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甘南的独特地域文明和信仰,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作家,他们怀着崇高的信念为这片土地抒情,为雪域为草原抒情,散文诗作家花盛以其别具风格的精神特质和作品内涵在散文诗领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当下散文诗的建设发展做了有力的回应,本文就从其创作所涉及的四个方面做了简略的分析,在分析中发现其风格、作品价值极其创造的散文诗世界。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这个青稞点头、牦牛满坡的地方,高寒阴湿,冬季漫长。独特的地域造就了独特的民俗民风和信仰,相较于周边地区都有着特异的精神特质,而甘南文学现象更是被文学界广泛关注,关注的焦点在于其作品的独特性,内容的民族性,精神的追求崇高性,作者大都受地域文明影响深远,而显示出不同于其他地区作家的特质,而以散文诗创作著称的花盛,更是甘南文学草原上的一朵奇葩,曾获全国十佳散文诗人的荣誉,却一直放低自己生活的姿态,偏居一隅,深情歌颂生命和灵魂的高姿态。他和甘南其他作家相比较,真的不那么像甘南人,他更温文尔雅。草原的辽阔,雄鹰的锐利是他这张画纸的底色,他的敏感和抒情形成了他的文学风格,营造了一个有个人特色的散文诗世界。他作品内在气韵于是更加多元和立体了。散文诗在大环境发展下的日益萎靡,需要有更多追求精神向度的诗人以灵魂歌唱,道出生活和生命的本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好的文学需要有对本民族文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并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更上一层楼。
虽然散文诗穿着散文的外衣,蕴藏的是诗的灵与肉。诗主情,所以我认为散文诗也应该是以情感为主,我们生活中钢筋水泥这样硬邦邦的东西太多了,我们需要对内心情感的关注,需要能滋养万物的泥土。我们常听人说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成为了中国散文诗的最高典范,是因为其作品中的思想性是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散文诗的追求应该是思想性,当然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中国当代著名散文诗作者耿林莽先生就说:“散文诗属于文学范畴,而非哲学范畴,散文诗就应该具有诗性特征而非理性特征,如果过度的追求哲理就成了一种病态。”①花盛的散文诗整体借对情感的释放,表达对爱情、生命等无止尽的追求和热爱,而也透露出某种消极的无奈情绪,无奈多情总被无情恼。英国当代诗人燕卜荪说:“诗人应该写那些令他烦恼的事,烦恼的几乎令他发疯”。②如“但皮鞭的抽打并不能阻止我对你的怀念,我在怀念的纸张上写道——你是太阳,诞生了幸福也诞生了苦难。”真情是散文诗的血液和灵魂, “远行的人啊,黑暗中跋涉的人,那个在西部高原叫花盛的诗人和你一样,手持半截燃烧的蜡烛,他的存在是两片叶子——一片是疼痛,一片是泪水。”(《半截蜡烛》原载《散文诗》2007年第12期)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诗是动荡的灵魂抒情的需要。
“是谁站在我今生的彼岸? 又是谁让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抵达,去歌唱,去怀念? 你时常在梦中出现,在我的诗歌中出现。我时常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叹不已。伸开双臂,从遥远的地方深情地奔向久违的你,恍惚中惊醒,泪洒枕边……我构想着在这空旷的心野之上,存活着两个人:你和我。
“怀念的日子,风不停地刮着。一场风刮过,吹乱我荒草般的头发,也吹落了一地的槐花,如我怀念时滑落的泪水。槐花如雪飘落,轻轻地将我凝望的双眼覆盖,让我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经受一场无尽的冬眠。这样的词句给人的感觉是素朴的远古时流传下来的情歌,对爱情的渴望和失望在这里不讳的表达,其实这恰是很多人在情感失意后想要表达却无法言说,更怯于言说的本来面目。这就正如王志清说的“散文诗是生命写作,是真情投入,是生命最深处的秘密和轨迹的圣神展示。”
“散文诗是最能负载灵魂的抒情性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③(波特莱尔语)“月亮是谁的叹息?在怀念的日子里。月亮是上帝梦醒时分挂在花瓣上的泪珠,滴落大地,正好击痛我内心的梦。这种在恍惚中的意境的表现,我用诗歌来抚慰自己的孤单,用诗歌来寄托我无尽的怀念。远方的夜空,此时,是否依然无眠?”诗人就应该是戴着“感情”的眼镜来观察和反映生活的,尽管生活中的事物千姿百态却无不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所以事物固有的本质和规律就会被诗人加工改造,以自己的情感为诉求而使万物皆有我色彩。
