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院校复试名单的公布,今年的考研大幕也渐渐落下,几家欢喜几家愁。而在扬州大学有这样一位“逆袭男”应义平:没有通过英语四级,常有挂科,但是今年却成功考取中国法政大学法律专业的研究生,被周围人称为“励志帝”。
小应是扬州大学物理学院的学生,高考与自己喜欢的法律专业失之交臂,大学期间,一方面不喜欢本科专业,另一方面,任课老师传授内容也不对他的胃口,不看书,不学习,自甘堕落,挂科是家常便饭,从来没有想过要考研的事,在外面做着各种和专业无关的事。
小应在外面认识了不少朋友,其中就有扬州几个考研辅导班的负责人。在大三上学期,他帮他们宣传的过程中,无意间看到了法律硕士。“突然间,我就不淡定了。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心中沉睡已久的,在现在社会中,大家只要提到就会觉得矫情的,所谓的梦想被逐渐地唤醒了。”于是,小应开始疯狂地百度,查阅相关资料。
对于考研,小应坚持“不二战,不调剂”,尽管有朋友的支持,但是小应身边大部分人仍然认为他这一举动太冒险,不自量力:“有人劝我报一个分数稍微低一点的学校,但是我不甘心,我相信宿命论,但我不服从命运,我愿意孤注一掷,倾尽全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考研期间,小应每天七点多起床,除了上课和做实验之外,其他时间都泡在图书馆,晚上闭馆后,再转到自习教室,10点半宿舍关门之前回来。每天如此,总有意志消沉的时候。据小应回忆,考研过程中看到周围朋友一个个地放弃,有种在战场上身边战友逐个倒下只剩自己的那种感觉。
“最令我欣慰,最让我感动,最给我安慰的,也是我收获最多的、最为珍贵的是,考研期间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小应这样说道。小应通过考研论坛、微博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研友,其中有一位陕西的研友,从学长学姐那拿来的资料,她都会和小应分享:“有一次,她在网吧呆了一整天,就是为了把一份4G的新东方视频资料传给我,有时她看到一本不错的参考书,如果我没买的话,也把里面内容拍下来给我。真心被她感动到!”
小应印象最深的是考试前半个月左右,那段时间他不在状态,心里极度烦躁和不安。1月5、6号就考试了,12月的他,还在各种忙实验、课程设计。考研前的大半个月,他基本没时间看考研的书籍。小应的好朋友小李每天给他发慰问短信,由于俩人不在同一校区,有好资料小李总是第一时间打车送给小应。“那段时间他也一直很忙,可把我考研看得比他自己考研还重要。”
“得阅读者,得天下。”小应一直坚持这一句话,所以他在阅读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有人说,考研阅读最痛苦的是单词全认识,文章看不懂;最最痛苦的是文章看懂了,选项看不懂;最最最痛苦的是文章选项看懂了,还是选错了。由于英语基础差,小应直接看阅读文章翻译和中文选项,但是尽管如此,他的错误率还是很高。小应认识到这不仅是英语水平的问题,还和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对照中文,我开始研究,题目和答案的关系。做多了就有感觉,即使一篇文章全看不懂,但是拿到题目,下面两个选项都能在文章中找到。每篇阅读做完,对照翻译,一句一句看懂。这样阅读部分拿到35分是没有问题的。”
“法律条文多而复杂,但是小应坦言,他并没有死记硬背。“我开始也尝试背诵,但是记忆能力很差,怎么背都记不住。”此路不通,小应只好换一条路,他只做专业课复习真题,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再翻书加强理解。“我在微博上关注了很多法大的老师和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经常会向他们请教。”
小应将这次的考研称为“北伐”,通过初试后,他成功成为1/18前往北京参加复试。据他介绍,面试时,五个老师轮番“攻击”,给考生设逻辑陷阱,好几个考生出来都哭了。小应结束后写了一条微博@法大教授吴法天,吴教授表示小应发挥还不错。19号复试结果出来,小应以1:1.4的比例,成为中国法大的一名法律专业研究生。身边朋友得知这一消息,都称小应为名副其实的“励志帝”。小应微博上的自我介绍:“再相信自己一次,再尝试一次,再加油一次”也正好验证了这一过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