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训”谁得真利益?

2019-01-04 13:45:20  阅读 128 次 评论 0 条

  集月音:我也觉得所谓的“哈佛校训”很不可思议,比如教育程度代表收入,这完全不会是一所世界顶尖学府的治学态度。记得当年刚入学时,好像我们大学校训也是非常大众化的几个词。后来确定为“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一下子感觉精神内涵历史积淀就都有了,以至于毕业多年我都记忆犹新。现在提起这两句校训,更让我对母校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关于哈佛大学的校训在中国互联网上盛传已久,可哈佛大学图书馆官方网站近日表示:“关于哈佛大学的校训在网上早已盛传,尤其是在中国,但哈佛任何墙壁上都没有所谓的校训。”

  集月音:你有没有被这传说中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校训”骗到?各位还记得自己母校的校训吗?大家对中国学校的校训有什么看法?

  周东飞:这个段子在被戳穿之前,我还真的没看到。戳穿的新闻出来之后,仔细拜读了一下,这些心灵鸡汤的质量堪称上乘啊。要是咱们的校训都这么写就好了。现在,我不记得我所读过的任何学校的校训。但我能够大致知道,都是所谓四言八句,什么团结进取之类。

  马想斌:对比一下国内大学校训和哈佛网传校训,就是咱们的太装,网传的校训比较大白话。这大概是能够盛传的一个原因吧。我觉得校训还是挺重要的,什么样的校训,就决定着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和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规格。我的母校是中国地质大学,学地质的理工类比较多,所以校训也算朴实———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这样的校训,对为人处世还是大有益处的。

  李妍:校训应该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专门搜了一下,哈佛真正的校训其实是“真理”,这反映学校希望学生崇尚真理、追寻真理。那种一再强调学生追逐世俗成功的所谓校训,稍微细想一下,就知道只是给人“打鸡血”的假冒伪劣商品。我的母校西南大学的校训是“含弘光大,继往开来”,挺有厚重感。

  集月音:我也觉得所谓的“哈佛校训”很不可思议,比如教育程度代表收入,这完全不会是一所世界顶尖学府的治学态度。记得当年刚入学时,好像我们大学校训也是非常大众化的几个词。后来确定为“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一下子感觉精神内涵历史积淀就都有了,以至于毕业多年我都记忆犹新。现在提起这两句校训,更让我对母校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李妍:专门问了一下老公,是不是记得母校的校训。他一口就说了出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并说这条校训对他影响极大。大学校训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它就是要通过这种一点一滴的积累、感染,这种逐渐内化的过程,才能形成一所学校、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认同,最终形成一所学校、一个企业的精气神,成为独有的文化精神和底蕴,这种精神气质是可以代代传播下去的。

  周东飞:我经历过的校训一个个“面目可憎”,而且“千校一面”。很多学校的校训,都很正确、都很美好、都很空洞,也都很没意义。

  马想斌:现在的大学校训大多沦为装点门面的东西了。我记得之前有个统计,德、学、行、实、新、济世、强、真善美、诚朴勤仁,九个关键词在211院校校训里频繁出现。

  集月音:除了哈佛校训,还有哪些励志段子或者名人名言让你印象深刻?有没有一些段子最后被证明为编造的,让你“三观”尽毁?

  周东飞:我能想得起来的,就是假托白岩松、柴静的名言。有一段时间在微博里特别火,最后连白岩松、柴静都不得不出来澄清。还有假托外国名人的……到最后,连高中生都学会这一招了——— 据说有的高考作文里面,从头到尾用了很多名人名言,大部分都是信口胡诌的。

  李妍:有一句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励志格言,爱迪生说的: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曾被幼年的我抄写在笔记本上。前几天才听说,这句励志格言还有后半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好吧,如果在励志与真实之间做选择,我宁肯要真实,而不是在精神世界被人强加这么多假冒伪劣产品。

  周东飞:我们不但敢于改造外国人的名言,更是敢动老祖宗。劝人好好读书也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下面就该接上“学海无涯苦作舟”了吧?可是,庄子后面还有一句呢: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说得多清楚,反对死读书!

