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具有定势思维的习惯,本堂课作文教学的宗旨在于以多角度立意训练,开启学生创造的闸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2、文贵有新。进行多角度立意训练,以求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基础上,打开思路,拓宽主题,立意出新。
立意即确立写作意向,是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是展示自己的情感意向 。意是文章的灵魂,意胜则文胜。这个“意”立得如何,决定着文章的质量。
(一)正确。就是要合乎试题要求,在试题范围之内,不偏题,不离题,不走题;再者是合乎马列主义观点,合乎党的现行政策,合乎真善美,合乎优良的传统道德标准,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二)真实。即“说真话”“诉真情”。 观察平常生活中平常人的情感,想人之常情,想家庭的欢乐、苦恼,想同学之间的磨擦、友谊等。平时的观察和积累是我们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必拘泥于“真人真事”,完全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去调动自己的想象,合理虚构。虚构不等于胡编乱造,虚构要合乎生活逻辑,也就是要合乎情理。
(三)深刻。就文章的“意”应是透辟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够引发人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写人的文章要对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能作一些发掘,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叙事的文章能以小见大,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做到深刻透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个深浅的问题,体现在作文中,立意便有个深刻与否的问题。
(四)新颖。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言他从之所未言,能使人耳目一新,令人产生新的感受或联想。
(1)要用敏锐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寻找新鲜问题、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发现时代特点,感受时代气息。如2005年高考作文江苏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线字文章。满分作文《不看续集!》 采用了文艺评论的形式。作者针对当前文艺作品续集泛滥、粗制滥造的现象,指出有些人利用已有的“凤头”,炮制出“凤肚”、“凤尾”的实质是拜金主义在作怪,是对庄严而神圣的文学的亵渎,从而呼吁人们:不看续集。文章针砭时弊,见解新颖,叙事客观,议事中肯,语言流畅,启人思考,发人深省。
(2)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想不透的,这是立意创新的关键。摆脱思维定势,多逆向思维。立意与众不同,文章方能脱颖而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文贵新,这是古今作文的共同要求。同样的题材,同样的记叙对象,有的人写出了前人所不曾有的理解,这就是立意上的推陈出新。比如说有这样一个题目---《我的财富》,一般人都将“财富”理解为“钱”或“财物”,而有一位同学以“家境的贫寒和生活的艰辛”为“财富”,说“家境贫寒使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意义”,“使我不断发奋努力”,“使我懂得了做人要有骨气,有尊严”,让人耳目一新。
(五)高远。高考作文是为国家挑选人才,人才则更看重那些能写出大气文章的人。梁衡说:“夫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二则因情。利之所在,情必所钟。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写一点有磅礴正气、党心民情、时代旋律的黄钟大吕式的文章,反对“换一块尿布也能写上三千字的小情小景。高考作文应捕捉与切入展现高尚审美情趣与时代高端的社会之景、生活之景,进而思考品味,表达对现实、对时代的深邃思考,表现高尚的审美情趣与大气的生命追求;而不应切入生活低级俗气之态而津津乐道。如07年福建一些考生写“季节”,就写儿时的四季,写“春季我在小溪嬉水,夏季我在草坡吹笛,秋季我在山上摘果,冬季我在雪地滚球”。如是以儿时趣事入题,没有表达与高三年龄应有的思想与情感,也就表现也审美品位的低幼平庸。相反,一考生如此写:华夏的初夏,究竟是缺失的季节,还是迟到了呢?“五四”以后又是一番肃杀,又是一秋。鲁迅先生笑或暗笑,竹枝式的指节轻敲,道出的仍是:“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但审视当今,当年的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的书生意气,竟是亘久难见了吗?他们老去,留下的仅是那些苍老保守的青年?中华的季节中,难道夏真正极短极少又极无可寻吗?文章以中华历史与现实“夏季缺失”表达于历史于时代的深邃思考,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与鲜明的时代意识,给人强烈的思想震撼。
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正如每一条大道总有许多岔路,每个人在一生总会遇见不少抉择的关口。是啊,许多事物需要选择。形而上者,如鲁迅为改造国民性而弃医从文;形而下者,如张爱玲所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选。一条道路固然单调,但有时候,太多或太难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痛若。这种痛苦,是心灵的痛苦。
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细品漫画,不难发现:从100分退步到98分的——被打了;从59分升到61分的——被亲了。这种“神奇”的教育方式,看似有些简单粗暴,倒有些因材施教的韵味。
③考好就表扬,考差就挨打。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结果证明其是有效的。前几年被广泛关注的狼爸虎妈,不也打出了清华北大?河北衡水中学也好,中原郸城一高也罢,哪个不是以考促学,奖勤罚懒?古今中外,何时何地有差被表扬、好被训斥的事件?不过,如此教育首要之重便是“分”“明”二字。什么情况下表扬,什么情况下批评;用什么表扬,用什么批评;表扬什么,批评什么等等,都要有明确的标准。否则,就是异化,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歪苗。若能科学有效地规定与执行,其他的不说,考个好成绩是可以的。
⑤时代在发展进步,教育理念自然不能故步自封,落于人后。在中英教育交流活动中,英国中学生个个都可以被称作“顽童”。就是这些“顽童”,铸造了发达的创新国家。这些离不开其背后对赏识教育的重视。我们正处于青春时光,心灵极其脆弱,而自尊感极强,从100分退步到98分,只有两分之差,却从被亲变为被扇,这其中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我们的积极性会不会因此被打消,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创新国家建设不是说说口号而已,要实实在在践行才是。
⑦当今中国,有很多问题待我们披荆斩棘,其中当然有教育问题。关于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弊端,大家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都在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的途径。但改革涉及诸多方面,需要一个过程。改变社会也许很艰难,改变自己却很简单。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是否先从自身做起,处理好赏识与批评的关系,这是每一个家庭首先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多加赏识,批评有方。缺点不放过,优点不遗漏。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唯有如此方能汇聚成先进的教育潮流,才能成为助推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
⑧赏识为舟,批评作帆,实为一种先进的教育哲学,孩子的未来源于此,国家的兴衰源于此。
2.结构上一总三分,条理清晰。文章将总论点切分为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领起一论述段落,条理清晰,利于阅卷。
