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5季【青春课堂】“苦心经营的随便”——《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2018-12-28 00:26:51  阅读 118 次 评论 0 条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美文。汪老用质朴而典雅的语言写“凡人小事”寄托自己的款款深情。行文看似“随便”实则“苦心经营”,散文情味绵长,读之如饮醇酒。严文君老师在深研文本的基础上将本文设计成“语用型文本”,创造性地形成“四看”教学法,引领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体味情感之深。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春课堂,感受《昆明的雨》的魅力。

  温儒敏先生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散文》第三卷,是汪曾祺散文代表作之一。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越是爱得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也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浓浓的热爱。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并用传神妙笔娓娓道来,在不经意间就酝酿出散文恬淡悠远的韵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本文是一篇细腻隽永的散文,语言风格平淡自然,个中情味又绵密悠长。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文意并不晦涩,因而教者将此文处理为“语用型”文本,注重品读作者“苦心经营的随便”的散文风格。通过“四看”——看篇、看段、看句、看词构架课堂。挖掘语用,更侧重培养学生阅读此类散文的方法。在设计中,以诵读品味为主。考虑到初二孩子涵咏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在课堂上老师都会先给予“示范朗读”,“示范赏析”。并且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对比阅读法”等,咬文嚼字,理性发现,充分感受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教学《昆明的雨》一课,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四看”式构筑课堂,从“随便”中读出作者的“苦心经营”:一宏观看篇,从整体阅读出发,让学生和文本亲近,抓住文章整体特色:“凡人小事更寓浓情”;二走近看段,教师指导学生感悟,段式在“总说一句”的基础之上,由“横式发散”和“纵式展开”交错呈现,浑然天成,自在摇曳;三继续走近看句,学生选出最佳的句子,再细细感受作者“白话之质朴”与“文言之典雅”相融合的语言风格,由一篇到一类;四走近再走近,微观看词,通过词语的换用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体会作者用词的不着痕迹又情韵悠远,并由词中窥意,由“昆明的雨”到“昆明的生活”,品读作者对昆明浓浓的眷恋。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3. 这些内容与“昆明的雨”看似无关,而且都是极其不起眼的“凡人小事”,作者这样写不是太随便了吗?

  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作者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

  (青春小编评课:宏观看篇,看的是内容。从整体阅读出发,梳理文本内容,让学生发现昆明的雨中,还有昆明的人事景情。与文本对话,抓住文章特色:“凡人小事更寓浓情”。)

  预设:牛肝菌的形与色,烧制方法;青头菌的“格调”;菌中之王鸡枞,味道鲜浓又并不难得;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中看不中吃的鸡油菌。

  2.“极多”的菌子,作者似乎是随手而写,但却给人娓娓道来,甚至引人入胜之感,我们研究一下段落的展开有什么奥秘?

  3.再读第8、9自然段,找出作者在描写“雨季的果子”与“雨季的花”时,内容和手法上有哪些共同点?

  师示例:作者介绍杨梅时说:“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么大,颜色黑红黑红的,

  叫做‘火炭梅’”;介绍缅桂花时,也说:“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

  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由此可见,作者都介绍了它们的名称由来,

  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

  预设(1):内容上还都描写了与“果”与“花”相关联的人物,比如卖杨梅的羞涩姑娘和送缅桂花的热情房东,人物映衬,更有韵味;

  预设(2):作者将昆明的杨梅和苏州、井冈山的杨梅做了比较,突出其美味可口;也将昆明的缅桂和家乡的白兰做了比较,突出其高大繁盛。巧用对比,更添浓情。

  预设(3):在介绍杨梅和缅桂花时,都在段落开头先总说一句:“雨季的……是……”

  (青春小编评课:中观看段,看的是段落铺排。教者指导学生感悟文段,段式在“总说一句”的基础之上,由“横式发散”和“纵式展开”交错呈现,浑然天成,自在摇曳,旨在引导学生领悟段落统筹、框架安排。由一篇到一类,引导学生思考散文阅读方法。)

  1.著名作家李陀曾经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看屏显),同学们挑选“白话”或“文言”特色明显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和大家分享。

