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三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继续坚持两个有利于的命题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指导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继续采用给广大考生以广阔的写作空间和发挥余地的新材料作文形式,继续实施“四自”命题要求,即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洞察命题趋势,把准高考脉搏,可以让我们天机云锦随心裁。
三年来,话题作文已经退出了高考作文的舞台,命题作文亦日渐式微,风光不再。2013年18道高考作文题,有17道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只有天津卷采用了半命题作文题型。据此,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还是会以材料作文为主打,锁定新材料作文。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以“事”和“物”作为命题材料,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命题形式,体现了命题者、“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命题思路。作文命题模式异彩纷呈,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以2013年高考作文题为例,全国大钢卷的捡拾手机年轻人的爱心传递,重庆卷关于“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的智慧闪光、北京卷的“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的人文情怀、全国新课标卷Ⅱ的“对同学间的关系的认识”的成长体验等等,无不贴近现实生活,无不彰显辩证思维。同时,材料内容呈现多维化态势,有利于学生开放的思维表达。
一是天津卷的命题,形式有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命题作文的框架,又呈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开放性,角度多元,形式新颖。也给我们一个启示,2014年备考中,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训练不容小觑,要上承经典下接地气,文化传承和社会热点双管齐下。
二是湖南卷和江西卷的命题,都加强了文体要求的限制,即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强化文体意识,避免“四不像”文风的蔓延。
三是湖南卷、江西卷、天津卷、北京卷等省市的命题,都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或者体验”来行文,凸显了“自我”的参与性,强化“以我手写我心”的心灵感悟、关照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有一次,著名作家卡夫卡在街上遇见一个小女孩伤心地哭泣,原因是她心爱的洋娃娃丢了。卡夫卡安慰她说:洋娃娃没有丢,而是因为她对人类的厌倦出走了,她一定会写信给你的。于是卡夫卡每天给小女孩写一封信,以洋娃娃的身份和口吻,以一颗世界上最柔软的心,编织着洋娃娃离开人类后的欢乐经历。小女孩收到“洋娃娃”的信,每天都分享着她的快乐。为了让小女孩每天都快乐,卡夫卡就这样坚持着,一直到洋娃娃有了幸福的家庭,一直到他因病离开人世。那些写给小女孩的信,成了卡夫卡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留给人类的文字。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则故事类材料作文,可以采用抓关键句子的手法审题立意。材料中“以一颗世界上最柔软的心,编织着洋娃娃离开人类后的欢乐经历”体现了卡夫卡的善良和仁慈。“为了让小女孩每天都快乐,卡夫卡就这样坚持着,一直到洋娃娃有了幸福的家庭,一直到他因病离开人世”则体现了卡夫卡的坚持精神。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卡夫卡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为了一件在他人看来微乎其微的好事坚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中国文化中有不少有趣的俗语,滋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如过年打破东西,说“碎碎(岁岁)平安“;家没了人平安,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受了伤捡回一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阅世不足吃了亏,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办事不顺,总遇到阻碍,说“好事多磨“等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则俗语型材料作文,引导考生回归传统文化。可以采用归纳法审题立意,这些中国俗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正思维。正思维必将带来正能量,何为正能量?乐观向上、积极勇敢、坚守信念、不放弃不妥协,这些就是正能量。正能量其实就是一种阳光的生活态度,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换个角度去思考,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何不把灾难看作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一种考验,把挫折看作是人生成长的一笔财富?
明代烧火僧人李模写过一首《半句诗》:“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半”的人生态度让李模被住持收为衣钵弟子。
季羡林曾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要求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则名言警句型材料作文,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均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可以从“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的生活态度入手,可以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豁达胸襟下笔,也可以阐发不被世间名缰利锁羁绊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追求“半称心”的生活,肯定人生的不完美,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通达明智。也正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们才会去努力,去创造人生的精彩辉煌。
徒弟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整天总是唉声叹气。有一天,师傅吩咐他去染坊取两包红色的染料。并让徒弟把其中的一包染料放入一缸清水里,问他:“缸里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吗?”
徒弟不解地说:“平常我们染布仅用小半包染料,而这次一下就多放了近三倍,缸里的水已经红的发黑了!”
