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回忆里等你

2018-11-27 15:38:26  阅读 109 次 评论 0 条

  随着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的热映,全国掀起了一阵怀旧旋风,也引发了人们对青春时光的美好记忆和深深眷恋。

  《致青春》改编自80后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群1990年代年轻人的青春往事。其实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文学,一段优美的文字,一个动人的故事,都会留给人们一个个美好的回忆,而那些纯洁、热情的岁月也会停留在当年那一页页隽永的文字里,令人回味。

  《青春之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戏曲、话剧、歌剧、小人书,倾倒了无数青年男女,堪称当时最流行的青春小说,林道静、卢嘉川、江华这些书中的人物已然成为五六十年代年轻人的朋友和偶像。

  小说展现了自“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期间,林道静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历程。林道静为反抗封建婚姻,踏上了流亡之路,她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庄小学投亲不遇,最后当了代课教师。然而又遭到黑恶势力的欺凌,无奈之下林道静投海自杀,被一直注意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余永泽的出现,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希冀和热情,她义无反顾的与余永泽恋爱了。在爱情滋润下,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外出寻找工作,接触到了一些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后来林道静遇到人卢嘉川,开始接触革命思想。整天钻在故纸堆里的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最终导致卢嘉川被捕牺牲。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平庸的余永泽,投身于革命运动。

  《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1914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后来当过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并加入了,小说里的林道静就有杨沫自己的影子。《青春之歌》1958年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随即再版,杨沫曾在再版后记中谈到了小说的原型人物:

  初版后记中,我曾说过“这书中的许多人和事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为什么说基本上真实而不说完全真实呢?这就受文艺创作的规律所决定。它必须用概括、集中的手法,把许多同类型的人的生活事迹集中到一起,创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

  谈及《青春之歌》的人物原型,就不能不提杨沫的初恋情人、也就是小说中余永泽的原型之一张中行了。

  张中行是河北香河人,当时在北京大学国文系读书。张中行与杨沫的相遇并不是小说中描写的“北戴河英雄救美”,两人是在北京相识的。张中行在《流年碎影》中回忆说:“她(杨沫)17岁,中等身材,不胖而偏于丰满,眼睛明亮有神。言谈举止都清爽,有理想,不世俗,像是也富于感情。”

  张中行知书达礼,满腹经纶,杨沫对他很崇拜,两人可以说是一见钟情。随后张中行帮杨沫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迅速升温。

  这是1931年初秋的事儿,当时杨沫刚刚17岁,正是豆蔻初开的如花年华。第二年春天,两人开始了共同的生活,后来因信仰不同而分手。据张中行回忆,他与杨沫是1936年9月分手的。杨沫的儿子老鬼在文章中说,“1936年,母亲在香河教书,遇见了马建民,也就是父亲,她的入党介绍人”;“母亲在日记里写道,1936年6月10日,她和马建民结合了”。这个马建民,就是《青春之歌》中革命者江华的原型,资历很深,建国后曾任北师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1985年去世。

  1949年后,张中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语文教科书的编辑和研究工作,一直生活在杨沫笔下人物“余永泽”的阴影里,其境遇可想而知。直到1990年代以后,张中行才以其渊博典雅的文人散文为大众所熟知,而他当年的恋人杨沫早在建国之初便是海内知名的著名作家了。

  据张中行介绍,他与杨沫的分手在于“道”不同。杨沫去世时,张中行没有参加追悼会,他认为所谓的告别,有两种来由,或情牵,或敬重,也可兼而有之,对于她,两者都没有。张中行的态度在别人看来或许有些冷漠和绝情,他与杨沫唯一的女儿后来给父亲寄来一信,大意是对于原来的恩恩怨怨,人已故去,就都谅解了吧。张中行复信说,人在时,我沉默;人已去,我更不会说什么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是几代中国青年都耳熟能详的名言,它便出自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讲述了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成为一块坚强钢铁的故事。小说出版后即引起了强烈反响,保尔·柯察金这个典型形象随即也成为

  由于小说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因此读者往往把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与作者混为一谈,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保尔·柯察金就是同一个人。当年出版社也是这样认为的,当小说手稿拿到出版社时,编辑们都认定这是一部自传作品,要求作者更改书名,并注明是“纪实小说”。但奥斯特洛夫斯基坚决反对,他给苏联共青团中央书记写信说:“尽管我极力反对,写了几十封信和文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还是被说成是我的生活经历,说成是从头到尾都是一份文件。进而把保尔·柯察金的生活说成是我的经历,我简直是毫无办法。”尽管如此,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承认,“当然,我在这个形象里也放进了我个人生活的一些东西”。

  小说中有一个亮点不可不谈,那就是保尔与冬妮娅的爱情。冬妮娅是林务官的女儿,总爱穿一件白色的水兵服,领子上滚着蓝边,短短的裙子是灰色的,一双带花边的短袜紧紧裹住匀称的小腿,脚上穿着棕色的皮鞋,栗色的头发则梳成一条粗大的辫子。保尔与冬妮娅在湖边相遇相识,冬妮娅喜欢上了这个正直却又带有一丝野性的“臭小子”,奥斯特洛夫斯基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两人之间的交往:

  两个人都气喘吁吁地站着,心怦怦直跳。冬妮娅因为疯狂地奔跑,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她仿佛无意地稍稍倚在保尔身上,保尔感到她是那么亲近。这虽然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是却深深地留在记忆里了。

  所有读过小说的人都对这一幕印象深刻,而穿着漂亮水兵服的冬妮娅无疑也成为那个年代许多男孩子心中的偶像和梦中情人。

  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发表于1983年,描写了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线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主人公安然是一名16岁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体现着时代的印迹和未来的光辉,有人喜欢她,也有人讨厌她。安然升入高中后,姐姐给她买了一件漂亮、时尚的大红衬衫,安然穿上神气极了。但围绕着这件红衬衫,后来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其实对于少女安然和她的同龄人来说,这就是生活,既很美,也很累,需要勇敢地走下去,用自己的勇气拉开人生的序幕。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与《哦,香雪》一道,被学界和读者认为是铁凝早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个阶段铁凝作品的艺术特质是“天真的、单纯的、真诚的”,明显带有“荷花淀”派的清纯印记,铁凝也因这些作品而成为文坛上的一颗耀眼新星。

  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获得了“金鸡奖”和“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安然的扮演者是年仅14岁的邹倚天,当时还是个初中生,她成功塑造了一个聪明、刻苦、积极、热情、爽直的青春少女形象。邹倚天的表演清新自然,“红衣少女”也成为那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偶像。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讲述了一个青春与成长的故事,这篇小说其实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少女安然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矛盾、迷惘、孤独和困惑也是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36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