  马想斌:说到“假名言”,我记得莫言刚获诺奖不久,微博就流传“莫言经典语录”,有一条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集月音:这条“假名言”来自所谓的“莫言小说里最深刻的十句话”。网上还掀起一股创作伪名言的风潮,比如“海燕呐,你可长点儿心吧——— 托尔斯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郭敬明”等等,简直成了网友对名人名言的解构式狂欢。

  曾经让我信以为真的,还有“胡适的留学日记”。“前三天打牌,第四天痛骂自己,第五天又开始打牌,制定的学习计划都没有实行……”这样的日记,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又心有戚戚焉,原来大师也是人啊。前不久才知道这日记是“高仿”。

  李妍:假冒伪劣的各种名人语录、名人事迹和名校校训,无非就是拉名人、名校的大旗,做各种励志的虎皮。中间其实有一句潜台词,那就是:你看,人家名人或者名校都这样做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做呢?这倒让我想到了很多人小时候的经历,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名人、名校就是另一种“别人家的孩子”。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学习;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懂事;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懂得自律。“打鸡血”的路数都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一张名人、名校的外衣而已。

  李妍:浮躁的社会,强烈渴望成功的心理,让人们面对这些所谓“名人名言”,失去了辨识能力。不过,在人们的解构化心理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我实在不是很看好心灵鸡汤、励志格言的市场。曾经书架上的畅销书,是一系列心灵鸡汤书籍,现在,貌似也换了新天。

  马想斌:借用名人语录,一直都存在着。除了李妍说的成功学的需求外,我觉得也跟当下微博等碎片化的信息传递有关。

  很多名人语录的始发者,多半是微博营销账号。成就一个微博营销账号,名人语录是很好的载体,既可以聚集人气、吸引更多粉丝,也可以吸引眼球、推广营销。不仅如此,人们一直都有座右铭的需求,现在哪个社交工具没有个性签名的功能啊。这些都是名人语录的市场。

  周东飞:刚才两位分析了供给一方的情况。按照传播学的规律,在眼球经济的时代,能吸引人就是一切。对于需求一方,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很多人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的生活需要心灵鸡汤来指引。在微博里,虽然对此有批评,但问题在于,大家不去听从和追捧这种心灵鸡汤,他们还有什么可以传播的呢?那些在微博、朋友圈里转发心灵鸡汤的人,我相信他们是真诚的,是真心觉得这些鸡汤好要分享给更多人。问题是,他们缺乏足够的见识和分辨力,不知不觉就陷入了段子手们的圈套。

  集月音:我想具体分析分析哈佛总“被代表”的事。哈佛大学好像特别受青睐,除了哈佛大学校训,还有“哈佛凌晨4点半”这样的帖子被到处转发。但是为什么被神化的是哈佛呢?因为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跻身哈佛才是成功。我们的成功观是不是太狭隘了,是不是太过迷信第一了?崇拜哈佛神话,其实也隐含着我们对现今国内教育的不满与批判。比如一个已经被证实为捏造的故事里,哈佛凌晨4点半图书馆座无虚席;而我们的大学,平时有多少学生泡在图书馆做学问呢?于是,哈佛被视作高品质教育的代表,它说什么,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成为权威。

  马想斌:人们都有一种泛权威崇拜。而且这种崇拜从古至今存在。人们都喜欢“假托”这个手法,托名人,托古人,连孟子也“言必称尧舜”……

  集月音:对这种臆想出来的权威,其实很容易证伪,我们为什么没有求证的精神?