接着,师傅带着徒弟来到了海边,师傅命令徒弟把另一包染料都撒进海水里,又问他:“你再看海水的颜色有何变化。”
徒弟回答:“波涛汹涌,染料刹那间就被海浪稀释了,海水还是和天空一样湛蓝,看不出什么变化啊!?”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则哲理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中的染料和缸、海均有象征意义。 “染料”象征了我们生命当中的诸多烦恼和痛苦,“缸”和“海”则是指我们的心灵,痛苦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没有人能让它们增加或是减少。然而,我们所能承受这些烦恼和痛苦的心之容器,却在决定着痛苦的浓度。通过师傅和徒弟的对话凸显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决定着一个人面对烦恼和痛苦时的心态,而心态决定着一个人的境界。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的气度化解了乌台诗案留给他的阴影,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胸襟稀释了羁留他乡的个人愁怀。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只有把把心灵的容器修炼成海,才能汇百川而涤尽污浊,容万物而了无痕迹。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诗歌型新材料作文,具有思辨性。“锁”有本义,如门锁、车锁、抽屉锁等。也有象征意,如人生之“锁”、心灵之“锁”、社会之“锁”。可实写关于“锁”的故事,也可虚写“锁”,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隔膜、代沟等。无论如何行文,都要考虑诗歌的哲理思辨性,“锁住别人”,防止他人擅入,“也就禁锢了自己”,却给自己戴上了枷锁。所以,着眼于打开心锁,拥抱生活这样积极的立意会更好。
天才却摇摇头说:“那些分别是蝴蝶、雄鹰和天才,你却说是毛毛虫、鸟蛋和婴儿。这两者不同的回答,也许就是天才与庸才的区别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如果说有,那应该就是看问题的方法、角度。同样的事物,在不同思维、不同观念的人看来,则是天壤之别。同样是深夜,有人看成是漆黑一团,有人则视为曙光不远。可见,所谓天才,其与常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观念。要成为“天才”,首先要变革或更新观念。观念一变,黑暗会变成光明,挑战会成为机遇,腐朽会化为神奇。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安德烈 海姆请实验室新来的一名中国博士生将一块高定向裂解石墨制成薄膜,要求尽可能薄。三周后,这名博士生拿着培养皿来见海姆,说他成功了。海姆用显微镜一看,那些石墨碎片估计仍有1000层左右。海姆希望他能将石墨碎片研磨得更薄一些,但这名博士生最后说:“如果你这么聪明,就自己试试。”于是海姆决定自己来试试,经过努力,他得到了具有特殊物理性能的10层左右的石墨。在此基础上,他继续钻研,终于取得更卓越的成果,并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殊荣。
海姆的成功在于锲而不舍、知难而进、不轻言放弃、有坚定的信念;而那位中国博士,从智商说应该足够高,但他浅尝辄止、恒心不足、保守固执、知难而退,惜乎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这就是这则材料给我们的一些启迪。构思谋篇时,可从海姆的角度,也可从那位中国博士的角度,或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引申到生活、工作和学习领域,分析举证,即可写出有一定见地的文章。立意的角度有:不要轻言放弃;浅尝辄止者鉴;保守固执是创新的大敌
海边,甲、乙两个渔夫捡海螺。渔夫甲只要看到海螺就捡起来,渔夫乙总是撇撇嘴,暗自说:“这么小的他也要,弯一次腰都要不划算!”
不一会儿,甲的袋子里就有了一小半了,而乙的袋子还是软塌塌的。可他还是不屑一顾地说:“只要我发现一处海螺多的地方,我弯一次腰就能捡得更多。”
渔夫乙就这样走了大半天,始终没有发现海螺又多又大的地方,他的袋子还是只有一点,而甲的袋子已经胀鼓鼓的了。
晚上,两个人一同回去,遇见另一个渔夫。那个人问道:“那个地方的海螺多吗?”