3.论述上例理结合,内容丰实。三个分论点领起的三个论述段落,以理论阐释为主,简单举例为辅,全面深刻地论述文章主旨,说理充分,论证有力。三个论述段落,均有两百字文段构成,内容丰实。
4.立意上切中肯綮,厚重感强。文章观点折中公允,既说赏识之重要,又谈批评之必要,契合材料。
①我国杰出的画家李可染曾说:“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也说过:“要成长,你必须要独创才行。”当今世界,发展迅速,日新月异,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新。创新缔造文明,创新铸就辉煌,创新者最具风采。
③大李之所以能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做出重大贡献,是因为他笃学敏思、矢志创新;袁隆平四十多年来能始终站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是因为他有着不断创新的勇气;马云能创造阿里巴巴的神话,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他的洞见,他的创新;王选之所以能成为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与他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息息相关……创新让我们的生活远离空洞、远离乏味,创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激情、充满乐趣,创新让我们的人生更加舒适、更具价值。
⑤文字的发明及运用使人类延长了文化的长度,使社会的灿烂文明得以世代传承;电灯的发明让人类远离漫漫长夜,迎来了黑暗中的光明;蒸汽机的发明让社会获得巨大的创造能力,加速了物质文明的进程;电话的发明让人们的交流跨越千山万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距离;电视的发明让人们尽览四海风光,放眼望向脚步走不到的地方;网络的发明变天涯海角为近在咫尺,使世界成为地球村……是创新改变了大千世界,是创新丰富了人类生活,是创新促进了社会进步。
⑦历史上,商鞅变法让秦国从众多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从而统一天下;赵武灵王顺应形势需要,冲破重重阻碍,果断实行“胡服骑射”的政策,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理想;而堂堂大清王朝在经历繁盛之后闭关锁国,因循守旧,不思改革,最终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大胆创新,在经济领域,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策略;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解决方案;在外交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灵活原则。这让中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誉。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创新,才能让一个民族繁荣富强;只有创新,才能让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只有创新,才能让一段历史灿烂辉煌!
⑧不管是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是国家的繁荣,都离不开创新。让我们用知识去充实自己,用创新去武装自己,从点滴做起,开拓精彩的人生吧!因为创新是清晨的旭日,让照耀之处灿烂辉煌;创新是和煦的春风,让吹拂之处绚丽多姿;创新是源头活水,让流淌之处生机勃勃。
2.中间从“创新之于个人”“创新之于社会”“创新之于国家”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由小到大,逐层深入,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
3.分层阐述过程中,每部分结尾恰当地运用了排比句式,语言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4.②④⑥段三个分论点“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创新”,用语简洁,态度鲜明。
6.第⑦段摆事实与对比论证有机结合,突出了“创新”对“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①材料中,小羽在取得工艺花茶的专利后,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没想到小羽竟然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带领大家一起将新式花茶产业做大。小羽不同于以往的打假,而是用公开工艺流程的创新策略去应对假冒伪劣产品,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②鲁迅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诚然,创新的路子也是人走出来的,每一个合作共赢式的创新,都带来了成功。小羽的事迹告诉我们:要善于用合作共赢式的创新去打造成功。
③合作共赢式创新的最好例子是民间公益组织主任马军创立的“蔚蓝地图”APP。为了便于公众获取污染信息并引导大家用手机监督,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民间公益组织主任马军成功创立了“蔚蓝地图”APP。这种创新方式促使环保问题得到解决,让人们感受到了整洁与美好。创新给人美的感受,就像纽约市把旧的电话亭改造成WiFi热点一样,不仅变废为宝,还降低了公共财政的开支,推动社会更好发展。正是因为有了合作共赢式的创新,我们的世界才越来越精彩。
④学会合作共赢式的创新,让不少人成功地实现了梦想。例如,80后海归王冕,选择回归农村打造自己的绿色健康梦;玉雕大师杨树明通过创新,将一块有污点的玉料化“败笔”为神奇,雕刻成罗汉手持明珠的形象;日本卡通动物“熊本熊”,打破传统生意规则,用合作共赢式的创新获得大众认可……
⑤今年新春伊始,国家领导人引用阿拉伯的经典谚语,在埃及《金字塔报》上发表题为“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其中,“独行快,众行远”这一阿拉伯的经典谚语的引用,意旨就是希望各国要加强战略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坚持互助互荣,寻求共同发展。这里主要强调的就是各国间的合作共赢。
⑥是的,一个人,纵使才华横溢、能力超群,如果不能较好地融入社会,不善于跟周围的人沟通、协作,他就不会在成功的路上走很远,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一个团队,一个国家更需要学会合作共赢式的创新。
⑦合作共赢,不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更是一种智慧。能够在这个时代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是像小羽那样,能将创新进行到底,能运用合作共赢式的创新的人。,[赏析]
3.联之一:联系马军创立的“蔚蓝地图”APP,来说明有了合作共赢式的创新,我们的世界才越来越精彩。
4.联之二:联系80后海归王冕、玉雕大师杨树明、日本卡通动物“熊本熊”,来说明“学会合作共赢式的创新”。
①孙中山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将心灵安放于所向之事,倾注全身力量执着向前,才能成就一路绮丽而饱满的风景。
②“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跟随心的指引,为此心而用心,以此身来安放心灵,风景便在远处迎接着你。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潜心于学术,将一颗沉静执着的赤子之心安放于语言学的研究,以三年的探索研究成就了最为权威的《英汉大词典》;无腿青年陈州残缺的身躯中却有一颗坚定炽热的心,他将心安放于登遍五岳的冀盼之上,先后征服了泰山、嵩山等名山大川,成就了生命中搏击长空的奇妙风景;梭罗将心灵安放于对自然的追求、对“物我合一”境界的崇尚中,他栖居于瓦尔登湖畔,用心生活,与自然毗邻,在天地辽阔的地平线上观赏他独有的人生曙光,那是用心追求的最美风景。安放心灵,则一路鸟语花香,一路绮丽风景,而这,无一不是用心的结晶。
③正如“最美乡镇干部”安放心灵于为民众谋福祉,我们也应安放心灵于更崇高的境界。左拉说过:“一个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短暂而有风险的人生的意义。”这正如曼德拉在种族歧视严重的南非安放心灵于黑人权益的保护,以一己之力奔走呼号,全心带领黑人与不公正的命运战斗,最终成就了“彩虹国”的绚烂风景;又如邓稼先、钱学森等一批科学界元老,安放心灵于国家振兴与民族崛起,使“两弹一星”的风景灿烂了整个中华大地。将执着奋斗的心灵与荣光满溢的出发点融合为一,安放心灵,用心才能成就别样而博大的景致!
