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情志描写与现代人心理健康教育

2017-12-30 15:34:59  阅读 106 次 评论 0 条

  唐诗宋词中的情志描写与现代人心理健康教育李玉霞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古代文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唐诗宋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流传远播,滋润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田.其中蕴涵的情志因素对现代人心理健康或许就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关键词:唐诗宋词:心理健康;教育1引言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是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朗朗上口,抒情言志,在“人文”主题与“自然”主题之互补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格情志因素.形成了我国人文精神的物...

  唐诗宋词中的情志描写与现代人心理健康教育李玉霞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古代文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唐诗宋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流传远播,滋润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田.其中蕴涵的情志因素对现代人心理健康或许就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关键词:唐诗宋词:心理健康;教育1引言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是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朗朗上口,抒情言志,在“人文”主题与“自然”主题之互补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格情志因素.形成了我国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她以优美的文字,凝练的语言,如丝如缕地撩拨着读者的心扉,点点滴滴浸润着读者的心灵,既透露出传统文人对超然于物质意义之解悟的理想人格的执着,又展现出他们乐以忘忧的圆融豁达的胸襟和笑看一切的人生态度。吸引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本文就中国古代唐诗宋词对现代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些初步探析。2唐诗宋词的情志描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是什么呢?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诗言志”.。诗源情”,唐诗宋词里的。情~志”描写会让我们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真正的自我,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唐诗宋词可以说是臻于我们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是我们文化外化以后的一种形式美。诗词中蕴含的追求和谐的人文精神,是保证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诗词宣扬的一些为人处世的哲学态度是维持心理平衡的作用保障.尤其唐诗宋词里面的“情~志”描述与心理健康的涵义标准不谋而合。具体来说,唐诗宋词对我们现在人的情感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2.1不惧挫折.磨炼意志目前.全球已有数亿人受到抑郁症和躁郁症等精神问题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除了抑郁焦虑外还会出现个人价值感和自我认同动摇、自卑、失落感增加等情绪反应。要缓解这些心理问题.现代人可以读读古诗词.接受一下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的引导,学一学古人不惧挫折,笑对人生的的生活态度。仕途被贬对于古人来说是很大的挫折.受打击程度不亚于现代人的失业下岗.我们看看他们是什么态190踌代文辱/2011.2上半月度呢?自居易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问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不能自暴自弃,暂时的挫折并不可怕.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同样遭受贬谪的刘禹锡则是一种更加坦然的态度,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诚然,“沉舟~病树”是常有的事,沉船事件发生后,千帆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枯败了,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也就是说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颗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其实人生失意、遭遇变故也是磨炼意志的一个契机。不过首先要对未来抱有希望。“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洒),相信实现理想的那一天终会来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唐李白行路难);另外还要有恒心.。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支吐禹锡浪淘沙);最好还要能拿得起.放得下。如果真的得不到了,那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唐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过一种“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宋朱敦儒(西江月)的日子。有了这样的气度与胸怀.就算经受怎样的打击挫折也不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2.2怡性养神.修养情操几千年来。国人的心态是以平稳为主的,很少产生浮躁情绪.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关系密切。把中国传统文化说成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护身符.一点也不过分。借助我们传统文化的力量,就可能摒弃浮躁。怡性养神,修养情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宋苏洵心术)。但现在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人心浮躁,观念芜杂,我们几千年的心理平静被打乱了。浮躁让人急于求成.缺乏冷静。现代人这种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是其他不良心态的根源.