乙的声音同时也夹杂在里面:“哪儿有什么海螺啊!一块地方只有零星的几个,不值得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故事中的海螺,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可以视为机遇,可以看成珍宝,等等。有人总是抱怨生不逢时,机遇不好。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就如那个渔夫乙,不是没有可捡拾的海螺,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决断。观念一变,机遇就如渔夫甲眼中海螺,遍地都是。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干同一种事情,渔夫甲收获多多,渔夫乙空空如也。个中缘由,渔夫甲细大不捐,而渔夫乙小的不要,零散的不要,又怎能有丰厚的积累?同理,在工作和学习中,是否也应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积累开始?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座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则故事类材料作文,故事类材料作文多隐含一个或多个人生哲理。正如材料中的大多数乘客和主人公,就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人生态度。大多数乘客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不去细想在列车每一次停靠时,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所提供的座位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由此很容易联想到,生活中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就像那些患得患失的乘客,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只能永远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因此,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不患得患失,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则图画类材料作文题,首先要走进图文领悟寓意,两幅图中的中心人物都是一个小孩,第一幅图中的小孩被各种课外辅导班所包围,过分的浇灌,令花朵样的小孩不堪重负;第二幅图中的小孩则被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审题,同样是苦不堪言。在理解画面、画意的基础上,再将画面中的现象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共同点和原因,归纳出一个道理来。漫画内容很显然指向“素质教育”这一焦点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了,实际上“应试教育”下,很难有真正的素质教育。行文时,可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可以谈学校题海战术给莘莘学子造成的恶果、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对孩子的戕害、社会以成绩好坏衡量一个孩子良莠的不公等等。可以议论,旁征博引,针砭时事;可以记叙,通过一个故事阐发一个道理,引人深思。
“赢”由五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包含着赢者必备的五种意识或能力。亡:危机意识;口:沟通能力;月:时间观念;贝:取财有道;凡:平常心,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根据以上材料,以“赢在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则半命题作文,文题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由材料内容来看,文章可以分别从危机意识、沟通能力、时间观念、取财有道、平常心这五个角度切入,亦可综合考虑,作为赢者必备这五种意识或能力。
这是一则独词式纯命题作文,可以采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审题立意。“隐”的含义有许多,如隐瞒、恻隐、隐逸、子为父隐、直言无隐等,因此可以从人应怀恻隐之心角度切入,或记叙善意的谎言折射的大爱,或针砭时事,直指人心不古、道德滑坡的现状;亦可从隐逸的角度切入,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写“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也可反其意行文,“隐”是一种消极避世,正如 2014年网络上的一句新词“宁可去碰壁 .也不在家里面壁”,而不隐,正是一种积极面对的姿态。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谈起家风家规,家住南小区的市民张女士讲起了父亲小时候对她的教诲:7岁那年,我偷偷拿了邻居家的10元钱,买了很多好吃的和弟妹分享。父亲知道后,询问钱是哪里来的。我谎称是亲戚给的,最后父亲得知,钱是从邻居家拿的,狠狠揍了我一顿,并告诫我和弟弟妹妹,做人最基本的是不能偷抢,更不能骗人。无论长大后做什么工作,都要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如今,张女士已到而立之年,她和兄弟姐妹一直尊崇着父亲的教诲,并传承给下一代。
阅读以上材料,请以“家风”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立意,明确文体,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则名言+事实的多材料作文,两则材料都指向一个主旨:好的家风可以培养人良好的品德,可以给人生命的教育。可以说,家庭教给人生第一课,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而母亲的角色更是不容忽视,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风如雨,于无声处,滋润心田。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诸葛亮《诫子书》再到朱子《治家格言》,从《曾国藩家书》到《傅雷家书》,家风如镜,鉴照古今。家是社会的细胞,是国之基础,家风如何,自然也是关系到社会风尚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必须从弘扬好的家风开始。
2013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的颁奖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 “梦想”: “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追梦者——“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德吉);“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母亲--姚厚芝)。
这是一个词语式命题作文,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审题,从而拓宽行文思路,构建行文主旨。可以添加定语或动词,化大为小,如“我的梦想”、“妈妈的梦想”、“追求梦想”、“守护梦想”、“放飞梦想”、“缝补梦想”、“超越梦想”等;可以化虚为实,如“追求,让梦想花开”、“坚持,让梦想天开”等;也可以扩展成一个句子,如“我有一个梦想”等。
在一次励志演讲会上上,一位演说家手里举着一张百元大钞,面对听众,问:“谁要这钞票?”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百元大钞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把钞票扔到地上,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现在谁还要?”仍旧有人举起手来。
无论那位演说家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人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百元。一个有真本领的人,不管受过怎样的打击,有过怎样的遭遇,其价值是不会被埋没的。就像那张钞票,尽管被揉过、碾过,但总有人会接受它。人生的价值取决于其内涵,一个人得到社会认可的程度,取决于其内在的价值。
去年,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近期,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感动,而央视《新闻直播间》近日推出的一个栏目——“时间都去哪了,说说我们的青春”,引发无数网友的热议。一时间,“……去哪儿了”风靡一时.
