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纪事 不加滤镜在真实的生活中讲述小岗的故事

2018-12-19 16:37:05  阅读 104 次 评论 0 条

  这是似水流年中一场按部就班的四季轮回,这是江淮大地上一座寻常本分的村庄,因为承载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而注定成为焦点。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小岗村的故事越发让人向往,因为那些永不言败的“折腾”,映照了这个时代里多少为了梦想而奋斗的历程,而所有积极探索创新的变化中都深刻着不变的烙印——改革。纪录片《小岗纪事》,以纯纪实风格还原一个不加滤镜的小岗村,这是纪录片人对“小岗精神”的深情告白。

  2018年1月3日,初雪降临小岗村。没有炸鸡和啤酒,大雪对于农业和农民是一次残酷的考验。

  于前一年深秋时节进驻小岗村的《小岗纪事》摄制组而言,这场雪下得也并不浪漫。他们跟拍的几位小岗人,一夜之间都要面对人生中的沉重打击。

  57岁的周党之在降雪前夕还很乐观,有条不紊地指挥大伙儿在大棚里顶上杆子。三年前,在他的带领下,小岗村16户人家成立了创先果蔬种植合作社。“先费事,少受损失。”在周党之看来,“一根小棒能顶千金,三四十公分的雪都没事。”

  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已然陷入了忧虑,他承包了村里六百亩地种植水稻和小麦,为了建设粮食烘干厂不但掏空了家底,还贷款五十万元,但粮食烘干厂能不能撑过这场大雪,他心里完全没有底。

  程夕兵并非杞人忧天,这一场五十年不遇的大雪将周党之的大棚全部压垮,损失二百多万,粮食烘干厂的农机大棚也岌岌可危。

  干了几十年农活,他最硬气的一句话无非是:“除了老天的问题解决不掉,所有问题我都能解决掉。”可就是老天给每个家庭都带来了难题。临近春节,大雪造成的损失成了小岗人家餐桌上的“导火索”。家人的埋怨、合伙人的沉默都无可厚非,从远方归来的儿女指责父亲不该“把一家人都卷进了漩涡里”,父子俩在倒掉的大棚前沉默无语。

  撒手不干了,前期投资全部泡汤,恢复重建,至少还有转机。是放弃还是重建,这是个问题。但内心早已有了决断。

  三年的努力在三十个小时内化为乌有,此刻小岗人的内心是焦灼的,但没有绝望。

  程夕兵通过各种途径缓解了资金压力,周党之也顺利地办理了新一年的贷款,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经营起了农家饭店,生意蒸蒸日上,他也享受着四代同堂的天伦之乐。一年一度的小岗村“春晚”如约而至,在红红火火的气氛中,每个人对新年都有不一样的期盼。

  过完了年,短暂的团聚后又迎来了一次别离。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在寒风中踏上返程,带着足足四十斤重的鸡鱼肉肠和对故土亲情的依恋,而从未离开家乡的人们依然向往着远方。

  春天带来生机,但并不等同于岁月静好,烦恼接踵而至,考验着小岗人的韧劲,也磨炼着纪录片人的意志。扎根在村里的《小岗纪事》摄制组陪伴小岗人过着平淡的日子,忠实地记录着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耐心地等候着从中孵出一个惊喜。

  但等来的似乎只有麻烦。不期而至的台风、意外惹上的官司、突然回家的孩子、人力不足的困境、抽签不利和罚款,都让人措手不及,这边刚解决了燃眉之急,那边又被新的危机掣肘,“越渴越吃盐”,但纵然筋疲力尽也还是要从头再来。

  虽然口口声声“家败”,但在实际行动中没有“家败”,只有永不言败。烘干厂塌了,农机大棚保不了,或是被蛇咬了,都不至于“家败”,因为钱袋子深了,发展的机遇多了,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生活带来的烦恼与转机同样难以预料。

  酸甜苦辣,百味杂陈,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和记忆中的那些年大抵相似,风霜雨雪都没有缺席,但小岗人承受风雪的底气已然不同,它让时间有了明确的意义。