从而也就是最大心理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重学。重学.简单讲就是对学习的重视和自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哲学。可以让人在浩瀚的书海领域中.攫取丰富的知识学问.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阅读好书升华了内在的涵养。既能陶冶性灵,更能怡情悦性。。闯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博学之、审同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正是以这种重学态度奠定了自己学识和修养的基础。其次.要内省。人们经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学上把它称为人的自我知觉。这种自我认识的途径。就是我们强调的。内省”.应该说这是进行自我修养的虽佳途径。从本质上说。内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活搀CIl茹ll~,o一一×二^坩一Tl王量oF石古典文学漫步动,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反思。理性反思有助于个人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使自我修养达到理想的境界。内省不但要谦恭律己,不断检查自己的行为,育出必须符合准则.“修身絮行,育必由绳墨”(宋王安石命解).还要记住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霉梅)。第三,静心。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他认为。君子只有静心才能够培养修养、陶冶情操.才能做好学问、明志致远。有条不紊,按部就班,时时安然。处处井然。时时刻刻都在轻松有序的劳作。静心可以抵挡浮躁。静心可以让人呼吸匀称、心明眼亮。帮助人计划分明.胸有成竹。能辨物则不惑于利,能修德则不惑于道。怡性养神。修养情操.只有在人生的修行中开智开慧.修出大智慧之后才能达到。智者不惑”的境界。。不畏浮云遮望跟,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思想境界的高低与物质财富的多少无关.修心重德才能逐步提高思想境界.在人心复杂的环境中常保一颗清明透彻的心.不为世事所迷。不为名利所惑,就能成为一位明辨是非的智者。2.3规劝开导.调整心态当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会有成功与失败。成功者喜.失败者忧.这是人之常情,但人们却常常会在这两个方向上走极端.往往是成功了忘乎所以.失败了自暴自弃.这样的心理也是不很健康的表现。唐诗宋词中蕴含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着奋斗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通过读这些诗词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诗人对待人生困境的态度和境界.从而可以提高境界.增强自信.得意时珍惜机会.用进取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失意时也不气馁.在心理上作出必要的调整。为以后的奋斗目标积蔷能量。尺度的掌握不容易,古人给了我们一些指引。。胜不骄.败不馁”。。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唐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都告诉我们胜利了不要自满,失败了可以吸取教训。这种诗文是古人用辨证的观点规劝开导人们。除此之外.他们还耐心细致地对成功或失败的人分别进行提醒:对于成功者会谆谆告诫.“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成就巨大仍应不断前进.精研万物,方能达到极高的境界;而对于失败者则是细心开导,。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f唐李成送谭孝廉赴举)).直接告诉青少年不要乞求轻易功成名就.想成就事业,须不怕艰难.还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的志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立刻感染读者。从这些古诗文里我们领悟到了诗人健康积极的心态和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3唐诗宋词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学家根据诗歌。最接近人类灵魂”这一特性,探索着用诗歌来治疗心理疾病.即诗歌疗法,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诗词的吟诵特质为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了一条宣泄的途径。传统诗词的欣赏、阅读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讲究吟诵。诗词这种外在的吟诵表现形式.像唱歌一样,便于患者将内心郁积的闷气发泄出来。抑扬顿挫的诵读,是眼、耳、口、脑相互作用的过程.据医学研究。这样诵读的好处.除了可以开发跟、耳、口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增大肺活量,促进脑神经和脑血管的运动,舒肝理气,调情达志,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日本医学家还专门对吟诗做过研究:吟诗犹如健身体操,它既要求朗诵者发音准确,又要有正确的站立.时而还有伸臀引颈的姿势。这些吟诵诗词的行动可使人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过程达到相对平衡。从而把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达到心理保健与治疗的目的。诗词是诗人灵魂的产物.灵魂的交谈最能抵达根本。利用诗词来促进行心理健康.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在诗词节奏的律动中获得生理层次的愉悦:通过诗词的意象、意境在想象中获得心理层次的解放:从诗词的深层的感受中获得精神层次的升华。诗词的疗效首先从诗词的外节奏刺激开始.患者通过吟诵诗词,从诗词的节奏、韵律中感受到一种生命律动的喜悦。进而进入心理的内层面.通过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索的作用,与诗作营造的或睿智或旷达或恬淡的意境相融合.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最后则是跳出诗作本身,进行更高层面的思考.感性、理性得到高度统一,真正做到心灵的跃迁与升华。参考文献:【11陈家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32。【2】孙立平.全融危机的逻辑极其社会后果Ⅱ】.社会。2009(2):45-47。【31王景芝、宗健梅.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D】.河北学刊,2003(2):5154。【41孟万金.中固传统文化王的心理卫生思想探析田.心理科学.2001(5):632633。(作者单位:潭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1.2上半月、螗代文辱191.詹诗.宋词.明清小说.成曙霞付春江等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80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