④然而,正如香港传媒人梁文道所说:“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当浅尝辄止成为思维定式,急功近利成为文化景象,喧嚣肤浅成为喜闻乐见的行动方式,人们势必会难以用心而行。许多青年人好高骛远,不能安放心灵于当下,相反对工作对学习百般挑剔;学者们无法安心于研究,不能全心于探求学术真谛,于是,纷纷提着裙边蹬着锃亮的皮鞋穿梭于灯红酒绿的晚会;官员们不能安放心灵于为人民服务,贪污腐败,在盲目追求政绩的道路上迷失。当心灵被物质的琐屑蒙翳,用心的行为在文明的浮华下委顿不堪,也就失去了成就一路风景的所有根基。
⑤“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安放心灵,用毕生精力倾注于它的实现,那么无论是于春风得意中跑马,或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均是一道夺目的风景。人只因安放心灵而使生命得以丰盛和充实。
2.运用例证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分别列举了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潜心于学术,三年编撰成《英汉大词典》;无腿青年陈州安心于五岳,登上了五岳之巅;梭罗安心于自然,欣赏那最美的风景。
3.巧用作文题中素材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引用左拉名言、曼德拉、邓稼先、钱学森等的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4.第④段引用梁文道的话“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转而从反面进行说理论证。分别运用三个反例“青年人好高骛远”“学者们无法安心于研究”“官员们不能安放心灵于为人民服务”论证了不安心于事业,就会失去一路风景的观点,从反面证明自己的观点。
①不要被遭遇到的恐惧吓倒。当食人鱼袭来,唯有向前奋勇游去,才能摆脱被吃掉的厄运;当山洪迅疾而下,唯有理智做出判断,才能摆脱险境,让自己全身而退。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摆脱网络时代弊大于利的恐惧心理的束缚,将缠绕在身上的藤蔓去掉,才能让自己远离烦恼,轻装上阵。
②没有恐惧之心,在看似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我们才可以轻松自在:一会儿在网上购物,一会儿在网上视频聊天,一会儿在网店的衣帽间试穿新衣,一会儿又在网上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是网络,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它理应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③摆脱对网络生活恐惧心理的束缚,才能开辟全新的生活大道。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二战”阴霾的气息久久挥之不去时,另辟蹊径,敢于正视自己,终于摆脱掉“二战”后日本文学消沉和悲观的风格,开创出了轻松、明快、幽默的“村上春树”式风格,他的作品很快受到读者的追捧与喜爱。摆脱固有的认知,选择新的生活方式,不沉湎在过去的“影子”中,阴影的束缚就不会存在。这就是村上春树的新生。
④善于摆脱,是直面生活的一种勇气,也是直面生活的一种智慧。试想,面对互联网时代,我们如果不知摆脱,而是像传说中杞国的那个人一样,整日担心天会掉下来、地会塌下去、星辰会坠落,那社会将如何发展?人类将如何获得进步?
⑤而对于你,你是否会因为对一些事物心生恐惧而畏首畏尾,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孱头一样在遗产面前徘徊不前?多数人之所以选择平庸,其根源就在于他们在内心深处顾虑重重,患得患失。
⑥可见,勇于面对生活,勇于正视自己,不计个人的得与失,我深信,梦想总有一天会照亮现实。马云在二十年前,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毅然投向电商领域。他以创业人的拼搏和执着,打消了公众对互联网的忧心,使得今天的阿里巴巴风靡全球。能够摆脱恐惧心理的束缚,一心一意向着目标大步前行,这是马云带给我们的启迪。
⑦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我们要敢于摆脱恐惧,借用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的话,就是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样,我们就可以直面有利也有弊的网络,享受到互联网带给我们的轻松和便利。
2.正面论证。善用生活中事例论证观点。举网上购物、视频聊天和网上诊断等事例,论证虚拟的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3.正面论证。举村上春树摆脱阴影,终于获得新生的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很强。
4.反面论证。文中举忧天的杞人和鲁迅笔下的孱头两个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不直面现实生活、患得患失的结果。
6.正面论证。用网络领域的成功人士马云为例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①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
②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与我情相宜也。”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③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渗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喜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④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惜时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将晨曦之降视若盛世,按时静赏。原来,当那晨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壳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纯净的时刻。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正如王开岭曾说:“做精神明亮的人。”亲近自然,每一缕晨光的意义,代表着自然的张力与生机。感悟品味,生命接受自然的赠予,岂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明亮乐观的精神美学?
