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老太转账巨款银行报警没想到…背后故事令人感动!

2018-12-22 02:47:58  阅读 146 次 评论 0 条

  今年9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收到了300万元的巨额捐助,还有700万预计明年到账。捐款者是一位老人,叫马旭,是我国首位女空降兵。但是当老人来到银行转账时,银行却报了警……

  今年9月13日,在工商银行武汉机场河支行,马旭老人和老伴儿同另外两人来银行转账时,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警觉。

  马婆婆是九点钟来,她一进来我就觉得很奇怪。老人跟我说她要转钱,转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里的一个账户,金额巨大,我就立刻把这个事情跟行长打电话说了。

  值班的副行长将几人带进办公室,进一步了解核实情况。而随行的两人和两位老人似乎并不熟悉,这让银行工作人员提高了警惕。

  为了进一步核实清楚信息,防止老人上当,银行工作人员向辖区派出所求助,民警赶到银行后,与黑龙江省木兰县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经调查,确认随行的两个人确实是马旭老人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教育局的干部,捐钱的老两口是真捐,受捐的木兰县也是确有其地。

  原来,这笔巨款是马旭与丈夫一分一毫几十年积累而来。他们至今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他们二人从不买新衣服,70多年来习惯穿着部队发的老军服。网友纷纷向两位老人致敬、点赞。

  (我们)做了一点点小小的应该做的事,得到你们大家的鼓励,我们会把你们的鼓励变成行动,继续努力。

  1933年,马旭出生在黑龙江木兰县,父亲早年过世,“剩下一个寡妇妈,一个弟弟和我。”马旭依旧记得,那时生活清贫,秋收之际,妈妈就去别人田地捡拾没有被收割彻底的土豆、玉米。紧巴巴的生活难以维继,当时的贫民会主任(现在叫村长)建议马旭妈妈,“养不活,那送去当兵,跟兄弟姐妹一样,可以在部队学习。”马旭妈妈认清现实情况,便答应了。于是,14岁多的马旭在乡亲的护送下参加了解放军,那时是1947年。

  “(我被)送到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培训了半年左右,之后参加了辽沈战役,随军成为卫生员,一边跟着部队走,一边学包扎、止血。”当时条件艰苦,马旭记得伤员没有夹板就用树枝代替,她照顾着伤员,给他们喂饭、洗绷带……

  马旭很快成长为医务兵,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在部队表现挺好,领导看我听话,战后保送(我)到第一军医大学。”马旭学习的是野战外科,其他医护知识也得到全面系统的学习。1961年毕业分配时,部队组建了空降兵部队,28岁的马旭奉调作为军医担任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当时的马旭身高1.53米,体重仅70斤,不合乎跳伞标准,“像我这样根本不可能跳,男同志都是择优录取,女同志不让跳,所以他们跳,我进行保障。”

  然而,马旭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我看我不跳伞,没有用了,部队同志都跳伞下去了,我这个军医不能随他们一起去,有什么用,战士们生病、受伤了,要及时治疗,我必须跳伞。”马旭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看到战友们在练习跳伞,她眼馋上台去尝试,“我被拉下来,围观的官兵哈哈大笑,我觉得丢人、生气。”下了练习台后,马旭回到家挖了个三尺多深的大坑,填满沙子,用两张桌子、两把椅子搭起跳伞练习台。“有了沙坑,没人的时候我就跳,一天跳五六百次。”训练过程,伤痛在所难免,马旭咬紧牙关继续练。

  半年后,到了考核空降兵的时候,马旭又去恳求首长。经不起她这长期以来的软磨硬泡,首长答应让她尝试一次,“我心里很激动,终于有一天允许我跳伞,当时不知道害怕,可能运气也好,跳了三下,动作很标准,周围有很多官兵开始鼓掌。”于是,马旭开始正式加入训练。

  马旭后来成为中国首位女空降兵,一跳就是20多年,跳伞次数达到200多次,创造了三项中国跳伞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和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为了打仗,跳过长江、跳过森林。”谈到这段过往,马旭依然记忆犹新,当年英姿飒爽的空降女兵照片她依旧保留着,将其视为珍宝。

