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心灵鸡汤蒙蔽了双眼

2018-12-22 09:59:24  阅读 136 次 评论 0 条

  心灵鸡汤是指“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因为能够为人提供心灵的慰藉、激发人的斗志,因此刚出现时很受大家的喜爱。而心灵鸡汤这一名字,则来自一位国外的短文作者,因为他觉得自己所写的催泪的励志故事读起来让自己想到了自己奶奶熬出的鸡汤,因此有了这样一个名字。

  按照这位作家的说法,创作心灵鸡汤是为了能够激励读者,能够给那些受伤的人以安慰。然而数十本“紧贴时事”的作品,以及为了保障出书速度而组建的编辑团队,还有这些图书所创作的高额利润,无不说明,心灵鸡汤的创作是一门生意,一门利用煽情、利用成功学理论进行盈利的生意。与其他演讲大师不同的仅仅是,心灵鸡汤的作者是通过文字获利,而非现场演讲。

  或许,在初期,这些心灵鸡汤确实因其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打动读者,但过于强调个体感受的故事,其所能提供的经验与观点本身就有很大局限,更遑论这些经验的正确性。

  另外,虽然声称能够激励大家、为大家提供智慧,但该类文章的格局注定了其选择的故事或者毫无逻辑,或者意义不明。以网友吐槽过的文章为例:存在于同一系列图书中的两篇文章,有着相同的场景,主角做出完全相反的选择,最终的结果却完全一致。然而两篇文章却都声称自己文章中主角所具备的素质才是成功的关键。

  事实上,这类文章所罗列的事例或者完全出于虚构,或者是通过对一些名人的事迹进行裁剪,使之符合文章主题。虚构出来的故事为了符合主题,不可避免地会与事实相悖,而裁剪过的事实,虽然一时能够被读者接受,但当事情的全貌被揭露时,只会给读者带来更大的伤害。比如之前不少文章用比尔·盖茨退学创办公司最后成功的故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至于比尔·盖茨13岁开始学习电脑编程、以及比尔·盖茨的家庭环境却少有人提及。

  除了编造、歪曲事实,该类文章的另一法宝就是引用名言警句。或者说,就是用名言警句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引用这些句子时,文章作者往往不会交代这些话出现的背景,更不会提及人们对这些话的态度。而为了使这些话具有说服力,他们甚至会对原话进行断章取义。通过加工这些名言警句,文章作者极力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权威性,而至于自己观点的有效性,他们是不负责的。

  既然如此,那么这类文章为何会如此让读者着迷呢?关键一点在与,这些文章都很善于煽情,用各种修辞将这些毫无营养的句子包装起来,读者在刚看到这段文字时,自然容易被这些语言所打动。

  此外,该类文章所宣扬的思想大都是人们所熟知的。或者说,该类文章所传达的多数观点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只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面对的问题要复杂得多,不可能像虚构的人物那样将这些想法完全践行在现实中。此外,一些因素在现实中所能发挥的极其有效,但作者却可以通过排除其他因素,凸显这一因素的影响力。这也是为何有不少人在阅读这些心灵鸡汤时感觉受到了启发,然而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依旧一筹莫展。

  用网友的说,这些文章总是选取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之事,将之包装成个人成功中的关键因素,而将人们为成功付出的汗水与努力尽数掩去。那些真正为生计、为事业奔波过的人自然不会被这些美言迷惑,然而那些尚未踏入社会的人,却可能被这些文章所误导,而不愿努力。

  心灵鸡汤所编造的谎言不仅仅是这些。面对工作受挫的人,这些文章鼓吹心灵的安宁与眼前的幸福,贬低人们付出的努力与辛苦;面对不幸的人,这些文章通过编造故事,以“条件比你更差的人却比你更知足”来让读者产生优越感。换句话说,面对读者的实际困难,这些文章根本无法提出有效的方法,它们只会夸大苦难中的那一点点光芒,将之吹捧成最大的幸福,让它们的读者沉迷其中。而一旦读者认同了这些观点,自然也就不会再积极地改变自己的现状。毕竟好逸恶劳是人们的天性。

  记得在网上见到有人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归于心灵鸡汤的范畴内,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按照这位网友的说法,这是一个人处于低谷时的自我麻醉,认为自己遭受这些苦难,是因为上天要赋予自己重要的使命。

  然而问题是,孟子强调的是,忧患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励人奋发图强,他并没有说经历苦难的人都能成功,更没有鼓励人安于苦难的现实。这样一篇文章,竟被解读成麻醉读者的安慰剂,可谓荒唐至极。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66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