这是一则短语型话题作文,以问话形式出现,蕴含了对亲情的呼唤、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对价值的定位。那么,只要以生活为原点,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辐射即可,可以迁移到“年味儿去哪儿了”、 “好空气去哪儿了”、 “燕子去哪儿了”、“信仰去哪儿了”、“道德去哪儿了”、 “诚信去哪儿了”、 “雷锋去哪儿了”等等。
马年伊始,青岛农业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群穿着古香古色的汉服的美丽女孩,频频出现在教室里、图书馆台阶上、小河边,就连食堂里也随处可见她们的身影。她们既不是拍微电影也不是作秀,而是“虹子汉韵社”的成员,穿汉服旨在以汉服为媒宣扬传统文化。
现在的有些人只是一味地追求时尚,却忘记了传统文化的根,致使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穿汉服大学生,有时候会遇上一些不了解汉服的人,以为她们穿的是日本的和服或者少数民族的服饰。可见,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是多么重要和迫切的一件事情。
这是一则词语型话题作文,可以采用扩展话题的办法,使话题更具体明确:一是传承什么?它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精神、品质等。二是为什么要传承?无论是世界的文明史,还是华夏的文明史,都是一部世代相传的历史,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传承是发展的前提。三是怎样传承?既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又要“与时俱进”,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方为传承之道。
这是CCTV1播出了一支主题为《我看见你》的公益宣传片的字幕,19位央视主持人,以手语的方式,演绎关爱听力残疾人的温情故事。
请以“看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看到话题,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联想到柴静的《看见》,我们这个社会,太多熟视无睹,太多的无动于衷,冷漠麻木成了现代人的代名词:摔倒的老人无人扶,底层的呻吟无人听,英雄流血又流泪……
这个话题作文,激发的是责任心、仁慈心,呼唤的是行动力、感染力。当然,我们也看见了许许多多的感动你我的人和事,像这则温馨的一分钟爱心演绎,像感动中国里那些高贵的灵魂,像无数个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默默撑起道德大厦的中国百姓……
2013年12月5日,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走完了他95载的风雨人生,这个一生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曾带领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走向多民族的民主制度。
爱尔兰总理恩达肯尼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曼德拉这个名字激荡我们的良知和心灵,他成为全球追求尊严和自由的同义词。今天,一盏明灯熄灭了。这个来自特莱斯凯的男孩结束了漫长的旅程。他的旅程不仅改变了南非,也改变了世界。”
这是一则事实材料引出的话题作文,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品味人生。根据材料,把握“追求”这一关键词,可以联想到追求理想、个性、创新等方面,写作时,如果能注重思辨性,从“理想和现实”、“个性和协作”、“时尚和经典”、“守正与出新”等角度切入,文章会更有深度。
黑格尔在《生活的哲学》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被执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场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个老太太突然冒出来一句:“看,他的金色头发多么漂亮迷人啊!”那个即将告别人世的青年文婷此言,朝着老人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含着泪大声地说:“如果周围多一些这样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
即使被执行死刑的人,也有值得欣赏之处。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这是一则故事类材料引出的话题作文,引导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学会欣赏。所谓“欣赏”,就是通过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产生独特积极的感受。可以说,欣赏是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和收获。
行文时,可以从欣赏什么和为什么要欣赏的角度切入。欣赏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欣赏自然,愉悦心灵;欣赏的对象可以是艺术,欣赏艺术,陶冶情操;欣赏的对象可以是自己,欣赏自己,增添自信;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他人,欣赏他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