⑤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王国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⑥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2.亲近自然自古已有文化渊源,文章思古鉴今,指出文人墨客尽赏山水的情怀自古有之,从“为什么”的角度来论证亲身感知自然的作用。
3.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能获得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可见其意义巨大。
4.怎样亲近自然?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与前文层层深入,思路明晰。本段后半部分借用了王开岭《按时看日出的人》一文的观点和语句,运用得贴切自然,不生硬。
①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却认为:“书中自有酒坛子,书中自有手指头。”虽然这句话并不合辙押韵,却蕴含着我对读书的看法。
②酒坛子当然是用来酿酒的。我把书比喻成酒坛子,是因为读书能将人已有的知识和文化进行“沉淀”和“发酵”。在长时间的阅读之后,你会感觉到原有的知识和文化变得有了味道,对于原有的知识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书的内容在你的身上也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痕迹。
③手指头,是我引用了禅学中的思想。把书比作手指头,强调它可以为人们指明幸福生活在哪里,给人们美好的启迪。比如《易经》,它可以使人获得很多启迪,小到为人处世,大到治国平天下。
④我很喜欢读《哈利·波特》。7岁时,我便在小板凳上听爷爷给我讲“飞天扫帚”和“伏地魔”的故事。一边听故事,我还一边会站到板凳上望着窗外,期盼着会有猫头鹰把魔法学校的通知书送给我。上了初中以后,我总是希望自己可以像哈利一样受人关注和崇拜。现在,《哈利·波特》的小说写完了,哈利也在小说中成长到了17岁。而伴随着《哈利·波特》一起成长到了17岁的我,将会把这个故事继续下去。我认为我就是那个褪去了光环的青年哈利,我相信《哈利·波特》会带给我一颗不会泯灭的童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成为我的财富。就像酒坛子里的酒一样,时间越久越有滋味。
⑤喜欢浅阅读与深阅读的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喜欢浅阅读的人欣赏的是书中“手指头”的实用,喜欢深阅读的人品尝的是书中“酒坛子”的味道。两者各有千秋,一个都不可少。就像是风筝,不管是缺少了线还是缺少了风,它都无法飞翔于蓝天之上。没有了线的风筝会变得迷茫,没有了风的风筝将永远不能飞翔。
⑥迷失时,我们需要通过浅阅读来调节心情,寻找目标,获得启迪;在平时,需要通过不断地深阅读来增添生命的厚度,酝酿出醇厚浓香的人生。
⑦一个人如果既能通过“手指头”的指示,在书本中获得人生的各种启迪,又能在书这个“酒坛子”中酝酿自己厚重的人生,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将是充满无限生机和可能性的,将是缤纷灿烂的。
2.从过程的角度设喻。比喻奇特,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使下文的论述更加形象化。
4.以自身的经历来阐明两种阅读的好处。小时候的“浅阅读”使自己对哈利充满崇拜;而长大后的“深阅读”,让哈利褪去了光环,却成了心中的财富。
6.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浅阅读”和“深阅读”的辩证关系论述得透彻深刻,令人叹服。
①有句俗话说:“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捉得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个人对猫的看法也是这样。但在漫画中,却是三只猫在一起大啖鱼肉,然后叫那只一直在奋力捉老鼠的猫来吃鱼。这是一种悲哀:它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并以它们的行为标准来要求那些守职责的好猫。
②现在这个年代,很多家庭都把猫作为宠物。它们从最初发挥捉老鼠的本领变成了今天我们的“掌上明珠”,“小宝贝”“小甜心”“小公主”“小王子”之类的称呼渐渐地成了宠物的代称。或许有的养猫人士能够发现:爱猫小的时候能够捉老鼠,但长大以后别说捉老鼠,看到老鼠也不屑一顾。一些人也许会问:“它们的职责就是捉老鼠,为什么现在有的猫连老鼠是什么都不知道了?”是的,捉老鼠曾经是它们的职责,但是人类对职责的概念已渐渐模糊,更别说猫了。
③职责,是什么?字典上它的意思是属于工作类的不得不做的事情,类似于使命。那只猫把捉老鼠看成一种责任,一种必须负担的责任。那些猫也许是出于好意,叫辛苦奋斗的猫和自己一起来享受。但它们有没有想过:当鼠灾来临时,主人再让它们去捉老鼠,大腹便便的它们还跑得动吗?答案是否定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农人最后只能看着趴在地上晒太阳的猫,无奈地对那些偷食庄稼的老鼠说。这是猫的天性泯灭的悲哀,更折射出了人性的悲哀!
④对90后,人们常说的拜金族、啃老族就是我们。我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我们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每当放学时,我们总能看到一个个焦急地在校门口等待的家长。放学后,将孩子装到“金笼子”里运送回家。即使家长迟到了几分钟,也会遭到“皇帝”或“公主”的责备。这难道不是人性的悲哀吗?当13岁的神童魏永康因妈妈的过分照顾而不能自理被清华第三次拒绝时,他恨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母亲。也许,家长应该放开我们,让我们自己尝试去做家务,帮助子女独立,原本是父辈的职责。
5.类比三:第③、④段以“猫不捉鼠,猫性泯灭的悲哀”与“人不能自立的人性的悲哀”进行类比。
⑤公交车站。车来了,一群人蜂拥而上。几个青年把本来站在前排的我挤回了路边。没素质!好不容易上了车,透过人群的缝隙,看向窗外,却只见两个骑车的人在争执,看那架势,马上就要动起手来。我不再看,心里暗暗说:没修养!
