燕园的课堂内外,“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像空气一样浸润人们的心脾,净化人们的精神家园。

  晨读活动得到了授课老师和学员的一致好评。很多授课老师主动参与到晨读甚至领读活动中。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俞虹教授在为学员开课时讲道: “这将是我30年来,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晨读将我拉回了很多年以前。”国防大学的马骏教授说: “每次上午上课前,都会看到学生肃立,手捧名篇,诵读经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每逢置此境,不禁想起我之师长昔日谆谆教诲:晨读吐浊气、健口腔、增记忆、明事理、养习惯、蕴正气,嘱我从经典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和涵养向上的精神气质……”学员则评价说: “晨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百年北大,琅琅书声,这才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回归。既拓展了阅读的范围、开阔了眼界,又提振了精神,以充沛的精力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

  随着晨读经典活动的全面推广,在很多人的建议下,我以先前积累的资料为基础,在吴晓峰、李文文等同事的协助下,在工作之余,搜校注解,分类编排,初步编成以各行各业的管理干部为主要对象的诵读手册——《未名湖畔好读书》。这本如今看来还很单薄简陋的内部资料,在一段时间里发挥了两大作用:一是作为开展晨读活动的教材,赠送给每位学员,二是作为我和各位班主任学习提高的读本,得暇讽咏,甚至全部背诵,与学员一起成长进步。推广诵读不易,编成教材更难,其中甘苦,一言难尽。还记得在2014年端午节小长假期间,我仍和几位同志一起,在办公室反复校读修改。编定之日,我喜不自禁,遂赋《晨读手册编定志喜,兼寄诸编委》,诗云:问君何事费思量,五次三番裁短长。

  编就众名附骥尾,欣随琅琅颂八方。晨读手册推出以后,很受学员欢迎,在培训结束后,很多学员提出了大批量购买的诉求。但由于是内部资料,无法售卖,只能拿出一小部分赠送,无法满足大家的迫切需要。有鉴于此,很多学员和朋友提出应该择机正式出版的意见,并对晨读手册的形式、内容提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而我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也深感对其进行大幅度修改甚至重新编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基于这样的想法,从2016年开始,我又在工作之余,重新编选诵读篇目,撰写小序、注释、解析,增补理论参考文献,最终形成这本全新的经典名篇诵读文本。对我而言,整个工作几乎就是另起炉灶,工作量非常之大。且喜在吴晓峰、周婧、李文文、王逸鸣、刘卉、户国栋等同事和朋友的协助下,本书终于在2018年5月3日定稿,提交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包括各行各业的管理干部、公务人员、中学和大学师生以及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诵读有兴趣的其他读者。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经典选读,大致以“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为序,划分为十个专题: “家国天下”“官箴政道”“知人用人”“家风家训”“人间真情”“修身励志”“读书问学”“雄武气象”“挫折应对”“闲情偶寄”,每个专题在序言之后,选诗文十余篇。为了便于诵读,绝大部分文章采取节选的方式,篇幅控制在千字左右。对诗文中较为生僻的字词,随文标出读音,重要的词句,以页下注的方式予以注解。为了便于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文内容,在正文之后,以“浅解”的方式对诗文的作者和出处、写作背景、诗文内涵及特点做了简单说明。附录部分为理论参考,收录了《经典的选择与阅读之法》《由导读书目看中国经典著作与传统文化》等两篇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的文章,以便对中华经典阅读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参考借鉴。

  “松下花丛最想望,满园尽是读书人”,这几年来,每当清晨时分,在教室内外,看到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学员,手捧晨读手册,聚精会神,齐声朗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些脍炙人口、打动人心的经典名篇时,每当得知有些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还把晨读手册带到单位、带到家中,继续坚持和同事、家人一起诵读时,我就特别激动和欣慰。由书香课堂而书香校园,由书香校园而书香单位、书香家庭,这再次说明了中华经典的永恒魅力和朗读吟诵的独特价值。

  南宋士大夫倪思云: “松声、涧声、山禽声、野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诵读国学经典,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美好,让我们的精神更加超凡脱俗,更能让我们永远扎根大地,仰望星空,追怀先贤,关爱苍生,反观内心,提升境界,真乃人生一乐也!阐旧邦以辅新命,霑化乾坤万里春。我们诚恳地希望能够以此书为使者,把未名湖畔的浓郁书香和琅琅书声传播到更多更远更辽阔的地方,从而为构建书香校园、书香单位、书香家庭,进而为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可以说,这既是新时代给我们提供的良好机遇,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为此而感到无上荣光,其乐无穷。当然,衷心希望读者诸君能对我们的经典诵读活动和本书的内容与形式提出宝贵意见,督促和勉励我们把好事做得更好!

  本文为《未名湖畔好读书》一书后记,发表时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本文作者杨虎,陕西大荔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书记,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代出版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出版史与传统文化、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编著(或参编)图书20余部,代表作有:《文化的坚守与运营:畅销书出版营销研究》(独著)、《北大钝学记》(独著)、《中国书业》(合著)、《插图本中国图书史》(合著)、《微说北大》(合著)。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353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