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都爱假名人语录?

2019-01-08 05:35:03  阅读 94 次 评论 0 条

  自媒体兴盛的这几年,假名人语录铺天盖地,最近因为假名人语录,马思纯险些遭遇人设崩塌。明星也好,普通人也罢,假名人语录如何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眼瞅着2018年网文大IP不管用了,影视行业的金主们又把目光聚集到了传统文学作品上。最近,听说张爱玲的《第一香炉》要被拍成电视剧了,就在网友们纷纷议论谁将饰演女主角葛薇龙时,马思纯在微博发布了一篇读后感,公开了自己要出演的消息。不料,就是这篇文艺气息颇重的读后感,让马思纯陷入了舆论漩涡。微博大V“衣锦夜行的燕公子”看后认为,马思纯跟自己读的完全不是一本书,直言把哈姆雷特看成哈利波特。马思纯看后也当仁不让,回怼了过去,简单的意思就是我的读后感与你无关。两个背后都有庞大粉丝群的人物,就这样在微博上展开了你一句我一句的互怼,双方粉丝也展开了互掐。

  读后感是很私人化的东西,对于路人来说,两个人的理解都见仁见智,并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但是在互掐的过程中,马思纯却被“敌方”发现了致命死穴。原来,微博常常是文绉绉、疼痛青春调调的马思纯,“曲终人散”“旷日持久”“一言难尽”“琴瑟和鸣”等词,没一个用得准确,微博中还出现多次山寨名人名言,其中就包括张爱玲。后来,张爱玲的读者会“张迷客厅”发了一条忠告,告诉马思纯少看假张爱玲语录,多读原著,少写读后感。而马思纯对此表示感谢指正,虚心接受,不害怕犯错会继续分享,也算是比较高情商的回复了。

  一波好好的角色官宣,突然变成了文艺女青年的翻车现场,还是多多少少有些尴尬。每个人都有,但无论是马思纯,还是更早之前的靳东,标榜读书人人设的动机一定要跟肚子里的墨水真实含量成正比。

  碎片化阅读时代,难免会有人张冠李戴,把“他的”当做“她的”,把错的当做对的,也有一些“鸡汤文”自制各种假语录,这是时代给我们落下的“时代病”。除了张爱玲,包括泰戈尔、仓央嘉措、李白、爱因斯坦、莫言、白岩松、杨绛、林徽因、莎士比亚等古今中外名人都“中过枪”,甚至有网友笑谈,衡量一个名人在今天到底还有多大的影响力,不妨看看网上流传着多少他的山寨语录。

  莫言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后,网上有关他的名言语录铺天盖地而来,大有泛滥之势。有一首名为《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小诗,在网上被称为“莫言最美的诗歌”。有意思的事,这首诗在莫言获奖之前,曾被冠以“余秋雨作品”的名义出现过,莫言火了之后又变成了莫言的作品,现在网上两种版本都有,至今也不知道谁才是它的主人。

  白岩松曾对网上流行的他的名人语录进行了一一辨认,鉴定结果是,很多并非出自他本人。白岩松坦言,“不仅躺着中枪,行走坐卧都中枪,自己受伤无所谓,别人受骗才可怕。”

  “中枪”最多的当属鲁迅,以至于有网友调侃他:“鲁迅有一句至理名言叫网上的大多名言都是假的,至少我的名言是假的。”

  最受鸡汤文青睐的还有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各种“明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等等经常出现在很多人朋友圈里的警世名言,都被证明是假的。

  为什么明星爱立文化人人设、读书人人设,事实上根源于中国人对于知识文化的一种潜意识的崇拜,这种崇拜心理被有心之人利用,这才是假名人语录的可怕之处。

  假名人语录大多是心灵鸡汤式的感悟,这类鸡汤很多都出自段子手,他们通过微博、微信分发出去,博取点击量和粉丝量。这一类的假名人语录属于“毒鸡汤”,它们之所以能流行开来,是因为迎合了大部分人的懒惰心理,切中当下社会弊端,很容易就获得心理认同感,人们看到后觉得言之有理,自然而然顺手转发分享。转发之人只在乎当下那一刻的共鸣,无所谓是不是真的出自名人。因此,有人认为假名人语录于人于己都无害,不必过于较真。

  但假名人语录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造假,当读者长久沉浸于类似的信息,不但不能吸收名人的人生智慧,还会变得越来越“笨”。而有些商家为了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利用网友或多或少崇拜名人的心理,端出“伪名人鸡汤”来营销炒作推广产品,如此公然造假就会带来极大的社会隐患。如果受众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缺少辨别能力的人群,或是一些急于走向成功的人群,这些假的名人语录就极有可能变成“刽子手”,让他们陷于危险境地之中。

  诚如马思纯在道歉中所说,书本来就是要越读越明,书山有路,阅读却无捷径,名言可以以假乱真,可从中获得的感悟与体验却来不得半点虚假。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881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