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青春片讲好自己的青春故事

2018-12-25 05:07:09  阅读 105 次 评论 0 条

  临近年末,就在大家好奇还有哪些影片来填充目前这个稍显冷清的贺岁档时,导演曹保平尘封5年的《狗十三》意外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尽管时隔5年才露真容,但《狗十三》的好口碑早已在之前的柏林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传开。类型上看,这是一部青春片,但它在豆瓣上却有高达8.4的评分。仅此一点,其就与过去几年来被屡屡诟病的“国产青春片”划开了鲜明的界限。

  青春片作为近年来影坛崛起的一种电影类型,经常面临口碑与票房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境地,不得不说是电影市场的一大遗憾。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在国内票房市场刮起了一阵旋风,不仅以12亿元票房成为月冠军,更引发了观众对国产同题材的“青春”题材的反思。这些年来,国产青春片经历了烈火烹油般的热潮,却屡屡陷入题材单一、剧情老套的怪圈,口碑也并不理想。虽常有暴发青春片一举冲进年度前十甲的票房奇观,但实际上是被粉丝经济、资本跟风、怀旧风潮等外部因素左右的一种非正常现象,并不具备可持续性的市场发展前景。

  所谓青春片,在内容上是让人“回味过去”,但并非让人陷入颓废,当青春片都陷入打架、出国、车祸的套路情节里,谁敢说这就是我们的青春?眼下,除了少数几部青春片能让人为之一振外,多数都陷入了套路化的羁绊,让观众为之诟病,也让编导们心有余悸,畏缩不前,只得走保险的情怀路线,间或加一点喜剧、温情元素,但在如何创新方面,显得一筹莫展。反观那些口碑不错的青春片,却多掉进了文艺片的陷阱,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所谓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阳光灿烂的日子》被视作中国电影史中青春片的鼻祖,那个年代的青春期在电影中被明确而又清晰地呈现出来。但五年前,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将青春片拖入了“青春偶像片”的单向轨道。在这类所谓的“青春片”中,选角基本上是流量明星的角斗场,高话题、高颜值的演员,男才女貌的角色设计,基调时尚,故事大都逃不开青春期的爱情故事,似乎在迈向成年人的这一个过程中,只有一个困扰就是爱情,而那些少年时代与成人世界的复杂矛盾被简化,青春期本身的意义被彻底遮蔽。如今《狗十三》横空出世,曾经被“偶像片”垄断的“青春片”终于有点儿“青春”的样子了,也有人因此判断,“现实主义青春片”会越来越多。

  随着青春片市场“退潮”,正是调整创作结构、提高青春片整体质量的时机。青春片要再次火起来,势必要解决从小众到大众的角色转换,单质化的青春片势必导致低水平复制品的出现,而过于单一的类型题材、缺少丰富性和多样性显然是需要突破的瓶颈。一方面,要提升青春片的口碑与品质,需要厘清视听叙事系统与文学叙事之间的差别,也要防止资本过热、粗制滥造的跟风弊端。另一方面,将青春与励志相结合,会放射出别样的光芒,也足以自成一类。随着观众心态的变化和市场的细分,励志题材的巨大潜力仍可能被释放出来,但这需要创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应该说,讲好青春故事,需要加强类型融合,打造与时代和社会紧密联系的大格局和大视野,也需要还原青春文化的内涵,展现青年文化的独特品格,警惕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误区,在激烈的电影市场竞争中到自己的位置。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709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