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听我们的故事

2018-12-05 03:00:27  阅读 99 次 评论 0 条

  今天是我国第19个记者节。节日是对荣光的铭记,是对使命的呼唤。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要求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给时代记录者发出了新的考卷。在记者节里,我们推出特刊,听听记者们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在“四力”上下功夫,如何用理想信念驻守价值底线,于风云激荡中推动社会进步。

  记者记录时代,时代也记录记者。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愿所有的新闻工作者节日快乐,无愧荣光!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爱听故事,等长大后我们就成了故事的创造者,一个个故事串起了我们的人生。20年新闻工作的经历,我是从自己切身采访过的“豆腐块儿”新闻写到专版稿件,一路写来大多都讲了文化、旅游、生态、教育、人文自然等方面的各种人和事的不同故事。

  十几年前经历一次采访路上的车祸,从此让我变成了别人笔下的故事人物。为了把经历的事故变成美好的故事,我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身心康复过程。现在的我又成了个能讲故事、会讲故事、爱讲故事的故事人。我才发现经历这么多磨难,原来上天是让我更多感悟生命,让我有能力更深入人心讲更多人的好故事。

  李咏去世,他妻子哈文发了“永失我爱”4个字很扎人心。生命无常,我们身边的人和物都会改变和逝去,但美好的故事、爱都会被传播,会留在我们记忆中,并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力和正能量。所以,我以为作为一位新闻人,自己首先要成为好新闻,并且是有故事的人,你才能发现好新闻,写出好故事。而这一切,都源于你要爱你所从事的工作。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寻找“被看见”的感觉。因为被看见,才感觉到被重视,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不能忘怀的深情。今年环卫工人节听到的一位环卫女工的小故事就很暖心:夏天的一个酷暑日,有个路过的年轻人给她买了根冰棍,她胃不好,不能吃凉的。最后,她是用开水把冰棍烫化吃掉了,她把它看成一份美好的心意和尊重。

  一位心理专家说,其实人的一辈子都在完成自己,你经历得越多越丰满。不要为经历而后悔,所有的经历都是你生命的一部分,都是生命中灿烂的东西。

  生命的美好,在于每时每刻都会变化。让我们做个有故事的人,讲好别人的故事,老了才有资历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何玉玲)

  想起朋友打趣的话:“报纸上没你的稿子,版面上没你的名字,你现在既不是记者又不是编辑,一天忙来忙去到底在干啥?”

  是的,有那么一些新闻工作者,你很少看到甚至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却又真实存在着,兢兢业业地奉献着。他们有个听起来很时髦的称呼,那就是“幕后”。

  作为新闻中心副主任,我的职责是组织新闻策划、审定记者稿件。记者出去采访,你得提前跟他们对接,看稿子能不能写、写成何种形态、篇幅多大合适;记者不出去采访,说明他们手上没有线索,你得帮他们找选题、做策划,让巧妇有米下锅。

  遇到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新闻策划更是家常便饭。每次,总编辑带着我们新闻中心的几位主任凑到一起商定,再指挥全中心记者集体出动。而每篇稿子写完,记者首先必须传给主任修改,主任随后传给编辑准备上版。

  于是,报纸上经常会有主题明确、层次清晰的一组组稿件,来自多名记者,来自多个地点。

  于是,记者经常会看到我在夜色朦胧了还坐在电脑前猛击键盘。记者刊发的稿件,哪一篇没有浸润部主任的心血呢?

  2016年11月2日,从中国记协传来好消息——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分管的社会新闻部记者李辉和摄影部记者武晓瑜合作采写的《银川全城接力让抗战纪念章回家》荣获三等奖!这是新报成立以来第三次荣获中国最高新闻奖项,作为参与者,我心甚慰。

  为使部门记者具备今后转战新媒体的能力,我又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宁夏第一眼”,带领大家提前学习、积极实践。这个主打社会新闻和深度调查的公号,经过十位记者的不懈努力,一度粉丝数百,阅读量破万。

  这些故事都是平时读者看不到听不到的,今天我讲出来,是想致敬和我一样的幕后新闻工作者——那亮闪闪的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王迎霞)