  20世纪80年代,马旭和老伴离休,他们勤劳一生,选择了退而不休——潜心搞科研。为此,马旭到武汉大学外语系进修了4年外语。马旭学习的是日语,经过学习,她可以翻看一些外文科研资料。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们二人不断与时俱进。他们开始学习用电脑,“老伴在老年大学学电脑,以前怕辐射(没学),现在越来越感受到不会用电脑和功能手机是文盲。”他们还订阅了一些书报、杂志,从中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老人一一细数着她订阅的书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环球军事》等。

  马旭经常从实际问题出发,攻克科研难题。空降兵跳伞一直有个令人困扰的问题,那就是跳伞后,在着陆的瞬间,强大的冲击力容易造成士兵腰部或踝部的骨折。为此,他们二人经过多方尝试,否决了一个个方案,最终获得重大突破,发明了跳伞时着陆保护脚踝的充气护踝。为了验证发明成果的有效性,年过花甲的他们亲赴格尔木试验,他们的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此后,他们还研制出高原跳伞“供氧背心”,填补了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上的一项空白,1995年7月的《解放军报》还报道过此事。

  她关注到部队有不少人有胃病,“胃癌由胃病转来,病痛会一直持续到老年,我觉得胃病是一大害,好多人都深受其害。”她就开始研究,发明了治疗萎缩性胃病的药剂,并获得专利。由此还开发出治疗肿瘤的一种药剂,经过一年多的考核、审查,获得了实用性专利。

  “部队支持我们搞科研,提供经费、场地,给了许多支持。”马旭对此感激不已。

  几十年间,马旭夫妇二人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当时相关领域的空白。科研成果换来的报酬,他们二老一一存下来,成为此后1000万元捐款的一部分。

  马旭夫妻二人生活简朴,多年来一点一滴积攒下钱来。马旭和老伴颜学庸住在武汉市远郊区黄陂,他们放弃了部队安排的住房,搬到部队旁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院子有两间低矮的砖房,在院子的一角,二老开辟出一片菜地,种植一些蔬菜。

  老人屋子内摆满了书报和几十年来的学习资料。居住的房间陈设简单,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

  “我们俩从不买衣服,都是穿老军服,穿了70多年,很方便,(我们)舍不得花钱,也不喜欢五颜六色的花衣服。要节省一滴水、一粒米,不要浪费,一分一角地攒起来,把利息算入本金存起来,越存钱越多。”马旭老人一双人造革的鞋子一穿就是好多年,皮都破了,老人还不舍得买新鞋。她说,习惯了这样生活,不觉得苦,生活得很幸福。

  “我当了兵,上过军医大学,生活幸福了,不能忘记家乡黑土地的兄弟姐妹。”马旭老人有着满满的生活幸福感,“现在国内正在精准扶贫,实行东北振兴。在我脑里,有国才有家,国家强大富裕了,才有好日子过。”作为党员,马旭很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

  而随着年龄渐长,马旭心里也着急,“我80多岁了,日子可能不多了,身体也不咋样,争取早点把钱捐给家乡,这两三年心里着急,也没找到路子,又担心遇到骗子、坏人。”去年一场在武汉的战友聚会带来转机。马旭向战友表达了想法,战友帮忙联系了木兰县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他在民政局工作,(告诉我)捐赠对象有几个,我选择了教育局,小孩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于是马旭老人与木兰县教育局联系上。

  9月13日,马旭夫妇二人和另外两人来到工商银行武汉机场河支行转账300万元,因为款项较大,引起银行职员的警觉,从而有了后续“八旬老人转账巨款银行报了警”的故事。也正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马旭老人的事迹广为人知。

  明年3月底,马旭老人的理财产品将到期,届时另外700万元也将投入家乡的教育建设。“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我现在)盼望着快到明年3月底,取出钱捐赠。”马旭说,完成这笔捐赠了却了她自己的心愿。

  “只要我活着,就继续为家乡攒钱。(我们)做了一点点小小的应该做的事, 得到大家的鼓励,我们会把鼓励变成行动,继续努力。”

  许多网友看到马旭老人的善举,纷纷点赞、致敬,“千言万语表达不出敬意!只有致敬二字!”如今,马旭夫妇二人生活依旧规律,早起锻炼健身,搞科研,不时到老年大学充电。马旭还报名学习拉丁舞,夫妇二人感觉生活很幸福。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66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