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馀光中与武汉情缘深厚十七年前曾在华师留下这首诗

2018-12-10 03:24:44  阅读 101 次 评论 0 条

  余光中与华中师范大学有着一段不解之缘,他在桂子山上写就的《桂子山问月》,引发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尤其在桂子山上传为佳线月上旬,余光中来到华中师大参加“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适逢满山桂花且开且落,暗香盈袖,

  诗作发表后,《桂子山问月》在海峡两岸经久吟诵,引发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尤其在桂子山上传为佳话。余光中有时在诗文里,也会忆及桂子山的秋魂桂魄。至今,这份手稿还保存在文学院一位教授手里,余光中先生清秀刚劲的楷书令他赞赏不已。这些年,他时常在现当代文学课堂上,为学生们赏析这首诗。

  十月七日至九日在武汉参加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研讨会”,住在该校校园桂子山。山有桂树逾千株,十月开花,已属“迟桂”,而异香满山,月下尤甚,落瓣遍地,有若秋魂,不忍作贱。余光中

  他当天吟诵的诗中有这样句子:“如你,我也曾少壮便去国,《乡愁》虽短,其愁不短于《离骚》,你阻于江湖满地,我阻于海峡中分……”

  顺着这个话题,记者问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余光中先生说:“1992年以后,我回大陆已不下50次,所以现在我已不写乡愁诗,而是更多地在写回乡诗。”

  在那次秭归端午诗会上,当主持人满怀深情地朗诵起“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时,坐在前排的余光中仍然全神贯注。

  尽管曾在美国求学,但余光中的写作始终是中文。他对记者说:“传统文化有许多圆心,周长没有止境,但它的半径是中文,半径有多长,中华传统文化就能延伸多长。”

  当被问及诗歌现在呈衰微之势时,余光中推了推眼镜说:“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诗亡之忧’,但诗歌的长河枯竭过吗?”著名诗人流沙河从旁印证,余光中1972年便说过:我的诗总有一天会登陆大陆,果然,以《乡愁》为代表的余诗在大陆一经刊出便风靡开来。

  余光中告诉记者,他17岁那年从重庆乘船回南京时,曾在武汉登岸小憩;72岁那年受聘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人生之旅的半径才延伸到武汉”。余光中先生还为本报欣然题词:“长江日报读者:曲高未必和寡,深入何妨浅出”。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50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