  “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达到和谐。”——李陀评价汪曾祺的语言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前半句出自杜甫的《春望》,后半句出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深”、“长”表现出昆明的雨水充沛,植被茂盛。作者把看似不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却让读者感到自然典雅、别致、有韵味。

  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2.“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

  预设:“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运用方言,更接地气;“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更形象贴切地描绘出红油冒出的瞬间,令人会意,又勾人食欲;“最喜食之”、“夹取以敬客”等短句文言气息明显,典雅有韵味。

  (青春小编评课:细观看句,学生选出最佳的句子,细细感受作者“白话之质朴”与“文言之典雅”相融合的语言风格,此处引入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选段,由一篇到一类,在细细咂摸中领略汪老直白而平和,富有韵味和生活气息的散文语言。)

  1.作者说,“我想念昆明的雨”,其实想念的是昆明的一草一木,人事景情,请同学们再读文章,仿照示例说话,并读出原句的美感。

  示例:“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房东送来的的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七寸”、“满满”写出房东的淳朴热情,点出昆明的人情之美)

  想念苗族女孩子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不时”、“娇娇的”写出女孩子的羞涩柔和,点出昆明的人物之美);

  想念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那一棵木香。(“爬”和“遮”写出木香的枝繁叶茂);

  想念木香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密匝匝”、“细碎”、“饱涨”写出木香生机盎然,点出昆明的景致之美);

  想念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辟邪”写出人们都祈福求平安,点出昆明的民俗之美);

  想念昆明的有些人家在菜园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代替”看出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点出昆明人的淳朴之美);

  通过对比发现,作者用词精妙,“一顶”、“一角”、“扳尖”本不起眼的寥寥数词更能点染出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的秀气羞涩,柔和娇美,不可谓不精妙,不可谓不传神。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一呆就是七年。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

  结合汪曾祺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读懂“沉沉”不仅渲染出雨雾弥漫的环境,更有对昆明雨季的浓浓思念,对昆明生活的深切眷恋,对自己青春岁月的再回首……

  课堂小结: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看似随意,又别具匠心。这“苦心经营的随便”背后,是对生活细微美好的捕捉,也是大师运笔的从容洒脱。希望同学们能从今天课堂的“四看”中学有所获,看篇、看段、看句、看词,词中窥意。课后多读一读汪曾祺的其他优美散文。推荐《人间草木》、《老味道》等。

  (青春小编评课:微观看词,通过词语换用,比读观照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让学生明白量词、形容词等的语言表现力,并从词中窥意,管中窥豹,由“昆明的雨”到“昆明的生活”,进而品读、体悟作者对昆明浓浓的眷恋。)

  此教学设计大胆地将文本处理为语用型文本,品读汪曾祺先生“苦心经营的随便”散文风格。课堂定位灵清,不落窠臼。“四看”的设计(看篇、看段、看句、看词),并从词中窥意,以语言运用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课堂通过情境创设、对比阅读、情感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贴近文字,充分感悟;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一篇到一类”,理性发现,学会一种读散文的方法。“言”“意”互转、“言”“意”融合,力求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昆明的雨》出自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是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直白而平和,简洁而富有韵味和生活气息。面对这样语言返璞归真的散文,严文君老师依体而教,扣住本文语言风格“看似随便、实则苦心经营”,设计了语用型文本教学,采用青春语文“五看”式教学法,精心选择“四看”,从“看篇——看段——看句——看词”入手,由一篇到一类,词中窥意,引领学生体悟汪老的深情,学习读散文的方法。

  潘新和教授曾在《语文课程“语感中心说”之浅见》中有言:“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就通识而言,散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所以,引导学生驻足于字里行间进行言语的具体品味,让学生真切地感悟散文的情感内容,应是达成散文教学“悟意审美”目的的必由之路。

