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为《七九小说集》写的前言。“摆渡人”通过渡船把人渡到彼岸,作家“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这巧妙的构思把艰深的文学创作理论故事化、通俗化,作者关于创作的真知灼见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寓于耐人寻味的情节中,做到了理趣与谐趣的统一。(一) 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可以归为几类?这三组人物形象各自有哪些特征?①第一类人是世俗力量的象征。②作家虽不具世俗力量,但也自有其超世俗的力量,不过,这种力量来自于具有“真情实意”的作品。③摆渡者既掌握着渡河的权利,又是权衡四个人的评判者,他一方面是世俗力量的认同者,又是作家“真情实意”的“哀叹”的欣赏者,应该说,他是一个普通群众的代表。(二) 摆渡人认为作家的“唱”不如“叹”好听,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情节的?
“唱”意味着只求轻松欢快,让人欢娱,并没有真正反映现实生活和真情实感。“叹”饱含人世间的悲苦、人生的辛酸。文学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应该充满“真情实意”。
参考:作家并不是真的改行,而是借此说明:“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并且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家还肩负着把人的灵魂指引到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责任
①“彼岸”的本意是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后来多用来指代抽象化的、与世俗对立的精神世界。②文章的开始句和结尾句都用了“彼岸”这个词,但它们的含义却是迥然有别的。开始处的“彼岸”就是简单地指实实在在的“河对岸”,对岸有家、有妻儿、有买米烧夜饭的现实生活。而结尾处的“彼岸”却是指超越了现实世俗的,“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的,以“真情实意”作为人类交往原则的纯洁的精神世界。
①理想的彼岸:没有苦难,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没有贫穷,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就像许多先哲圣贤幻想和向往的“大同”之国。如“乌托邦”、“世外桃源”等。②精神的彼岸:俗世间的人们困于物欲,像另外三个渡人,“有钱的”可以直接用金钱买到一切;“大力士”有力量,可以用暴力得到物质享受;“有权的”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只有作家还没有沉溺于物欲横流之中,还保持精神的自由和独立。作家心中的彼岸就是人类崇高的精神世界。③智慧的彼岸:人们常说文学是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文学名著包含着人类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多种情感形式,可以供人们借鉴,丰富人们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而其中包含着的进步的文化哲学思想,更能使人们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