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别让名人墓堙没

2018-12-20 17:40:24  阅读 112 次 评论 0 条

  在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司马村,村民口耳相传村子西南角埋葬着唐代大诗人杜牧。11月25日,由中国唐史学会和汾酒集团联合主办的“杜牧墓保护研讨会”在西安举办。当日下午,当专家学者和记者赶到杜牧墓遗址时,还是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这里只是一片残败荒凉的低洼菜地。虽然主办方在活动现场铺上了红地毯,挂上了条幅,可仍无法遮盖眼前的凄凉。(11月25日 澎湃新闻)

  唐代大诗人杜牧堪称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公元825年,他写出了光芒四射、冠绝古今的《阿房宫赋》,并在这一年游历了山西,在山西杏花村写下了千古绝唱《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史载杜牧为京兆万年人,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人,其墓冢遗址就在长安区司马村。然而,如今当一批中国唐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此进行实地考察时,眼前所见的只有一片低洼菜地,杜牧墓遗址上早已“无茔无冢无封土”了。此情此景令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们感慨唏嘘。

  名人古墓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名人墓遭到人为破坏,是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亵渎,是对一个地方历史文脉的割裂。因此,保护名人古墓不仅体现了对墓主人的尊重,而且也是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尊重。杜牧墓经历了千年烟雨,在司马村西南,高约7米,面积约1亩,墓顶有一大树,60年代遭平毁。保护名人古墓或许有一定难度,但如果因此放弃或疏于保护,必将带来恶性循环。

  有文博专家称,古墓是实物史书,它留给现代人许多古代的实物和信息,对了解历史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有很大的作用。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如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明节,就是通过拜祭先人墓地来体现的。然而,“长安回望司马村,无人知是杜牧冢”,正如杜牧墓一样,目前一些地方的有些名人墓处境堪忧,不是位置偏僻不为人知,就是年久失修处境尴尬。想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最直观的是看这个城市的文化遗存。古墓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化遗存,无疑是城市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来说,名人古墓较多,保护工作量大而面广,亟待提高认识水平。

  其实,全世界凡是有文明历史的城市,比如莫斯科、圣彼得堡、巴黎、伦敦等,无不突出文化名人墓地。名人墓地总是能吸引大批的群众前去纪念和凭吊。譬如托尔斯泰的墓,每年有六百万人去参观。走近名人墓地,寻找尘封的历史遗存,品味墓碑下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这就是墓地的历史文化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杜牧墓的现状,当地相关部门应对古代名人墓进行深入地盘点,对古墓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墓地为纽带把零散的名人故事、名人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形成名人故居、名人墓、文物古迹等相映成趣的旅游、保护、开发体系。这些,毫无疑问都是打造文化品牌的绝好资源。此外,相关单位应尽快按照史书记载将墓地封土恢复起来,比如建一个纪念馆,陈列一些有关杜牧的史书记载;在清明节开展祭祀杜牧的活动,让世界各地杜氏家族有个寻根问祖的地方。把这个地方开发利用起来,既是对杜牧的纪念,也是对传统文化保护提升。

  保护名人古墓,就是保护一个地方历史文脉。这种保护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崇尚,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能鼓励民族向上、精神永恒,这更是一种丰碑。(张忠德)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646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