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小伙伴在申论写文章时喜欢引用名言警句。引用名言警句既能增加申论文章的生动性、思想性,也能起到一定的论证效果。
今天图图老湿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法等角度对古代思想家的经典名言进行了梳理分析。快来开拓一下自己的视野吧!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意思是:天与地、大自然是没有善与恶的,也没有仁慈与不仁慈。这与儒家圣人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意思相近。
大自然到底有没有善恶之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至少在老子和王阳明那里,大自然是没有善恶的。
那么,中国古代文化中提到“天、地、人”的概念,既然大自然没有善与恶之分,人有没有善恶之分呢?
关于人性的善与恶,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荀子认为“人性有善有恶”;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王阳明主张“扬善去恶”。
所谓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性的善恶,是指分析一个人的善恶,既要看其本人,也要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如,社会道德水准与普遍道德要求、社会科技和认知水平等;既要看其善的一面,如果有恶的一面,也要看其恶的一面。
所谓用发展的观点看人性的善恶,是指人的善与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判断人的善与恶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克服偏见。
古人的倡导与智慧再次证明当前政策的正确性,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色”发展理念纳入“五大理念”。
意思是:能正确认识他人的人是智慧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明白人。也就是说,人要有自知之明,人要正确看待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意思是:天与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其无自私之心。既然“人法地,地法天”,那么人也应该克制自己的私心,要有社会责任感。
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所谓相互依存,就是“没有‘无’就没有‘有’”或“没有‘无’就难以体现‘有’的珍贵”、“没有难就没有易”或“没有难就难以觉得易的珍贵”;
所谓相互影响,就是“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锤炼,而后才能得心应手”,意思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相近。
意思是:天下的难事,必然从简单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必然从细节和小事做起。
意思是:粗大的树木,是从微小的树种开始生长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小簸箕土开始的;千里远行路,要从脚下一步步走起。
背后的哲理:量变到质变;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运用:用于论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管仲(公元前770~前476)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意思是:有充实的粮仓,民众就会讲究礼节;吃得饱、穿得暖,民众就会知荣辱。
背后的哲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和意识互相作用。
意思是:对于一年的计划来说,种谷子很重要;对于十年的计划来说,种树很重要;对于终身的计划来说,培养人很重要。
意思是:人与自然要协调,才能让自然更美。背后的哲理: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不能因为规律是无形的,就忽略了规律的存在,做出违背规律的事来。
意思是:荣誉靠实力才能获得;坏事往往也是事出有因的。背后的哲理: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
背后的哲理: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正确的人生目标应该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光鲜的名号。
意思是:仁义思想主要靠个人自觉自律二形成,而对于是否仁义的检验主要看对他人的所作所为。
2、“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3、“农有常业,女有常事。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