  “于谦出了新书要来银川了,你一个品书版编辑不去采访名人蹭个热度?”这本来只是一句朋友间的玩笑话,但我听到后当了真,于是赶紧联系主办方,争取面对面的采访机会。所幸的是,主办方和出版社都对此次采访非常重视,审阅过采访提纲后,给了新消息报20分钟的专访时间。

  专访安排在了2018年5月13日下午2:40。接到正式的采访通知后,我的神经就绷紧了,虽然之前也采访过很多名师大家,但面对这样一位相声界的大腕,我还是心里没底——“抽烟喝酒烫头的梗是不是有点老?”“采访中要不要提到郭德纲?”“万一我的问题被他像捧哏一样给抛回来,我能不能接得住?”“采访时要穿什么衣服配哪支口红?这真是个千年难题。”……莫要怪我的心思琐碎无聊,作为一名记者,每一次面对采访对象,一开腔,代表的就不仅仅是自己了,而是报社,甚至是一个地区媒体人的素养。

  怕塞车,怕封路,怕找不到车位,怕采访程序有什么变化……于是,我下午1点就坐在了采访地的皮沙发上翻书等待。终于,保安说:“于谦来了!”我习惯性地抓起手机,打开视频,开始了朋友圈的现场直播,直至群访结束。

  等到专访开始,可以看出于谦已经放松了不少,按照之前沟通过的采访范围,很耐心地回答了我提出的所有问题。我的笔尖在采访本上飞舞,我的耳朵在竭尽全力地倾听,我的脑袋在迅速地分辨和记忆,我注意到他一直礼貌地微笑,但是没有人看得出短短十几分钟我的各项官能正在满负荷运转。

  采访顺利结束,粉丝和读者心满意足地抱着签名书回家发朋友圈炫耀,而我还得打开电脑老老实实地爬格子,一分钟都不敢懈怠——那种急迫就像一位做好饭的母亲招呼孩子快来吃饭,千万别让饭凉了。

  身为记者十余年,不论是初出茅庐还是身经百战;不论面对草鞋布衣还是大咖巨贾,我的心情始终如一——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此生也许你我只有一次机会面对面,我的文字就是你的心声,仅此而已!(闫晶)

  今年的一场暴雨下起来,我背起相机就出了门,街头积水漫过膝盖,疯狂地拍了一个上午,回家后发现,落在家里的手机显示21个未接来电。其中,19个是爱人打来的,孩子发烧住院了。将照片提交入库后,我赶往医院看到,一家人都在医院看着孩子,而我却姗姗来迟。

  “失联”对于记者来说是常事,因为我们去很多没有信号的地方,采集人们很少关注到的事。记得2012年深秋,我在固原的一个村子采访了一周,村里没有手机信号,导致采访的稿件没法发回报社。一周没见人,也没有稿子,领导着急了,他担心的是我的个人安危。领导找到我的爱人问:“季正电话打不通,几天都没消息了,不会出啥事吧。”爱人表现出淡定的表情说:“没事,过几天就出现了。”其实,爱人是在内心给自己信念:没事的,不会有事的。

  最让家人担心的是去贺兰山采访,每回上山都是大雪纷飞,因为山里不但没有信号,而且山高路滑,所以每次下山,有了信号第一时间给家里报个平安,然后将照片传回报社。

  多少次困在没有信号的山里,看着星空想着家;多少次深夜悄悄地进门,被等待的家人发现,种种的这一切有说不出的辛酸。很多时候爱人说:“你悠着点。”我心里很清楚,常常因采访玩“失联”。(季正)

  曾有人问,纸媒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你还在坚持啥?我不敢说我有多么远大的理想,但记者岗位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我感恩这一切。特别是工作中经常能接触到自带光芒正能量满满的人,他们影响着我,通过媒体的传播,他们又能影响读者,我愿做光芒的传递者,这便是我工作最大的意义。

  记得去年9月的一次党建活动,有幸遇到了“网红”马希丰,年近六旬,工作劲头比小伙子都足,晚上12点睡觉,凌晨三四点起床看书、写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每天早晨上班必定能看到他的微博内容更新。由于长期在一线从事移民、脱贫工作,马希丰已将写日志当成一种使命、一种责任,用他的话说就是“为了与老百姓直接对话,在岗位就要谋其职,对得起这份差事”。

