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它确立了我国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了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是我们后人学习中医的必读经典。
《内经》虽是一部中医著作,但书中所阐述的医理、医术让我觉得不仅形象逼真,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我阅读的是清朝张志聪做注的版本,大一的时候开始看第一遍,刚开始的时候,对于文言文功底比较弱的我来说,真的是举步维艰。于是我就结合着原文和批注一起看,他所批注的内容,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向中医之路的大门,让我领略到了中医的魅力与神奇,成为了我学习中医的启蒙老师,坚定了我将中医的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念。
《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书中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不仅阐释了人的生命的来源,同时也系统全面地阐释了人的生理机能,病的发生发展,病的诊断治疗,及其保健养生长寿的方法。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大致分为四部分: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治则。其中体现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道观、阴平阳秘的恒动观,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
“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脏象,指的是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的。《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而且《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辨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也。”六腑内合于五脏,外应于皮肉筋骨,看到外部表象,就可以反映出其内脏的状况,知道其病在何处。
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经络相互沟通,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如《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
经络系统可以分经脉、络脉和连属组织三部分。《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官窍、沟通内外起着重要的作用。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身而周于性命者也。”可见,精气神对人体十分重要。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的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
病机学说主要研究的是疾病的病因、发病和病变。对于病因,《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中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风雨寒暑实为“六淫”(外因)的概括;阴阳喜怒乃“七情”(内因)的概括;饮食居处即“饮食劳倦”(不内外因)。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邪正相争的胜负决定了发病与否,邪胜正负则会发病。疾病并不是不变的,其变化很复杂。疾病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病变。
望闻问切对于中医诊断来说非常重要。望闻问切四诊来源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可见,四诊是通过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闻声、嗅气味、询问患者、切脉与切肤来对病人进行诊断。单单就一个舌象,就会衍生出不同的分类。首先看舌质,舌神荣枯,舌色是否为淡红;舌形有老嫩、胖瘦、齿痕、肿胀、点刺、裂纹;舌态有萎软、强硬、歪斜、颤动、短缩;还有舌苔,薄厚、润燥、腻腐、剥落……
《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里曾提到过一个重要的定律,叫做“女七男八”。女七男八就是指女子的生命节律跟七相关,男子跟八相关。
根据《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女性一七时,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时,任脉通,开始有月经,能怀孕生育;三七,肾气平衡,发育基本完成了;四七,筋骨坚,身体盛壮;五七,面容开始憔悴,头发开始掉落;六七,三阳脉开始衰落,面色枯槁,头发白了;七七,进入绝经期。
从这个生命周期可以看出,女性在28岁生理上达到最佳状态。28岁之后,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所以说呢,28岁的女性们就应该开始保养身体了。平时应该注意活血与养血,多吃一点大枣、阿胶,注意饮食的健康。
而男性是以八为周期。一八时,肾气开始充实,头发牙齿开始生长;二八,肾气盛,具有了生殖能力;三八时,肾气平和,身高达到极限;四八,筋骨强盛,生命达到极点;五八,肾气衰落;六八,脸色枯焦,头发花白;七八,精气不足;八八时,没有生殖能力。可见,男性身体最佳年龄为32岁。40岁的时候,就应该重视补肾养阳了,平时可以多食用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
通过《黄帝内经》,我们了解到了女七男八的道理,洞悉了生命节律,我们就应该顺势而为,注重养生与健康。
世界万物,生命是最宝贵的。《黄帝内经》开篇的“上古天真论”中说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人的自然寿命为百岁,能否达到这一寿限,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养生。养生者,皆度百岁,不养生者,半百而衰。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调摄精神,节制情欲,保养元气,抗御外邪,节制饮食,劳逸适度。《内经》提出了养生的最高标准是“形与神俱”,即年至百岁仍然形体壮实,精力旺盛,动作不显衰老。而且《内经》中批评了那些不懂养生的人,违背养生规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恣意饮酒作乐,只贪图一时的心欢,作息无规律,所以容易衰老得病。
通过《内经》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做到养生,首先要顺应四时季节变化。春发陈,夏蕃秀, 秋容平,冬闭藏。春天,是生命萌发的季节。我们应当入夜即睡眠,早早起身,舒张形体,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夏天,是繁衍秀美的季节。应当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使心中无存郁怒,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兴趣。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应当早睡早起,保持神志安宁,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 而冬天,是生机潜伏的季节。要注重“紧闭坚藏”,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我们要做到不违背天时气候,夏季要养心气,秋季养肺气,冬季养肾气,在相应的季节做该做的事。
做到养生,其次是要注意饮食。饮食要有节制,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一是饮食要适量。吃东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处,饥饱适中。 “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其中的“无饥无饱”,就是进食适量的原则。只有这样,才不致因饥饱而伤及五脏。二是饮食应定时。“不时,不食”,这是孔子的饮食习惯,即不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不吃东西。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时候便会作好消化食物的准备。现在有很多好吃零食的人,到了该吃饭的时候,常会没有饥饿感,勉强塞进些食品,也不觉有何滋味,而且难以消化。三是要把好“入口”关,进食优质、安全、放心饮食,拒绝不洁食物和垃圾食物。四是讲究烹调方法,做到科学、卫生、营养。
做到养生,更重要的是养心。《内经》认为是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淳厚,气血匀和,所以能够健康长寿。“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长寿。“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典籍,我通过阅读它,让我认知了日常事物中的深奥智慧,明白了许多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中的辩证法思想。
传颂千年的《黄帝内经》养生学说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我国几千年历代医家不断实践总结。它值得我们这些中医药传人不断地继承,更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完善,使中国中医养生在世界得以发挥,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更大作用。我们也要借鉴《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知识,关爱生命,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更健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