  小岗人有自己的脾气。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这座“明星村”的村民们四十年来习惯了面对镜头,但对于“稻麦不分”的采访者,他们不以为然。

  2017年11月,安徽广播电视台《小岗纪事》3个摄制组进驻小岗,开始长达一年不间断的跟踪拍摄。这是安徽纪录片人第一次尝试纯纪实拍摄,以“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故事为拍摄题材,其寓意不言而喻。

  第一关,是要取得小岗人的信任。种粮大户程夕兵先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你们肯定拍不出我们真实的样子。”程夕兵表示,对于《小岗纪事》将如何纪事,他持观望态度。

  “我们选择了最真实也是最笨的方式。”在总导演郭巍看来,小岗村的故事不好拍,尤其长期蹲点拍摄,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有“戏”。但对于纪实拍摄,整个团队都不曾犹疑,“一开始很焦急,大家便各显神通去融入村民生活中。”

  导演孟旭东凭借做农村节目二十多年的经验主动出击,与地道的庄稼汉子互相验了验“成色”。地里的小麦倒了,他一针见血指出“你这个品种抗倒伏能力差”,“行话”一出,村民立刻就服了。

  老孟乘胜追击,在小岗村里树立专业形象,桃子的株距,小麦的分蘖期,都是他和农民探讨的话题,甚至估算的小麦产量都与实际相差无几。

  在长时间的朝夕相处与跟踪拍摄后,彼此都卸下了“防备”,摄制组也确定了程夕兵、袁怀清、周党之等多个拍摄人物和故事,从“冬守春望”“人勤春早”“守望田野”“稻菽飘香”四个主题切入,聚焦小岗村冬春夏秋四季不同的面貌和故事。

  在导演张成军看来,小岗村的进步与发展毋庸置疑,“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穿着打扮、家庭设施跟城市里都没有太大差别。”而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公共设施的完善与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为生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丰收在望的时候接连遭遇暴雨打击,以至于小麦减产、价格降低,若是发生在几十年前,那真是‘家败’了,而在现在只是正常损耗。”

  作为最年轻的分集导演,李光磊努力从民生视角来展现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传统方式如何适应现代发展,是他在片中探讨的命题,可他自己却陷入了水土不服的现实困境,“小岗村的生活我个人是无法适应的。”

  说着无法适应,却始终没有退缩。程夕兵凌晨三点送孩子当兵,李光磊二话不说就披着月色出发了。摄影机在不在,生活都在继续,“你总不能等到天亮时让他们再‘演’一遍吧。”

  拍着拍着有舍弃的素材,也有突然出现的亮点,农业走上机械化发展的道路,年过半百的庄稼汉自发转型,都让这群小岗新村民感慨万千,而他们的取舍杜绝了“套路”,更摒弃了滤镜。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呈现生活化的小岗、真实的小岗和正能量的小岗,如果说我们最终做到了,那么一是靠坚持,二是靠运气。”

  这一年,新老村民一同在拌嘴打趣中度过。镜头记录下了那些遭遇雪上加霜时的脆弱、感慨时运的不甘和尽在无言的牵挂,生活总在不停地抛出难题,而小岗人从脚踏实地的苦干中去寻找答案。

  村里的年轻人想出去,离家的游子却纷纷归来,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们当下更为牵挂的是小岗村的未来。

  为了留住人,今天的小岗村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为契机,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紧紧抓住产业发展,主动帮扶金小岗、小岗村培训中心等企业,组建小岗村旅游公司、绿化公司、环卫公司等,通过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走过冬春夏秋,这一段小岗纪事画上了句点,但小岗村的故事还在一天天更新。新老村民们终于领悟,他们所期待的小岗之“光”都蕴藏在那些冷暖交迭的日子里。

  2018年2月9日,小岗村进行了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分红,实现了从村民“户户包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红”的转变。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集体股份合作、“三变”(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改革的“分红利”,这种“红包”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从前“不见新娘进凤阳”,而今天的小岗村,已经从原先一百多人的生产队发展成有着四千多人口的行政村。从更为广阔的意义上说,所有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追梦人,都是小岗范儿的代言人。(刘睿)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630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