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论是走进书店还是图书馆,或者是刷微信朋友圈、踩社交空间,相信你都会看到大量的“心灵鸡汤”,不论是教你如何在逆境里重新奋起,还是教你如何做一个优雅的女性,这些励志的话语仿佛瞬间能升华一个人的境界,成为绝大多数人生活的箴言。没错,一份来自心理学深厚研究的“心灵鸡汤”确实能给人以启迪,但当我们接触到的大量汤药却只是廉价的抄袭、拼凑、纂合制成,且很多时候还互相矛盾时,你还会相信、依赖它们来解救你受困的心灵吗?当出版与商业利益日益捆绑,你的“心灵鸡汤”,还有营养吗?
现代社会,人们经受着来自职场、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压力,适时的寻求一些心灵抚慰成为必须。这也让励志的心灵鸡汤读物或贴文备受推崇。一般去书店,这类书籍也都被摆在相当显眼的位置,数量也是相当庞大。逛过书店的你,肯定也是记得各种“宝典”,从教你如何从职场菜鸟变为职场精英,教你如何从一个灰姑娘变成一个令大家都青睐的魅力女性,教你如何从失败中再坚强地站起来.......可谓琳琅满目,有时候都不知道该选哪一本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师”。
去书店逛的话,一般都会有个感慨,现在的书真贵,随便一本都三四十块,励志的书有时还会更贵,如果当你知道你花大价钱买回来的心灵补药,人生指南,其实只不过是别人手里随意摆弄成的“赝品”甚或“次品”时,会不会心碎?但现实确实是骨感的,除了那些久经考验的心理学名著外,市场上充斥的大量励志类读物,多少都是有点水分的。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商描述,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的心灵鸡汤类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书是攒出来的,“没有原创,只有抄袭,且还是互相抄,只用一天就能搞定”。编辑王先生是其中一位参与图书编写的成员。与其他上班族没有什么不同,早上9时,王先生就已经来到办公室。根据安排,今天王先生必须要将一本心灵鸡汤图书编写好,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王先生非常熟练地打开电脑,开始从网络上搜索各种心灵鸡汤资源,随后又打开扫描仪,将工作室里几本心灵鸡汤类图书录入到电脑里,当这些工作做完后就已经到下午1时。稍作休息,吃完午饭,王先生又开始准备接下来的工作——攒书。3个多小时后,一本心灵鸡汤类图书的雏形就已完成,最后只需再检查一遍错别字。
看到这些幕后真相,不知道你的心灵,是不是又一次受伤了,而这一次,伤害你的,竟然正是来自这些“鸡汤”.....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些对励志图书的调侃:“其实没劲的不是励志书,而是我们自己”、“凡是读励志书的人,多半精神状态都已跌入谷底”……某些资深书虫更是“毒舌”地将心理励志书和星座学相提并论——“励志书和星座实在是异曲同工啊!很多说法看似很有道理,但只是广泛适用、大而化之的通用性文字,仔细推敲,其实都是一些圆滑的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对于这些调侃,有的人一笑置之,但仔细思考会发现,部分励志书除了能够给予人们短暂的、快餐式的精神按摩,真的别无所有。人们求助励志图书的结果大多只是获得情绪上的抚慰。有读者认为,励志书最大的问题在于用感性、“治愈系”的情绪化语言,替代思考的力量,有的更是虚妄地求助于所谓的“灵魂”,很容易让人在“体悟”、“感受”、“体验”等谜题中走失。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就此提出了一个颇具借鉴意义的建议。他认为人们通过阅读“心理自助”是一种方法,但真正的心理调试是一门科学,更多的人应该知道和认识到这一点。“除了精神鸡汤,我们的精神建设还需要科学的引导。“我认为中国的大学应该设立‘健康教育系’,在全世界已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了‘健康教育系’,教师是由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共同组成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主要是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展开工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