  周东飞:随大流,跟着走。这估计是国民性的一部分吧。大家都疯转的东西,我自然也就想不起来要问个一二三。

  段子手为什么会这样编,而不那样编?这其中也肯定有道理。比方说,刚才分析了,为什么是哈佛而不是其他学校?因为中国人就好这一口儿。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不是段子手牵着众人的鼻子走,而是段子手满足了众人的希望和需求,这是大家选择的结果。那些段子手,不过是更善于揣度大众的心理而已。

  当对国内教育失望的时候,他们需要这种谎言来欺骗自己。当成功变得越来越难于上青天的时候,他们需要童话一样幼稚可笑的成功学来麻醉自己。

  马想斌:很多名人语录和传说,都很容易揭穿。之所以没被揭穿,第一个原因是,人们自己认同这样的道理——— 认为这是对的,所以就不愿意去求证了。第二个原因是,我们依然习惯于二元观,觉得名人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值得学习的,所以不敢轻易质疑。

  但是,把伪造名人语录称之为“时代病”或“中国病”,我是不能完全认同的。从古至今,只要有权威崇拜,就免不了假托名人。

  李妍: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所谓的名人格言、名人轶事大行其道,甚至一度很有市场,意味着在一个浮躁的阅读时代,人们依赖一些段子化、易读易传的东西来给自己励志,祛除人生的惶惑感,却少有人能够真正独立阅读,独立思考。

  集月音;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因为从小的训练,比如老师留作业,抄多少条、背多少条“名人名言”,学校的墙上也到处挂着名人肖像和名人名言,整个学生时代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后来则成了惯性——— 看到名人名言会自动引之为标准。直到现在遇上各种“伪名言”,才开始思考这话到底靠不靠谱。所以我们的教育方式一直是灌输,而不是启发,没有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李妍:在这样一个欲求速达成功的时代,人心是浮躁的。人们面对社会巨变,在生活和工作中存在很多困惑,但是缺乏独立阅读与思考,难以找到方法去纾解,无法从内心打通通往这个社会的自由之路,所以他们必须依附这些心灵鸡汤、名人格言所构建的幻影中,获取短暂的心灵慰藉。尽管毫无营养,却能让很多人得到片刻的安宁,在这种依附心理之下,明明知道是被假冒伪劣“骗”了,却仍心甘情愿陷入其中,甚至无法摆脱。

  集月音:这些杜撰的励志段子名人名言,是善意的谎言吗?是否真的能激发人们努力向上或者追求幸福?

  周东飞:这不过是商业时代的投怀送抱。更恶劣的是,这种现象混淆了是与非,泯灭了善与恶,对社会的打击远远要比它的心理按摩作用大得多。

  这种建立在造谣基础上的心灵鸡汤,几乎可以说毫无正面价值。人们对于所谓名人名言的需求,长远说是要通过人格的独立来“戒瘾”。即便是近期,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真正的经典,去了解真正的名人和真正的名言。

  马想斌:靠别人的话语来给自己励志、“打鸡血”,很难取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过分沉迷于名人和名人的言行,不仅仅是没有自信的表现,说得严重点,就是找不到自己。所以,我觉得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信自立,改变掉书袋的陋习,这该是远离“伪语录”的一个途径。

  李妍:各种心灵鸡汤和励志格言,一眼望过去,貌似触动人心、引人向上,甚至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即便是虚假编造的,但是如果能够起到励志效果,似乎不必较真儿真假问题——— 可是,这种励志是真励志吗?

  这种充满商业味道、目的不纯、希望从传播中迅速牟利的所谓“格言”,本来就不能期待它会给人的一生带来多么深刻的影响力。问问周围的成年人,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些“名人名言”?

  就像大家说的,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独立的阅读、实践、观察、思考,才可能拥有真正独立的判断,这种忠于自己内心的独立判断,才是通往社会与自己内心的自由之路。

  集月音:曾经有段时间,哈佛大学开设的幸福课非常轰动,不过这不是杜撰的,这门课程本来叫做积极心理学。主讲人塔尔博士专门讲过这种看似至理名言,其实毫无参照意义的心灵鸡汤,如成功法则之类。每条建议看着都非常正确、非常有指导意义,但是你全部照做了,就能成功吗?不可能。你遵照它做了很多,却没有获得期待中的效果,那么这些建议或法则,反而会让你陷入更加糟糕的情绪低潮。

  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功成名就的梦想,还是岁月静好的幸福,想达成心愿,需要全身心的付出,塔尔博士用了一个比喻,“就像把一块石头雕成雕像,要一锤一锤来,经历漫长又痛苦的历程才能最终得到”。世上是没有捷径可复制、可借鉴的。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838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