另外再抒情的同时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媒介。艺术源于想象。艺术的原始形象都是靠想象孕育而成的。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盘古,夸父,女娲等等,都是想象的产物。因此一个诗人如果没有了想象力那对他来说将是一场灾难性的悲剧。花盛的散文诗在抒情的时候没有忘记想象的美好“我梦见你被岁月的大鸟驮回村庄,驮回我身边。花开花落,我飞翔的双翼如凋零的花瓣,轻轻地被风送回地面。潮起潮落,我忧伤的语言如大片的青稞,被谁的快镰一一割倒,疼痛而无助。”想象中点染忧伤,有所失去的疼痛。艺术创造的过程,总是离不开形象的加工,意向的浓缩,情感的升华。中国古代有一首诗《江雪》,这首诗的成功之处便是通过简单的想象递加创造的简单画面,表现了诗人孤高独立的人格气质。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本体精神。“逾越父辈头颅的沟壑,沟壑里刻满了惨痛的历史。无法顾及你鲜红的泪水流向天堂的过程,我从古希腊的神话中,目击着一片叶子的苦难。”这种比较玄奥的想象,使人产生历史感、纵深感,有了超脱个人情绪的抒发而有了宇宙、历史的大气势。
海德格尔提出“诗意的栖居”,是他看到了面对科学技术进步而带来的危机以及生存问题,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是缺少对技术的反思与关注,出现了某些存在性的问题,出现了非诗意的栖居。栖居和语言有关,人之存在建立于语言,而语言根本上唯发生在对话中。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人类栖居的家园,人类的生存必须从属于大地,依赖于大地情感。人类要接受大地的恩典,保护大地处处固有的秘密,这就是人类生存的诗意所在,也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诗意所在。也许诗人的生活更该诗意化,有了诗意化的生活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我想这是有道理的,花盛曾在诗中多次描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我的村庄依山而居。村庄的对面是一片树林:枯枝横生”,“我的窗户朝南。每天可以看到\对面的山坡和山坡上一片小小的白桦林\在这个窗口,我目睹了白桦林的颜色\由绿变红,由红变得渐渐枯黄”这是多少为生活所累的人的理想居所,不需要多大,但可以让心情落脚,可以举目看对面树林色彩的变化,感受季节的变换和时间的流逝,生命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是人的欲望让自己不停的走上颠簸,让心灵无法安顿,梭罗在瓦尔登湖旁自造木屋,自种自食,生命的成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花盛放弃了大城市的浮华,回到他的可以让他的内心得以安顿的可以打开窗户就能看见白桦林的村庄,他说那里冬季很漫长,而每次下雪的时候他就莫名的激动,这让我觉得真像个孩子,也许正是有了孩子般的天真才使他不同于一般人而放弃物质的追求,寻求宁静,每天打开窗户,独坐窗前,看花开花落,看世事变迁,甚至能“目击一片叶子的苦难”月下举一杯青稞酒,对影成三人,中国东晋时期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诗意生活的重现,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取决于高尚的人格修养、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理想的生活境界。有时候我们会说诗人有点奇怪,并不是诗人有点奇怪而是我们太过于狭隘没有了解更谈不上理解,诗人有诗人的思维,在诗人的“有色眼镜”下,有的才被还原,有的被升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创造了美,创造了精神的粮食,在我们日益浮躁的内心也许也该有一块栖居地来安顿,所以就让诗人保持诗人的状态和特立独行的秉性,他更喜欢一个人行走。当一个人以诗意的尺度筑造生活时,他就是在作诗,“诗”不单是诗歌而且意味着生活的诗化,当一个人能以诗意的尺度生活,他就是诗人,不是说他单是写诗歌的人,而是说他有诗化的人生。因而通过作诗,我们就可以“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花盛从他的诗到散文诗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的风格,底色是草原雪山,画着朦胧婉约的画面。