⑥新闻中又播放“小悦悦”事件了。18个人的漠然,让人心寒,却不意外。前几日还听说有人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钱的事。各种媒体拼命宣扬“雷锋精神”,我冷笑,嘀咕着:“有什么用呢?道德滑坡!”
⑦每天都在抱怨和诅咒中度过。“别这样,生活中还是充满爱与光明的。”别人劝我说。“爱在哪里?光明在哪里?全是黑暗!”我大声说。
⑧睡吧睡吧!美好也只能在梦中寻找了。恍惚中,一个声音对我说:“你的眼里只能看到黑暗。你需要真正进入黑暗中,才能感受到光明。接下来的三天,你是一个盲人。”
⑨第一天,睁开眼,眼前是无尽的黑暗,突然知道了真正的不安与恐惧。“奇奇,起床了。衣服在你的右手边,穿好了我扶你吃早餐去。”妈妈的声音今天显得那样温暖。吃过早餐,便被妈妈带出去散步。妈妈的手是那么柔软,把我的手握得那么紧,让我的心中也多了份安全感。盲人的听觉似乎格外灵敏。我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听到树间清脆的鸟鸣和草丛间微弱的虫鸣。平时只听到汽笛声,不曾知道原来周围还有如此美妙的声音。
⑩第二天,渐渐适应了这个黑暗的世界。我要独自过马路了。正当不安时,一只有力的手搀起我的胳膊,扶着我慢慢地走着。“你要去车站吗?”一个陌生的声音。“嗯。”“到了。你要坐几路车?”“698。”“车来了,上台阶。再见!”“谢谢!”“没事。”听到这清脆的声音,心里暖暖的。早已有人扶我坐下。车上,我听到老人被让座后的感谢声。我笑了。
⑪第三天,我在家中听新闻,听到“最美妈妈”“最美女教师”,脑海中浮现出那双挽救一个孩子生命的手,浮现出那个奋力推开学生的弱小身影,她们现在怎么样了?我要看到!我要看到光明!
⑫终于度过了三天的黑暗,再度恢复光明,才发现原来爱与光明一直在自己身边,习惯和一味地不满让我只看到黑暗,只感到黑暗。你是否能感到家人“唠叨”中的温暖?是否能看到生活中那陌生人的微笑?是否能看到社会中的一个个“最美”?光明就在我们的世界里,不要用自己一双黑色的眼睛去寻找黑暗。
4.第⑤段描写第二个场景,公交车站。“没素质!”“没修养!”使内心的“烦”更强烈。
5.第⑥段为第三个场景,新闻播放“小悦悦”事件。这个场景看似无用实为妙笔,一是继续渲染作者的“烦”,二是为下文失明三天的生活做铺垫,三是隐性点明小作者因某些个案的存在,以偏概全,缺少发现爱的眼睛。同时,引用时鲜素材,既能新人耳目,又能凸显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6.开头的三个场景尽显生活中的阴暗面,欲扬先抑,为下文写失去光明后发现生活之美蓄势。
9.第⑨段写与妈妈之间发生的事,照应第一场景。妈妈的唠叨不是“烦”而是爱,我是“身在爱中不知爱”。
10.第⑩段写“我”失去光明后公交车站发生的事,照应第二场景。简短的对话,凸显作者深厚的文字驾驭功底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
11.第⑪段写“我”失去光明后在家听新闻播报的事,照应上面第三个场景。写“最美”对照前文“小悦悦”事件中的“漠然”。本段虽着墨不多,但细节描写真实感人,仅用“那双挽救一个孩子生命的手”“那个奋力推开学生的弱小身影”就将“最美”直观而深入地展示出来。
12.第⑫段总结失明的三天。本段有感而发,由叙转议,再次点题,巧妙转合,值得学习。同时,三个反问句的运用,叙述人称转换为“你”,既是对自我的反思,也引发读者的深思。
②一个佝偻的橘黄色身影出现在夜色朦胧的广场,接着就传来了“沙沙”的扫地声。
③扫着扫着,突然传来了“轰隆”的雷声,随之大雨倾盆而下。一个身影急速跑过,接着远处一束刺眼的光射来,一辆汽车疾驰而过,溅起的雨水,硬生生打在了他的脸上。雨停了,他清扫着广场上的积水,水流向前方的下水道。慢慢地,水面渐渐没有了波纹。
④他走到下水道旁,用钳子夹起堵在洞口的树枝败叶,又将广场边上散落在草丛中的香蕉皮、塑料瓶、塑料袋一一夹起。走着,扫着,忽然一个长形物体映入眼帘,他捡了起来,是个钱包,里面鼓鼓的。他抬头看了看四周,一个人也没有。然后,他把钱包放进了口袋里,重重地压了下袋口,继续清扫着路面。
⑥广场中心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士在台上激情澎湃地演说着,台下的观众肃然起敬,目光里充满了感激之情。演说完毕,媒体记者纷纷拥上前:“先生,你又一次获得了这一荣誉,请问有何感想?”“首先,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只是想为大家献一份力,所以才构建了一个这样的城市规划项目。”话音刚落,周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感谢您呀,多亏了您那么优秀的城市绿化方案,我们的城市才可以如此美丽。”人群中不断传来赞扬声。
⑨突然,一辆轿车停在了他的面前,车窗缓缓摇下,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伸出头来问:“大叔,你扫地的时候有没有捡到一个黑色皮夹?”
