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一座城市的红色文化注入青少年的血脉,如何让当年的红色故事实现当今的时代价值,又该如何让年轻人发自内心地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在革命老区贵州省遵义市,“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和“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是每一个青少年心中熟知的红色历史,怎么把历史书上的记载化作青少年奋进新时代的动力,继而回答这一连串历史与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遵义各级团组织面前。
近年来,团遵义市委带领遵义各级团组织持续发力,相继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红色历史润童心”等系列活动,带领青少年进行红色实践、讲传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引领青少年书写新时代的奋斗故事。
这几年暑假,到遵义进行以红色传承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越来越多,每年“五四”过后,团遵义市委就会陆续接到实践队伍的电话,从最初的十几所高校,到现在整个暑假超过100所高校的学生在遵义留下难忘的实践记忆。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二学生周作勇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暑假,他和7名同学组成的社会实践团到遵义参加“红色基因代代传·长征精神永放光”主题实践活动。周作勇和同学们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凌晨4点多从遵义市区出发,沿着红军长征时的线路徒步走到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47公里的路他们走了12个小时,饿了吃点自带的面包,皮肤晒得发红发烫,走到终点的那一刻,周作勇有了全新的感悟。
“47公里的路仅仅走就很苦了,更何况当年那么艰苦的条件,和随时可能面对的战斗。”周作勇总结,长征精神不仅是吃苦耐劳,更是用理想信念去对抗重重困难。
2017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大一学生林雨澄也重走了一段长征路,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他走了9.3公里抵达赤水河边。这个95后男孩以前常听外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坦言自己没有多少“实感”,这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红军的艰难。在赤水河边的丙安渡口,站在一条左右摇晃的铁索桥上,他感觉自己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才理解和平来之不易”。
近年来,团遵义市委先后承办了两届“红色基因代代传”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组织大学生重走长征路、演绎红色故事、撰写调研报告、交流心得体会、制作新媒体产品形成红色记忆芯片。团遵义市委工作人员卢仕义在活动组织中的感受是大学生们的参与越来越“走心”,活动中每一个实践项目完成后,大家都会热烈交流内心感受。
南京邮电大学学生令狐友韬说,没到遵义之前,想象中的红色文化比较枯燥,没有理想中“诗和远方”的浪漫。“以前觉得红色精神就是一种广泛的艰苦,不知道它是怎样落实到实际中的。”他说,跳出了课本,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红色精神是一种为了心中的理想什么都可以奉献的精神,这种执着正是青春岁月里学习生活最需要的基因。
遵义市文化小学有112年建校历史,这里成立了遵义市第一个少先队组织。如今,这所紧挨着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的小学培养了一大批讲传红色故事的“小专家”。
六年级七班学生付雨佳从四年级起成为学校的红色故事宣讲员,全校大约有100名学生宣讲员,每人至少会讲一个感人的红色故事。
文化小学党总支副书记钟安如介绍说,目前学校已形成红色研学、红色宣讲、小红军体验等完备的红色教育体系,少先队员在大队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讲故事、演故事、写故事、画故事,从感受到体会再到内化成为日常行为,再用红色“小手”拉家长、亲人、倾听者的“大手”,共同传承革命先烈的精神。
在只有228名学生的娄山关红军小学,学生们经常到不远处的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为各地游客做讲解,大队辅导员冯小丽介绍说,学校每周一节诵读课讲传红色故事,学生们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了解红色历史,又在故事中学习先辈的坚强意志。
尽管这所小学至今没有一位专业音乐老师,但同学们会跟着网上下载的红色歌曲边听边学,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学生们就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红军长征时的场景。
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消防中队的刘奇在红色历史中找到了解决自己现实问题的答案。高大、帅气、性格开朗的他在一次出警工作中不慎摔伤,病情逐渐发展到股骨头坏死,他不得不离开冲锋一线。
刘奇从长征中“独腿英雄”钟赤兵身上找到了力量。在夺取娄山关的战役中,21岁的钟赤兵右腿中弹却坚持战斗,战斗结束后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经历了3次截肢手术,最终拖着一条腿完成了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
在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里,有钟赤兵的名字,遵义会址消防中队队长黄骁带着刘奇站在这个名字前,就说了一句话:“相信坚持的力量。”刘奇重新变得积极起来,成为中队优秀的司务长。
后来,刘奇知道了另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带着对遵义二字的敬仰来到遵义入伍,成为一名消防战士。在一次矿难中,这名消防战士和5名战友组成敢死队下井救援,结果3人不幸牺牲。这名消防战士捡回一条命昏迷在病床上,妻子带着孩子在病床前哭了3天。后来,在病床前痛哭的孩子立志成为消防战士,这个孩子就是自己的中队长黄骁。
黄骁和父亲的故事通过团遵义市委等部门主办的青年红色主题演讲大赛传播开来,许多人感动落泪。刘奇感到很震撼,他觉得这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