淡淡的忧伤,缓缓道来的波澜不惊,没有华丽的辞藻,用最常用的字词述说深刻的痛感和宁静的美感,“人类精神绝不能凭空创造什么;它只能在从经验与冥想那里受了精之后才能有所孕育”④,因此,花盛的风格形成与他的生长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考有关,我说过花盛更像一个江南的书生,而他却生在本应豪放的甘南,(他曾在几个大城市辗转),于是他的风格就更具有了多义性和多元化,隐透婉约之风,也可以看见诗人情感比较细腻和敏感。而每章散文诗中所传达的都是对生活深刻的认识,对生命的敬仰,对世间万物皆着我色彩的诗意的表达,“雪域之上,驻足与远行,奔跑与守望都将是一种生命的飞翔。当深情而悠远牧歌如雪,在心灵的疆域飘飘洒洒时,是苍凉的,也是幸福的。当雪域和马一同抵达心中时,雪的光芒照耀着天空和大地,也照耀着一个人的内心和黑夜。”散文诗便“是价值的创造,是意义的获得,是灵泉的涌动,是心灵的歌唱,是读懂自然的沉思,是会通玄极的神运,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知照。”⑤
“散文诗本质上就是一种“内倾文化”,一种内涵丰富的精神标本。”⑥“当然我们也能看到诗中语言的节制和隐忍,尽管有着无边的苍茫,有着辽阔的忧伤,但却坚硬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坚硬本来是形容词而在这里却被用成了动词,这是在语词运用上产生了陌生化效应,从而产生新鲜感。一个诗人对语言的自如运用的确是非常重要的。花盛的散文诗也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和表达,还有表现和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和迷茫的。“我相信这里的风已不再是风,而是一名歌者,传唱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山依然在山的高处,谷依然在谷的低处。而身处尘世的你我,还有他们——无需仰望,只有勇于攀登才能彰显活着的意义;无需俯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谱写生命的真实。”
如果说作品只为抒情而没有思想的话,那是不成熟的作品。为什么我们读了一些东西之后会心有震撼,有所启发,有所淡然,我们痴迷的我想不仅仅是里面有什么样的感情,而是里面的思想引发我们的思考甚至共鸣,所以我们乐衷于去阅读,去寻找共鸣乃至启发,无非是为了给灵魂一个可以安顿的地方,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着才是有价值的生活着的意义所在。就像崔国发所说的“散文诗人不仅需要薪续火传笛卡尔的‘我思’、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瓦雷里象征主义的精神定位和狄尔泰精神科学的体验与表达,还需要努力把握现代生命哲学的本质,从当下现实生活体验出发,对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精神做出诗意的言说。”⑦“幸福薄如纸张——一触即破。”这种形象的想象表现了对命运的恐惧,命运是会和人开玩笑的,而且不负责后果,从古希腊的悲剧就能看出命运是多么顽固的纠缠与人,它很多时候是不懂事的。“ 风吹不尽的是我内心的灰尘。 剪刀剪不断的是我生命的河流。”这又让我们看见一个悲伤的诗人自拂心尘,对心灵的关注,生命的河流便上升到了人类的无止无息。
“感伤的音乐承载着谁的痛?响了很久,重复了很久。像一本厚重的书,翻了许久,却依然在扉页,依然没有内容。或许,生命本就源自虚无,终将虚无而终。”对生命的思考始终是永恒的。在诗性的表达中使思想升华,但是就这么一句点到为止,不做理性的说教,也许这样才是最恰切的,散文诗本来就该是以性为主,而通过貌似漫无目的的形象的铺陈,情感的抒发,最终无意间的获得了智慧的启迪,心灵的共鸣,这也许是很明智的。
现阶段散文诗的发展较诗歌和散文而言,还不是很完善和成熟。在我觉得主要是散文诗理论建设不够强大和散文诗作家理性和感性的黄金结合欠缺。散文,形散神聚。至性之文,至情之文,情到深处则成诗。因此,散文诗应以情为主,在感性的基础上以理性对散文诗以升华,从而在美感的基础上提高散文诗的质感。那么,我们的散文诗作家就应该以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为生活范式,在世俗中,却能理解世俗,超脱世俗,婉约而又豪放,多种风格并存,并且不断发展完善,为散文诗的发展努力!花盛的散文诗创作有其特殊意义,偏居一隅而自作华彩,给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的我们日渐粗糙的内心一剂救心丸。当然,花盛的散文诗也有其弊端,表达一己情感的作品居多,也许对人类对命运对自然的反思多一点更会增加大家风范的格调。
花盛曾在关于散文诗《缓慢老去的冬天》的创作谈中说:“雪域之上,再现的不仅是一种生命的见证和诠释,更是一种生命的张力和坚韧。没有最后的审判,便不存在永恒。尽管我的选择是一条艰辛的路,它通向桂冠,也通向荆棘,但我想,在这片雪域大地上,只要挺住,就意味着一切!”⑧我看见了一个散文诗人保有的难得的天真和抒情的理智,就像他说的这是一条艰辛的路,挺住。
1、王志清,《当代散文诗的审美困惑》[J],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