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控”危害不容小觑 触屏时代不要“为屏所控”(图)

2018-12-18 07:17:37  阅读 146 次 评论 0 条

  前不久,英国年龄最小的“iPad成瘾症患者”在国内引发关注。据英国多家媒体报道,这个年仅4岁的女童正在接受昂贵而艰难的心理治疗,以期早日恢复正常。心理医生表示,这个小女孩的情况并非个案,在英国还有许多同年龄儿童对智能型装置成瘾。

  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触控式智能设备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获得几乎每个年龄段人的青睐中国已迎来“触屏时代”。

  几天前,王先生刚刚参加完大学同学毕业两周年聚会。原本对同学见面充满期待和憧憬的他,结果却大失所望。“开始半小时大家还聊得挺热闹,后来就一个个掏出手机自顾自地玩起来。虽然看起来好像每个人的物理距离很近,实际上都还是孤单单一个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句网络热语道出了当前不少人心中的无奈:互联网、手机等让我们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但同时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蛇年除夕晚上,大三学生小冯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其间她一直低头玩弄着手机,不时自言自语,兴起时还“嘿嘿嘿”地笑出声来,旁若无人。父亲对此非常不满 ,责怪她没和家人聊聊自己在学校的近况。小冯的母亲则忍不住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也不知道在玩什么。”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统计,今年3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1394.1万户,总数达到8.17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96.4%。有专家称,中国已迎来“触屏时代”。

  如今,越来越多的婴幼儿也乐于与“电子保姆”为伴,渐渐成长为“触屏一代”。

  网上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段子:一位年轻妈妈跟3岁的儿子开玩笑说自己很快就要死了。一开始,儿子还并不太清楚死亡的概念,在听到妈妈的进一步解释之后,儿子一边喊着“妈妈你不要死,不要死”一边大哭起来。此举让这位妈妈大为感动,同时也为自己的玩笑行为感到懊悔,可还没等她安慰,儿子又说:“如果你非得死,那死之前把ipad密码告诉我好不?”听到这一句,年轻的妈妈瞬间石化,真是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乐乐今年3岁多,已是智能电子产品的忠实粉丝。乐乐妈妈说,他两岁多开始就接触智能手机、iPad,会自己开机、看视频、玩游戏等。“我有时要上夜班,他爸爸在家要工作,没人陪他,就把手机或iPad扔给他玩,他一玩起来就很安静。他喜欢玩打打杀杀的刺激性游戏,非常上瘾,如果不让玩,就变得很暴躁,乱发脾气。”

  乐乐妈妈说,儿子沉迷手机、iPad,让亲子关系变得很紧张,“乐乐很怕我们阻止他玩,一看到大人出现,就紧张地说你们不要过来,有时晚上做梦都会说我不理你,你不给我玩。乐乐还对积木等玩具失去了兴趣,对其它事物的关注度下降。

  为什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让包括孩子在内的许多人上瘾?

  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认为,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小巧、便捷以及可移动等特点。“对于青少年和幼儿,这种特性更具优势。与普通电脑相比,手机、平板电脑的触摸屏更便于低龄儿童操作,且随时随地可用。这些电子产品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想要掌控的心理需求,同时虚拟世界又与孩子本身爱幻想的特点很契合,所以很少有孩子能挡得住诱惑。”

  对此,张侃深感担忧:“这样的趋势如果蔓延下去,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青少年及幼儿的身体及心智的健全发育。”

  不少医生指出,孩子长时间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久坐不动,不仅容易导致生长发育缓慢,身体的平衡力和协调能力也会变差,容易造成感觉统合功能失调,从而进一步影响大脑的发育。此外,电子屏幕的光刺激,会直接引起视神经疲劳,导致视力下降等不良后果。

  “还有辐射问题。对青少年来说,辐射问题更为重要。不少研究表明,在使用电子设备的过程中,青少年接受到的辐射量可能会比成年人多40%。”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李昂说。

  除了生理上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对人们的心理也会有不良影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廷劭研究员和他的团队正在开展一项名为“计算网络心理”的研究,试图从信息科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角度来剖析互联网和移动网上的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网络行为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从而能够进行及时的干预。

  一是影响情绪。一个已经成瘾的人,如果一旦不让他使用这些电子设备,便会出现“戒断困难”症状,比如感到痛苦、烦躁、焦虑、失眠、不满足等。

  二是影响人际交往。长时间“宅”在家中玩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人,因为沉溺于虚拟的世界而脱离现实,社交技能往往迅速滑坡,容易面无表情、心不在焉,不爱与人交流。

  三是影响创造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发展。习惯了依靠电脑查信息、做算术,孩子的动脑机会越来越少,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可能受到影响。同时,手机、平板电脑屏幕总在不停地切换,也不利于注意力的培养。

  四是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从现有的一些研究看出,对手机、平板电脑的依赖可能跟一些人格特性有关系,比如内向。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有这种性格倾向,那么对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依赖则更能加剧和促进这种性格的形成,形成恶性循环。

  “沉迷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确是给人们带来很多危害,但在目前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完全制止其使用很不现实,应想办法合理控制。”朱廷劭说。

  朱廷劭认为由技术引发的问题最好还是能依靠技术手段解决。他和他的团队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

  他解释说:“因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其实本质上还是计算机,所以我们的想法是能否利用它的计算能力去帮助用户来合理使用它,让它变得更智能。通过对机主的使用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其消极心理特征的预测预警,如果能够把分析程序集成到机器中,那么一旦机主有过度使用的行为,机器本身就会提前给用户提示和建议,进行必要的干预。”

  至于对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和儿童而言,专家们则表示家长的重视和协助必不可少。

  “虚拟网络,虚拟游戏这些都替代不了真实生活,孩子沐浴在阳光蓝天下才能释放出最灿烂的生命力。家长无论再忙都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带着孩子一起和小伙伴玩耍,挖掘生活热情,培养社交能力。”张侃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读硕士高玉松认为,3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接触电子产品,7岁以下也要尽量少接触。

  “可以告诉孩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只是生活中的工具,减少他们的好奇心。如果孩子特别喜欢,家长也不要强制性地夺走,而应严格控制其使用时间,比如每次玩的时间要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一天不超过1小时。此外,孩子在玩时,家长要注意房间的光线,不能太暗也不能太亮,选择一些寓教于乐的益智类游戏,而不是画面血腥、激烈的对抗类游戏等。同时,要多花时间陪孩子聊天、沟通,摸清楚孩子沉迷游戏的真实想法和潜在原因,然后一起商量解决办法,逐步减少每天玩的时间。”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浮层化现象严重时,我们遇到的挑战是,出的主意没有太大实操价值,从事实际操作的人…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606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