  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设计为例,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团队针对散文中主题清楚明白的这一类文本,淡化主题研究,强化对语用知识的开掘,把“语言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体,“梳理文本有用的语用知识,适时教给学生,让语文教学尽可能‘教得清清楚楚学得明明白白’”。在这一节课中,文君老师便采用这样的方法,依体而教,在看似散落、随便的文字中,将语用知识抽丝剥茧,一步步引领学生浸入汪曾祺先生恬淡、悠远的文字里。这也是教者“苦心经营”的结果。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文君老师针对课文两次提及“我想念昆明的雨”这样显性的情感流露,把体悟文章情感的部分弱化处理,在各板块教学过程中巧妙、顺势引出,让学生真切地感悟散文的情感内容,在语用学习中巧悟意、明审美。如第一板块中,梳理文本内容时,由与“昆明的雨”看似无关的“凡人小事”,顺势引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理清文本思路,发现“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再如第四板块中,品读文末旧体诗中“沉沉”一词,结合语境,联系背景,引出“沉沉”中有对昆明雨季的思念,有对昆明悠然生活的眷恋,还有对作者自己青春岁月的回首。

  王荣生教授说:“文学作品的欣赏理解,老师应该更多地从怎样阅读这一角度来教学生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态度,而不要去拘泥于对作品的特定阐释。”类推到散文教学同样如此。青春语文教学法之一的“五看”教学法,即看篇、看层、看句、看词、看意,针对语用类文本的特质,可选择五看均看,或选择其中几看来看。本次教学设计中,文君老师选择了“四看”,引领学生以审美的视角,扣住“苦心经营的随便”,层层剖析课文,以语言运用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感受散文之韵味。

  宏观“看篇”。教者借由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也写了——(示例:这篇文章写了昆明的雨,也写了昆明的菌子;)”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让“形散”的课文有抓手。再由问题“这些‘凡人小事’与‘昆明的雨’看似无关,这样写不是太随便了吗?”引导学生发现凡人小事中亦寄寓了深情,让学生关注到“形散”的表象下“神不散”。

  中观“看段”。这一板块中,教者聚焦文本第7段和第8、9段的段落展开规律,通过品读段落,找寻相同点;展示段落分层;逐渐明晰、归纳出在“先总后分”的基础上,横式发散与纵式展开交错呈现的段落展开方法。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散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细观“看句”。教者借作家李陀评汪曾祺之言引入这一板块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白话”与“文言”在文中的体现,通过个性化地创读与有感情地读的穿插,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所流露出的不同特点。这一板块中,文君老师拓展了汪曾祺的另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比读,从一篇课文读到一类同质文本,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课堂的延展性得到了体现,也让学生能对汪曾祺的散文特点有所感悟。

  微观“看词”。这一板块中,教者采用情景教学法,“作者想念昆明的雨,实际上是想念昆明的人事景情”引导学生补句,扣住文本中具体词语读出美感;又采用对比替换法,替换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的形容词与量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词的精妙。再联系作者生平背景,品读文末“木香花湿雨沉沉”中“沉沉”一词,词中窥“意”,感悟“沉沉”中蕴含的深情。课文的主旨体悟,体现了语用型文本也是注重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的,只是主题的探究是教学辅助内容,恰恰是隐性的、不突出的,而语言的训练才是大张旗鼓的。

  尤其想说的是,文君老师所呈现的“五看”教学设计看似割裂了文本的整体性,实则撬开了一个突破口,使文本内部紧密联结,是教者“苦心经营”的结果。这些板块的设置从整体到局部,紧扣语用主线,对语言进行品析与锤炼,语用训练灵动扎实有方法。

  纵观文君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语用型文本“五看”教学法的课例。依体而教,设计巧妙,以语用贯穿始终;五看教学,方法精当,将课堂层级推进。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运;貌似随意,却是苦心经营。

  作者简介:严文君,镇江市伯先中学教师。爱君姐,爱语文,爱青春之美!愿做湿地的一棵小小草,拥抱阳光,沐浴雨露,快乐成长!感恩湿地的兄弟姐妹,一路有你们,真好!

  作者简介:冯小晗,淮安市盱眙县实验中学教师,语文湿地栖居者。爱君姐,爱语文,爱生活!愿追随君姐,向语文更青处漫溯,一路青春一路放歌!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74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