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国建党95周年之际,社会各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其中,诗词的朗诵及研讨成为一项既传统又富有新意的特色活动。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诗词的风格、情怀以及气势都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本期讲坛邀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汪建新教授讲述诗词的独特魅力。
■自幼喜欢诗词,终生与诗词为伴,有着割舍不断的诗词情缘。读诗、学诗、赋诗、吟诗、解诗、论诗,对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他的一生完全可以说就是一个诗人的一生。
■向来主张文艺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使人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精神鼓舞和智慧启迪。
■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在当今时代依然彰显其光辉和魅力,是常读常新、常悟常新的传世经典。
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富有革命家的情怀、政治家的睿智、军事家的谋略、战略家的眼光,而且富有诗人的壮丽情怀。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堪称中国革命现代史的写照。他的诗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辛历程的缩影。在缔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斗争中,成就了他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把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推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要读懂诗词,就要对诗人和诗词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
1930年2月,在距江西省吉安县美陂村一个叫“名教乐地”的书院里住过4个月。其照壁上嵌一幅圆形大瓷画,瓷画两侧悬着一副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知识底蕴博大精深,他与这副对联十分相配,堪称珠联璧合。终生与书为伴。藏书中留有阅读印记的,包括圈画和批注,涉及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20首赋,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429位诗人。这一数字显然是不完全的统计结果。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兼有深厚的人文修养,能填词作诗自当在情理之中。
阅读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他喜欢读苏东坡、辛弃疾,他不太喜欢读杜甫、白居易,说“杜甫的诗哭哭啼啼的”。其实,诗词给读者的总体感觉也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诗词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豪情满怀,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自幼喜欢诗词,终生与诗词为伴,有着割舍不断的诗词情缘。读诗、学诗、赋诗、吟诗、解诗、论诗,对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他的一生完全可以说就是一个诗人的一生。
1996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诗词集》,这是由权威机构编辑出版的权威版本。该书收入诗词67首,他生前正式发表39首,28首未正式发表。
根据内容、题材以及写作的意图等,可把诗词相对划分成九种类型:咏物诗,如《七绝·咏蛙》、《卜算子·咏梅》;友情诗,如《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七律·答友人》;悼亡诗,如《五古·挽易昌陶》、《四言诗·祭母文》;山水诗,如《浪淘沙·北戴河》、《七律·登庐山》;恋情诗,如《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爱国诗,如《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叙事诗,如《水调歌头·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咏史诗,如《七绝·屈原》、《贺新郎·读史》;军旅诗,如《西江月·秋收起义》、《七律·长征》等等。
首先是一位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位诗人。他是一位政治家诗人,一位诗人政治家。仅从两个细节就足以说明。第一,他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前言”当中写道:“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这表明的诗作是有感而发,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在抒发一位政治家的思想和情感。第二,的67首诗词中,有三首以“井冈山”为题,分别是《西江月·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首诗中又同时提及“黄洋界”,分别是“黄洋界上炮声隆”、“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一现象绝无仅有。井冈山是革命的山,的井冈情结是政治家的情怀。
一生都在创作诗词,但有三个历史阶段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分别是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的“”至“文革”前夕。所处的环境越险恶,经历越坎坷,承受压力越大,他的心情越不平静,他写诗填词的激情越高涨,优秀诗作越多。就总体而言,解放前的作品比解放后的作品要好,战争年代的作品比和平时期的作品要好,身处逆境时的作品比顺境时的作品要好。
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在整个诗坛处在什么位置?诗豪、诗雄、诗霸、诗神、诗王、诗帝?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柳亚子在评价《沁园春·雪》时写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汗尔。”在柳亚子看来,的这一作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元帅诗人陈毅曾说过:“妙语拈来着眼高,诗词大国推盟主”。陈毅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诗词王国,堪称领袖。
的思想和人格,还有他的诗词,已经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一个民族的意志、情感和文化的象征。岁月推移,不会磨灭永恒的诗篇。时光流逝,不会沉埋诗人的形象。如果读懂了诗词,就一定能读懂和时代。而只有读懂,才能真正领略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读懂在20世纪中国舞台上所上演的悲欢离合。如果读懂了,就能读懂中国的过去,并加深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因为历史不会随风而去,滚滚向前的时代也不会凭空而来。毫无疑问,学习诗词是提高每个人自身素质的有效方式之一,是解读中国和中国历史进程的渠道之一。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是一位政治家诗人,诗人政治家,诗词是文艺思想的生动体现,在创作方向、选材立意、感情抒发和创作方法上,都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绝非为写诗而写诗,正如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所说,始终“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诗词感人肺腑的根本原因。
是人民领袖,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诗词中多次出现“我”或“吾”字。“春来我不先开口”、“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些“我”指作者本人。但以天下为己任,没有沉湎于“小我”之情,“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而今我谓昆仑”、“我失骄杨君失柳”。在这些诗句中,“我”绝非“小我”,已成“大我”。而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百万雄师过大江”当中,“小我”已升华为“无我”之境。因而才会用“是指无产阶级”去解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言志”被提升为“小我”与“大我”合二为一的全新境界。
写人民、赞人民是诗词的主旋律。他用如椽大笔和盖世豪情讴歌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事业。他笔下的人民群众及其英雄形象都是正义的化身,理想崇高,信念坚定。“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六月天兵征腐恶”,“直下龙岩上杭”,“不到长城非好汉”,“宜将剩勇追穷寇”。这个群体英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坚信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群众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横扫千军如卷席”、“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诗词对人民群众赞誉最高的莫过于“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向来主张文艺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使人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精神鼓舞和智慧启迪。诗词既有古典诗词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汉语的自然流畅,甚至口语入诗明白如话。他即使运用典故,也往往为百姓所熟知,如唐宗、宋祖、华佗、牛郎、吴刚、嫦娥等,绝不故作艰深。诗词雅俗共赏,读来能懂,谱曲可唱,念了易背,脍炙人口,真正是充满“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艺术杰作。