⑩“是这个吗?”他抬头看了看中年男子,缓缓地从口袋中掏出了钱包,递进车窗。车窗内,一股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
⑪中年男子接过钱包,打开后笑了笑,然后说:“谢谢啊!”车窗又迅速摇起,轿车疾驰而去。
⑫他回过头来盯着广场侧面的大屏幕,见上面播放的正是上午的颁奖现场。“咦,这个人怎么和刚才那个人这么像啊!”他感叹道。
⑭廊亭里,老人们望着棋盘,在托腮沉思;年轻人戴上了耳机,隔离了这个世界。广场中间,孩子们望着天上的风筝,嬉笑着奔向前方。
⑮ “妈妈,花儿好香呀,还有小蝴蝶呢!” 一个稚嫩的童声响起。“是呀,这地可真干净!这得感谢勤劳的环卫工人们哪!”人群中,他低下了头,一句话也没说。
1.开篇的环境描写既点明了主人公工作的时间,又营造了一种寂寥的氛围。下文“上午”“中午”“黄昏”“夕阳”还暗含了时间的推移。
3.第③段细节处理真实可信,因下雨,才会跑,才会有钱包的丢失,才会有下面第三个镜头的交集。
4.第④段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环卫工人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辛劳,也为“钱包”的出场做了铺垫。
5.第⑥段以西装革履来代表成功人士同样是匠心独运,还暗扣了材料,又点明了此人的身份。
8.第⑫段“广场侧面的大屏幕,见上面播放的正是上午的颁奖现场”呼应第二个镜头,这样第一、二个片段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因第三个片段的交接,有机地融为一体。
10.结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突出人物的平凡而伟大及人物身上那种美好的品质,增添了韵味,又回扣了题目。
①省气象台连续发布了暴雨橙色警报,村子里的大喇叭也一天紧似一天地劝大家投亲靠友或往山上撤离。然而,故土难离,再说,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往哪儿搬啊?何况,村子里的年轻人,多数都外出打工了,尽剩些老弱病残的,搬得动吗?
②暴雨依旧,大喇叭依旧做着动员。村长急了,只好挨家挨户做工作,可尽管磨破了嘴皮子,肯搬迁的也寥寥可数。
③这天下午,连日的雨终于停了。乡上的干部小何风急火燎地跑到村长家说,气象部门发出了暴雨红色警报,并且说,连日的暴雨极有可能引发山洪和泥石流,要求限期转移群众。
④村长、村委的其他几个人、小何、派出所的老王,一行人连忙挨家挨户去通知。
⑥可桥早被洪水冲走了,怎么办?望着桥边黑压压的人群,村长犯愁了,急忙用大喇叭吼道:“员跟我下河,排成人梯。大家排好队,老人、小孩、妇女先过去!”
⑦大家迟疑了一下,见村长第一个跳到了水里,几个人也就跟着下去了,手抓着手,拽着长绳。虽然水流湍急,可河道并不宽,齐腰胸的水也不算深,人梯不久便搭成了。人们顺次过了河,也有几个人往前面挤,其中一个年轻人手脚利索地冲到了队伍的前头。村长一把拽下他,眼里血丝贲张,吼道:“你给我滚下来!”年轻人一个不稳,被拽到了水里,呛了几口水。年轻人狠狠地说:“又不是拍电影,这年头,谁不各顾各?”
⑧村长骂道:“你个龟儿子,下水的这些人,有怕死的吗?”年轻人不吱声了,反而加入了人梯的队伍。队伍里再也没有抢列的了。
⑨“嘭——” “轰——”,山洪暴发了,泥石流来了。人们惊慌失措。只剩下水里的人还没有上岸。
⑩泥石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掩埋过来。刚刚前脚跨上岸的年轻人一个趔趄,仆倒在地,村长急忙去抓,没抓着。年轻人被洪水冲走了。
⑪暴雨过后。村长夫妇来到一座新坟前,准备好香烛、水果、刀头、酒杯,边烧纸钱边哽咽着说:“儿哪,爹娘对不住你啊!可谁叫你是村长的儿子呢?”
⑫也不知啥时候,村长夫妇后面齐刷刷地跪了一地的人。他们和村长夫妇一样,袖套黑圈,胸戴白花。
⑭一个村民拉着村长的手,泪流满面地说:“生死一线间,洪水见人心哪。往后,我们就都是您的儿子!我们给您两口子养老送终!”
3.第①段“老弱病残”搬不动,生命危在旦夕。继续渲染气氛,突出了危险性。
5.第③段有急有缓:“连日的雨终于停了”让人们心中松了口气。但“气象部门发出了暴雨红色警报”又勾起了人们的神经。
7.第⑦段情节转换:转移又没有路,怎么办?又出现了紧急情况,故事发展水到渠成,搭成人梯。
8.第⑦段另设伏笔:有了人梯,便出现了过河的乱象。其中出现了一个“年轻人”,注意这里预设了伏笔。
9.第⑧段再设伏笔:为什么村长一骂,这个年轻人就不争着过河了?他一带头,为什么“队伍里再也没有抢列的了”?
