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是证明员工个人能力最有力的凭证;也是公司在生产与经营中发现不足,不断改善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的内容包括:个人本职工作成绩,责任心,上进心,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事务处理,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项目。绩效考核应建立在公平,公正,透明,有奖有罚,知人善用的基础上来执行。
a展开全部企业择人新观念:先做事,后做人在中国,“德”字有着悠久的历史、顽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意识和行为规范。古人云:“道之以德,德者得也”,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就是告诉我们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的成功。无论是先秦诸子论德还是儒道学说,都是建立在德的基础上的。所以古人倡导的“孝悌、守信、友仁、礼善”在中国根深蒂固,到了开放活跃的市场经济的今天,它逐步演变成了“先做人,后做事”的道德标准,成为约束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国外意识形态领域对人之品德的重视相对中国显得淡薄,他们更重视程序制度的约束来体现道德,比如贷款记录、纳税记录、前科记录等等,没有就意味着没有瑕疵,这可能是西方无罪推定的法律体系的延伸。直到1997年初,美国《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等杂志介绍了哈佛大学教授、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的《孩童的道德智商》一书。由此,德商才进入专家学者的视野。德商(MoralIntelligenceQuotient,缩写成MQ),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质。心理学界认为,德商的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诚实、负责、平和、忠心、礼貌、幽默等各种美德。我们常说的“德智体”中是把德放在首位的;科尔斯说,品格胜于知识。可见,德是最重要的。一个有高德商的人,一定会受到信任和尊敬,自然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台湾白晓燕文教基金会在1998年3月所做的“台湾1000大企业用人调查”显示:企业主用人最先考虑的是属于MQ的“德性”(占54.9%),然后才是属于IQ的“能力”(仅占2%),属于EQ的“相处”(占13.2%)。可见,德在人的职业发展中其重要性也是居首位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让企业的竞争提升到了前所没有的激烈程度。所有期待生产和迅猛发展的企业都求贤若渴,期待技艺超群的人才加盟,所以也有了人们对电影中一句“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台词的强烈共鸣。随着我们与国际化思维的逐步接轨,以及与西方务实理念的交融,中国的企业用人思维潜移默化的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对领导者在品德上过于吹毛求疵,公私生活逐步分开,社会义务也可以量力而行。最近几家机构联合调查的关于企业选拔人才的考虑因素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企业人才观的巨大变化。
调查得知,35%的企业认为企业用人必须德才兼备,德占到考虑因素的51%,但承认德才都达到理想标准的人凤毛麟角,很难招到;56%的企业认为企业用人重在专业水准和技能,考虑因素占70%,至于品德则合格公民即可,考虑因素仅为30%;9%的企业则认为德才不可兼得,基于生存第一的原则取才而淡德也,毕竟企业有制度和程序的保证以及育化员工的义务。
由此我们看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的压力和艰难,感觉他们变得更加务实和注重效率,毕竟企业生存是第一位的。企业期待员工的道德水准高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和价值,所以企业用人观念的改变不是道德水准要求的降低,而是对专业素质的重视和提升。他的基本要求是在道德素质合格的前提下,专业水准的技高一筹,虽然他们也期待员工道德的无限高尚。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现代企业的择人观念与传统的企业人才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而且这样交锋还行继续,对于笔者还是以欣赏和赞同的眼光看待这个新事务的,那就是:先做事,后做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