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畅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引用了两句诗词,用“雄关漫道真如铁”来描述中国上百年的艰难奋斗,用“人间正道是沧桑”来展现民族振兴的壮阔现实,令人心潮澎湃。
没有直接使用中国梦这个词,诗词中也只有两处出现了“梦”字,一是“别梦依稀咒逝川”,二是“我欲因之梦寥廓”。但诗词不仅生动记录了他一生的奋斗足迹,也形象地寄寓了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救亡图存和励精图治的价值取向与使命担当,深刻展示了中国梦的理想境界、精神特质和人间正道。
“中华儿女多奇志”。早在求学期间,青年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他痛斥袁世凯卖国求荣。因为“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面对内忧外患,发出振聋发聩的诘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诞生之后,更是将人生追求同全国家、全民族、全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要改造中国与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诗词转向抚今追昔,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生事物,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换了人间”、“旧貌变新颜”、“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为此而欢欣鼓舞。他热情地讴歌“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的现实盛况;极力地营造“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喜人场景;热切地追求“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发展速度;急切地规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治水工程;努力地调动“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建设热情;倾力地培养“不爱红装爱武装”、“拒腐蚀,永不沾”的一代新人;殷切地构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美好社会。这些诗句所追求的社会理想,至今依然令人心驰神往。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也是诗词的精髓。
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贯穿于的全部诗词。本文仅以写山为例。“踏遍青山人未老”的一生与山为伴,有多首作品以“山”为题,如《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七律·登庐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还特别喜欢把“山”与“红旗”两个意象联系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不周山下红旗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红旗”象征着革命道路和革命武装,“山+红旗”意象是长期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山言志,以山造境,把山写得仪态万千、伟岸雄奇。会昌山“颠连直接东溟”,昆仑山“横空出世”,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井冈山是“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春山是“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夏山是“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秋山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山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晴天的山“天高云淡”,雨天的山“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登山则情满于山,山是他的胸怀,是他的性格,又是他的形象,堪称“无山不入诗,入诗成绝唱”。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诗”,诗词也是改革创新的产物。臧克家在称赞书法时写道:“兼百家之专长,任大笔之纵横,尊古而不泥古,创造精神郁勃乎其中。”诗词又何尝不是如此?“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从内容到形式,从意境到语言,对传统诗词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既富有革命性又合乎艺术规律。诗词评史则对历史有新看法,论人则对人物有新见识,写物则对物象有新寓意,记事则对事情有新视角,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完美结合的艺术奇葩。以《卜算子·咏梅》为例。“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盛赞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扫陆游消极退缩、凄凉愁苦、孤芳自赏之气,令人耳目一新,反出了骨力遒劲、伟岸飘逸的艺术神韵,令以往咏梅词作望尘莫及。
习总书记强调要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诗词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之气,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既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奋进的感召力,又有朴实无华的亲和力。诗词所激发的中国力量一定能够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和生动实践。
《沁园春·雪》是的巅峰之作,通篇气贯长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更是不同凡响。诗如其人,笔下的“山”气魄宏大,正如《十六字令·三首》所写:“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真乃“璧立千仞,无欲则刚”、天若要塌下来,有山来顶着撑着。人为人清白、无私无畏、顶天立地、勇于担当的使命感、责任感、道义感骤涌笔端。
“看万山红遍”、“寥廓江天万里霜”、“万木霜天红烂漫”、“极目楚天舒”、“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鲲鹏展翅九万里”,他视通万里,总是把自然场景写得壮阔无边。“阅尽人间春色”、“往事越千年”、“一从大地起风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思接千载。纵贯古今,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穿越感。“今日向何方”、“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显示出奋发有为、抢抓机遇的顽强意志和迫切心理。
的成功,是事业的成功,也是做人的成功。“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藐视困难,刚毅果敢。“我自岿然不动”、“冷眼向洋看世界”、“乱云飞渡仍从容”,直面任何挑战,气定神闲,从容淡定。“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失败危局,百折不回,坚定执著。“但看黄花不用伤”、“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身处逆境时,乐观积极、洒脱豁达。“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面对胜利与辉煌,心如止水,理性冷静,谦虚谨慎。
“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一生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勤俭朴素、清正廉洁,堪为楷模,堪称典范。正因为如此,学习诗词,能够充分领略博大的胸襟魄力,崇高的精神境界,非凡的伟人气度和灿烂的人性光辉,使我们的人格意志变得更深邃、更坚毅、更广博,从中获得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大方向。
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又是独领风骚的诗词巨匠。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辛历程的艺术再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在当今时代依然彰显其光辉和魅力,是常读常新、常悟常新的传世经典。
汪建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西婺源人。1989年6月进入江西省委党校。2001年2月至2003年4月担任南昌市青山湖区区委副书记。2004年9月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对外交流与培训开发部主任和教务部主任,2015年8月任学院副院长。著有《破译广告》、《问鼎名牌》、《品读历史深处的女人》、《诗传》等专著,主讲电视系列片《的诗人情怀》,译著有《战略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行为与过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