②这是一个傍山的小村子,村子里生活着三四十户人家,人们的生活就像村前的那条小河,一年四季缓缓地流淌着,无声无息,只有在过年或者谁家娶媳嫁女才会有爆竹唱响。
③爆竹声是从村头的牛大伯家里传出来的。牛姓本来是这个村子的望族,据说在前清时曾经出了个几百年来唯一的秀才“老爷”;但解放后老牛家作为地主成了村里的批斗对象,牛家也就逐渐地败落了。到了牛大伯这辈上,尽管牛大伯是种庄稼活的行家高手,但五十多了仍没有娶回一个女子。可牛大伯很善良也很有福气,虽一生未娶,却儿女双全。
④这时,牛大伯家用石头围成的院子里已经聚满了村人,大部分是“叽叽喳喳”看热闹的妇女和跑跑闹闹的小孩,奇怪的是院门前居然停了一辆小汽车。这是多大的新鲜事啊,要知道整个村子里也只有村长家有辆会吐烟的摩托车。
⑤牛大伯家院前怎么会有小汽车呢?牛大伯尽管很能干,但也只是会养养菱角种种稻;牛大伯尽管儿女双全,但也都是捡来的残疾儿童啊。
⑥麦克风的声音大得像村头老槐树上的大喇叭,吓了大家一跳:“首先恭喜牛荷花同学获得今年省高考状元,我是省电视台主持人田甜,今天驱车六百多里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就是为了看看状元是如何炼成的。下面请牛大伯讲讲他是如何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女儿的。大家鼓掌。”
⑦原来是牛大伯家那个腿有残疾的女儿牛荷花获得了省高考状元,牛荷花是十八年前牛大伯从县医院给他六岁的瞎儿子牛有田看病时捡的,那时牛荷花刚出生不久,又发着高烧,小脸都烧得发紫,好像得了什么重病,被父母抛弃在县医院的垃圾箱旁,牛大伯如获至宝。后来,在牛大伯的精心照料下,牛荷花居然活了下来,只是腿落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可这孩子就是脑子灵,又肯学习,可没人能想到她竟然获得了省高考状元。这不,连省著名主持人田甜小姐都来采访了。
⑧牛大伯讪讪地很不好意思,双手接过话筒:“我是一个种田的,我只会种田。要说在水深的地方养菱角,在水浅的地方种稻米,在不深不浅的地方养荷花,我在行,要说教育孩子我真的不行。村里人都知道我一儿一女都是捡来的,儿子牛有田眼睛不好,女儿牛荷花腿脚有点不方便,我就寻思着他们适合干点什么呢?我愁啊!后来我发现儿子心灵手巧,爱琢磨事;女儿脑袋瓜灵着呢,又爱看书。我就送儿子去学盲人按摩,送女儿去读书;呵呵,现在好了,儿子在省城中医院坐堂,女儿又获得了这个什么状元。老牛家真是喜上加喜啊。”
⑨我突然想起清代诗人阮元的《吴兴杂诗》中的诗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牛大伯说得多好啊,无论是菱角还是稻、藕,只要种植在适宜的环境,就能获得丰收;无论是聪敏还是平庸、甚至残疾,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都会熠熠闪光。
5.第⑤段扣题——“牛大伯尽管很能干,但也只是会养养菱角种种稻”,与所给材料相扣。
6.第⑤段末尾进行铺垫——“牛大伯尽管儿女双全,但也都是捡来的残疾儿童啊”,为下文做铺垫。
①妈妈对爸爸的评价:平时挺精明,一到花钱买房就发昏,只知道乱花钱,败家。
②可不是?打我记事起,买房子、搬家、卖房子就成了常态,少说也换了四五个地段。若家底殷实犹可说,可咱家却刚达小康。几番折腾下来,已经举了不少外债。
③爸爸和财务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跟客户谈账目时几百万的数目也得精确到个位,如此细致的人儿怎会连家中的存款、经济状况都不清楚?莫非真如“清官难断家务事”,对外精细了,对内就糊涂?我有些不明白。
⑤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我家的房子择在镇中心,虽然位于中心,却拥有罕见的静谧,大概是与喧嚣马路隔着几幢楼房和一片树林的缘故吧。看着远处人来车往纷杂不已,耳畔却时常闻见群鸟啁啾似在欢腾。年纪尚小的我,不明白“大隐隐于市”,却在这明媚的阳光中领略到静的美好,收敛了顽皮和野性。
⑥上初中时,爸爸看上了一处邻近学校的房子。地理位置虽然不错,价格却出奇得高。大概把家里百十平米的老房子卖了,再垫点钱,才换得那六七十平米的新居。那关口,爸爸打开家里的存折算了一下,又带着笑容对外借了点钱,就轻飘飘地将钱交给了房主,全然不顾一旁闪着噬人目光的妈妈。后来的日子,我们一家度着有史以来最难熬的时光,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⑦但多亏了这一决定,每逢冬季,我不必在寒风中赶远路,缠人的支气管炎不再发作,平安地度过了初中三年。整整三年。
⑧唯一一次让我不满意的新居,便是高中时代的房子。为了延续初中的传统,父亲仍在学校旁边找了间房。但我搬进去一看,却比初中的更狭小、更简陋,网络、电视全没有,平日用来消磨时光的手机也只好交出。高中三年的色调,变得乏善可陈。听着我倾诉满腹牢骚,爸爸只在一旁呵呵一笑,说:“现在啊,还是艰苦点吧。”说来也怪,一些过去的朋友遇见了我,却惊讶往日颇为散漫的我多了些沉稳。啊,兴许真的长大了呢!