  去年8月,他被调至自治区综治信访维稳联动服务中心,虽然工作变了,但写日志的习惯依旧,只不过现在变成了信访日志。翻阅马希丰写的信访日志,仅从目录便可知其对工作的投入和热爱:《接访不能打官腔,帮助体谅心贴心》《要让来访的人把肚子里的‘苦水’倒一倒》《化解矛盾贵在双方都有诚心》……这位网络“扶贫大V”,渐渐成了网络“信访大V”。

  正是身边有马希丰这样的榜样,不论身处任何境遇我不能也不敢忘记自己的职责,辛勤工作,在自己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安小霞)

  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要想写出好新闻,写出鲜活的、带有泥土芬芳、热气腾腾的新闻,需要脚力延伸。“脚板下出好新闻”是至理名言。

  自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新闻采访必须“脚步丈量,深入第一现场。”这一初心,从未改变。

  2006年,应报社要求,本人离开仅4个月大的孩子,被派往固原驻站,一驻就是12年。在一个地方连续驻站这么多年,这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都是少见的。固原驻站交通不便,每次下乡采访的行程都在二三百公里,采访时早早出发,乘坐大巴车到县城,然后倒换农村客运、摩托车、农用车到乡村。有时,为了赶时间,不得不乘坐“黑车”。

  采访结束返回途中,实在累得不行就在班车上小憩一会儿。一年冬天,大雪纷飞,道路被积雪覆盖。一次去采访西吉的一位励志学子,我前往学生家中拜访他的残疾父母,山路积雪车辆打滑难行,只好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步行到学生家,等到采访者家中时双脚已被冰雪冻结。

  还有一次,为了采访邮递员冬天工作情况,在没有保暖的情况下,乘坐摩托车行走上百公里,刺骨寒风迎面吹来,等采访结束,双腿被冻得失去知觉。虽然自己受了点苦,但新闻稿件却是鲜活的。

  写出有影响力、传播力,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稿件,是记者的追求。同样,新闻采访不会一帆风顺,每篇稿件背后都有付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一次,固原一村村民的耕地被大水淹没,大水不断冲刷田畔,为了能拍到有冲击力的照片,我爬上土堤。突然,村民大喊“快跑,塌了,塌了!”我条件反射,拿着相机刚离开,脚下的土堤便塌陷了。

  粗略计算,我一年写发稿300篇以上,日均行程200公里。稿件涉及时政、法治、文化、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宣传当地,讲好地方故事。做为新闻工作者,虽辛苦却很快乐,因为在工作中能收获认同,在每天奔走采访中能实现人生价值。(剡文鑫)

  转眼间,我已经工作了整整13年又3个月。倒一下我的工作磁带,一切仿佛历历在目。

  13年,在以新为特质的新闻记者行业中,我已经是几近掉牙的“老人”了。就像立志做一名好警察的刑警一样,渴望着破获一起起惊天大案,我也曾梦想着铁肩担道义。为此我曾想方设法前往汶川地震灾区、乔装暗访,甚至独自一人行走在雨夜的城市街头,期盼大事发生,抓拍到第一现场的决定性瞬间。可惜天生愚钝的我工作这么多年并没有遇到这样的“好事”,反而得了一个“你们记者唯恐天下不乱”的坏印象。

  没有“大事”发生,每天面对的更多的是家长里短、百姓故事。一度我曾怀疑自己是不是一名记者?是不是在从事新闻工作?甚至对“新闻记者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都不甚明白,以为中国故事一定是关乎国家、关乎社稷的大事,而不是我每天面对的家长里短的百姓故事。

  直到我在社区里见到了近一年没有拿工资依然在悉心照顾身患绝症雇主母子的良心保姆侯双喜,直到我在新华街头遇到每周5天在街头补衣服、两天去医院透析一次的尿毒症患者周小女时,直到我在街头遇见了用轮椅推着93岁高龄老父亲吃串串的朱保生老人,直到我在摩托车维修店听到修车师傅于爱民拉出悠扬的琴声,直到我听到常壮其老人准备将他一辈子的积蓄全部捐给孤残儿童时,我才明白,他们不就是最好的新闻人物,他们的故事不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

  新闻无须惊心动魄,故事亦非光怪陆离。在今天,新闻就是关注百姓疾苦,新闻就是百姓故事,他们的故事才是最好的中国故事。是他们触动了我的内心,是他们让我不断努力前行。(武晓瑜)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440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