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0多本日记本,记录了时代变迁……上海市郊一位八旬老人的“日记故事”
“神舟五号安全返回大陆,航天员杨利伟顺利返回……看到这个新闻,我太激动了,我要把中国航天史上的这件大事记下来。”这是家住金山朱行居民区的方如泉老人2003年10月16日日记中的一段话。
近日,回忆当天记录时的情景,已经88岁高龄的方如泉变得神采奕奕、滔滔不绝。虽然已是一名耄耋老人,但这些年方如泉笔耕不辍,从2000开始,他就坚持每天写日记,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家庭变迁,亦或是夫妻相处、儿女养成之道等普通的人生感悟……他都一一用笔记录。
走进他的住所,家具整齐摆放,但都有着岁月的沉淀感。三十多本日记本静静地摆在客厅沙发旁,记录着一个家庭的昨天和今天,诉说着一代人、一座城市的点滴变迁。
质朴的话语,释放的是那一代人特殊的情怀,用记录的方式见证,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痕迹。
翻看日记本,印象最深的,还是老方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自豪感。
“2003年10月19日,晴。中国跨海大桥31公里圆满完成。”“2004年8月29日,晴。今天,雅典奥运会落幕,中国健儿获得奖牌总数63块,位列第2!”“2005年3月21日,晴。金山区镇级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朱行镇建制,金山工业区管委会对原朱行镇区域行使管理职能,这是朱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日开始发放3000亿元国库券”“2004年上海平均年龄79.8岁……”
在方如泉的日记里,涉及国家、市、区层面的大事,他都一一作了记载,许多时候还会附上自己的一些心得感悟。有时,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或是一句电视广播宣传语。形式上,有时是手写记录,有时是当天的新闻报纸剪贴。近二十年来,几乎所有社会变迁的大事件都在他的日记本里有所体现,古稀后的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关心和关注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方如泉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四代同堂,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儿孙绕膝。除去一个女儿患病早逝给他带来的悲伤,其他都可以算得上顺心。在众多的儿孙辈中,老人最喜欢和最挂念的便是小外孙女雯雯。外孙女进入大学那年母亲病逝,此后父女两人相依相伴。方如泉虽然很担心外孙女,但无奈路途遥远,不能时常去看望,于是他就用写信的方式表达对孙辈的关爱。“在学校里要注意饮食卫生、安全走路、爱护身体、认真学习……”“爷爷奶奶身体很好,勿念!”
写每一封信,方如泉都会事先在日记本上酝酿一番,最终落到信纸上,寄去他深沉的思念。往来信件,成了祖孙间最默契的语言。工作后的外孙女,每一次外出旅游,都会在当地寄回一张明信片,虽三言两语,但饱含着对外公的关心。方如泉说,如今,外孙女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新疆、西藏、哈尔滨……自己很羡慕现在的孩子,没有生计上的压力,对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好人彭亚芳四十年如一日为社会大众献份血。”“今年是国庆68周年的大喜日子,回忆起68年前的中国,人民生活民不聊生、吃不饱穿不暖,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白天没有棉衣穿,晚上睡觉没被头盖.......1949年全国解放了,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字里行间藏不住一位经历过大风大雨的老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眼下,天气渐冷,但方如泉和往常一样,每天从外面锻炼回来,就坐在客厅书桌前,记录一天生活的所思所悟。他要把这幸福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纸上,等小辈们回来了,就念给他们听,几代人一起享受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