⑨高中的生活,终于迎来尾声。一日,我与爸爸闲聊:“爸,以后还搬家么?”爸爸意味深长地答道:“你走了,就不搬了。”
⑪我想,妈妈评价爸爸“花钱发昏”,可能有些道理。但是,这种行为如今看来却蕴有某种智慧。只不过,这智慧被爱包裹起来,深深地、悄悄地藏在这房间里的某处罢了。
2.第①、②、③段欲扬先抑,层层铺垫,设置悬念,“我有些不明白”更是吊足了胃口。
3.第④段“不过细细想来,爸爸几次一意孤行决定买下的房子,其位置都有点名堂”过渡自然。用“不明白”充当线.在第②段中提到“少说也换了四五个地段”,但从后面文章看,作者重点详写了“小学一二年级”(第⑤段)“上初中”(第⑥段)“上高中”(第⑧段)的上学期间三次买房,有意突出买房的智慧和深意,暗扣标题。
5.第⑥段第二次换房重点写爸爸筹钱的经过,但突出了爸爸交钱的状态“轻飘飘”,以及妈妈的反衬作用,呼应前文。
6.第⑦段用自己的良好的身体状况回应了第⑥段中的“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8.第⑨段父子对话“你走了,就不搬了”已经解释了父亲“花钱买房发昏”中蕴含的智慧。
③不远的街头一个瘦弱的身影,拖着破旧的口袋,艰难地在雨中前行。雨水顺着他的脸颊一滴滴滑落。
④华平静地说:“就在那个夏天,母亲死了。不久,继母来到我家。有一天,她趁父亲不在家,悄悄把我赶出了家门。那一年我七岁。那一天,天下着雨。”
⑤他漫无目的地在雨中行走,倔强地把眼泪逼在眼眶。“啪”,他脚下一滑,跌倒在地上。破旧的口袋再也承受不住压力,把少得可怜的几件衣物散入雨中。他痛苦地挣扎着,可怎么也使不上一点力气。过往的行人很多,却没有人停下脚步。
⑫华放下手中的茶,默默点了点头:“对,那个人就是我的养母。她把我带回了家。其实她本来不想带我走的,她家里也不富裕,还有3个不大的孩子。本来她是要走的,可善心又让她返了回来……”
⑬“那这位老太太想必就是您的养母吧?”我指指华旁边那头发花白的老妪,好奇地问道。
⑭“不,她是我的继母!”华微笑着擦去老妪嘴角流下的口水,那么自然。此时,老妪傻笑着,目光中对华充满孩子般的依恋。
⑮华在养母家中第一次感受到久违的家的温暖。华的养母省吃俭用供养4个孩子上学,为了让华这个捡来的孩子不受委屈,自己的3个孩子都被迫中途退了学。后来华上了大学,再后来工作,然后又下了海,成了本市最成功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⑯“其实一点也不伟大。这些都是养母教导我的。她时常告诫我:做人要有爱心,有良心,要知恩图报!”
⑰那一年他找到了自己的家,老父亲早已病逝多年,只剩下患有老年痴呆症孤零零一个人的继母。他二话没说,便把继母接回了家。
⑲窗外,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但我的心中却轻松了许多。我的心中似乎也有一朵涟漪在慢慢散开,散得很远很远……
1.营造气氛之一:第①段“淅淅沥沥”四个字,营造了一个湿漉漉的气氛,为人物出场做好了铺垫。
2.第③段中的“瘦弱”“破旧”“艰难”等形象贴切的形容词把落魄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3.营造气氛之二:第④段紧承上文之雨,渲染了儿时的悲惨,为后文赡养继母张本。
4.第⑤、⑥段,“逼”“承受”“挣扎”“趴”等分量十足的动词,写尽了一个心志坚强的人的心理活动。
5.第⑦、⑧段用简洁的对话,交代了主人公的处境,更体现了世人的冷漠与无情,印证了材料,紧扣了主题。
6.营造气氛之三:第⑨段与上文的雨相照应,写自己的心如同冰冷的雨,写出了自己的悲凉,对后文写享受养母爱的温暖起反衬作用。
7.第⑬、⑭段,跳跃的思想在“养母”与“继母”间展开,让读者的心绪随着文章飞快地转换。
8.第⑮段,插叙,这是正能量的体现与延续,有了养母的爱心,才有了“华”今天的风光。
10.营造气氛之四:第⑲段照应了开头的景物描写,文章做到了圆满收尾。结尾处的雨有了几分温馨与能量。雨浇灌了大地,更洗涤了人的灵魂。作者心中的涟漪,与文中供养继母的情节相呼应,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②她无精打采地用筷子搅着干米饭。母亲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淡淡开口:“工作还是不适应?”
③毕业不久刚实习一个多月的她眉头皱得更厉害了,“妈,我感觉我融不进单位,感觉自己可有可无,一点都不知道我到底要干些什么。”
④母亲慈爱地注视着她,往她碗里夹了一块红烧肉。“阿囡,尝尝你最喜欢的红烧肉。”
⑤香甜软糯,一口下去,满嘴生香。“咱们家的红烧肉就是与众不同啊,真好吃。”她感慨道。
⑥“一般人家做红烧肉只放料酒、冰糖去腥,咱们家这肉还多放了几滴啤酒提鲜去油。”母亲有些得意地说道。“小时候,你不爱吃肉,瘦得干巴巴的。我急啊,今天听李嫂说要用矿泉水做才好吃,明天听张姨说要用黄冰糖更甜。听了她们的,做出来的红烧肉依然不是很好吃。我就开始自己琢磨,终于想到加啤酒这一招,才有这么不一般的红烧肉啊。”
⑦母亲放下筷子,轻轻覆上她的手背:“女儿啊,这为人处世都是一个道理。你初入社会,作为一个新人,要随时保持谦逊的姿态,听取前辈建议,工作上汲取不同的想法。厚积薄发,多加思考,平时少说无用话,关键时刻勇于说出自己不一样的见解,那样的话,你很快就会适应工作环境了。”
⑧母亲夹起一块肉,放入口中,慢慢咀嚼。“这啤酒红烧肉也是我琢磨了许多次才研究出来的。你处于社会这个复杂的地方,工作上更是要自己花心思去反复研究啊,如果一味地不知所措,问题始终不能解决。”
⑨想到自己平时在单位整天无所事事,为了迎合新同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处境,随波逐流,她默默低下头。
⑩自己寒窗十几载,是为了能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应该随波逐流,淹没在人海,碌碌无为;应该就像妈妈做的啤酒红烧肉一样,有自己的个性,勇敢地成为自己。
5.第⑦段谈工作:用“平时少说无用话,关键时刻勇于说出自己不一样的见解”扣题。
8.第⑪~⑭段赞红烧肉:母女达成共识,像做的啤酒烧肉一样,有自己的个性,勇敢地成为自己。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全归作者,阅读量大另有稿酬。投稿邮箱:,请注明“原创”字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