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我的学生曾被我“鄙视”过很多遍,可是当他们被别人鄙视的时候,我却总有一种路怒的感觉,恨不得立马抄家伙和那人干一架。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们学院突然来了一位“大企业”的HR,这让平时见惯了“乡镇企业”招聘的同学们欣喜若狂,招聘现场的小礼堂很快被围个水泄不通。
我的学生——下个月就要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一名大四女生,也腾出了半天奢侈的备考时间,挤在了听讲座的人群之中。
全英文的工作环境,地标建筑物中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场地,以及企业团建活动晒出的咖啡、龙虾与游艇不时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惊叫,仿佛一位大都市的富二代在给一帮没见过世面的“书呆子”讲城里的生活,又像是偶像剧里一位千金小姐因故沦落到乡镇,却每天都上演着“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故事。
其实也用不着说好像,因为我们的大学本就位于一个四线城市,这里的很多学生也都来自四线城市或农村。
几年前曾有一名学生从上海考到这里,所以直到现在很多老师都还记得这名学生。
说来也不奇怪,若你来自北京和上海,你也不会愿自己的孩子去一个四线城市上大学,除非你感觉孩子太娇惯了,需要让他到“下面”去“锻炼锻炼”,体验一下“人间疾苦”。
尽管尖酸刻薄,但这名HR还是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因为她讲的并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心灵毒鸡汤”:
做职业规划,不要轻易问你们的老师,你想年薪百万却问一个年薪十万的人,你觉得靠谱吗?
名校都是靠讲座培养学生,而普通高校只能靠讲课来培养学生,你们只是在课堂上听到某位学术大神的传说,而名校学生却在他们的身边工作。他们很多人本科毕业都合作发表过核心期刊的论文,你们拿什么在复试时和他们竞争?
尽管学校也经常有从国内985毕业的博士“青椒”这样打击学生,但是我那群“没见过世面”的学生还是被虐待出了新高度,他们像被打了鸡血,不断给这位人生导师爆以雷鸣般的掌声,让我们这些跟不上大城市节奏的老师尴尬到无地自容。
讲座的提问环节,一位胖胖的男同学问到:“我一直想干我喜欢干的事情,但父母一直反对,我该怎么办?”这位HR直接怼了回去:“因为你怂”,学生席里立刻响起一片掌声。
而我的那位即将考研的学生,则在讲座结束半小时后终于挤上了讲台,并怯生生地递上了自己的简历。
HR冷笑道:“也不过是XX大学(思考再三,我隐去了我们这所普通高校的名字)的奖学金而已”。
送走了HR,已经中午一点了,回到小礼堂的时候,我看见那个被鄙视的学生还坐在那儿哭泣。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或者我并不该安慰她,因为那个HR说的并没有错,如果我的学生连这点打击都不能承受的话,那她走上社会也是没多大前途的。
只是我仍想写篇什么来告诉她,即便她是很多公司HR眼里的“没见过世面”的“学渣”,但是仍是我们心里的“学霸”。
因为我的那些普通高校的学生们,虽然“没见过什么世面”,但是我也相信,他们和那些名校的学生一样,怀揣着梦想与渴望。
他们的确没有听过太多高大上的讲座。偶尔我们能请到一两个名校博导来做讲座,他们也是拿了讲课费就走,不让学校写新闻报导,因为他们担心来我们学校做讲座会影响他们的身价。
尽管如此,当一些省属重点高校的副教授、硕导和市县级文化名人来做讲座时,我们的学生总是把讲座现场挤得满满的,这和我经历的京城某校“长江学者”讲座仍稀稀拉拉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一些名校,讲座实在是太多了。除非“放松心情”或“因公路过”的需要,那些知名院校的教授是不肯专门来我们这所高校做讲座的。但是我们那些可爱的学生,不管来的是谁,都会认真地做笔记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的“普通学生们”的确也没有到大公司实习的经历,因为学校公告栏上到处都是工贸企业招工和保险公司招业务员的信息,甚至还有工厂招保安的信息。
人事处网站上也还能找到一两个名字像样的企业招聘信息,只可惜点开后已经是好几个月前的信息了,或许还有同样优秀的企业招聘,但是这些信息还没到学生那里就被有关系的老师“截留”了。
“中国几乎所有500强企业都告诉你学历不重要,但他们不会去双非大学开招聘会”。
可即便如此,我的学生依然是优秀的,像这位被鄙视的女生,大一大二的暑假都去了南方的工厂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能挣近4千元的工资。
他们并非不努力,只是对我们这群大学老师来说,承认自己的学生不如北大清华的学生优秀是一件很难过的事情,因为他们连在同一平台上较量的机会都没有。
我的“普通学生们”的确只会闷头考研,学校也把考研当成提升就业率的重要手段。这些来自高考大省的普通学生们感觉终于有一场考试给了他们和名校考生同台竞技的机会。
只是我的学校被很多名校称为“考研工厂”,在各名校增大保研比例的同时,我很担心这群在图书馆彻夜苦读的学生们是否仍有读名校的机会。
正如一位复试老师说的那样,我的学生很用功,但好像生活在上个世纪,接受的都是过时的知识。
他说的也对,对于硕士仍占师资主力的学院来说,我们并没有给学生提供最新鲜的知识,因为名校名师在做什么,我们也不知道。
等我们看到著作和论文出版时,也至少都是一年之前的事情了。但是我和学生们的关系是亲密而融洽的,教师们安心教学,并不考虑太多头衔,学生们学习刻苦,勤奋踏实。
我知道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他们也知道我的名字,不像一些高校,快毕业了老师还不知道学生的名字。
我的学生的确也很“土”。因为我们大学所在的城市本身就很“土”,学生们大都衣着朴素,学校也鲜见华服与豪车。
我还记得大二开学后的一次班会上,同学们都在讲自己的暑期生活。那位被鄙视的女生展示了回乡后的照片,在一张照片上,她穿了很短的裙子。而在大学里,她似乎从没有穿过那么短的裙子。
后来聊天时我才知道,她的村民都认为大学是“洋气”的,而她穿一条短裙子只是为了和这种想象中的“洋气”混搭起来。
我的学生虽然很土,但是他们既能在校园挖蒲公英做“沙拉”,也能组织一场有模有样的元旦晚会。
我的学生们的确也没有多少考过雅思、托福、GRE,而原因更多是报名费的问题。他们的英语确实不怎么样,因为有的学生高考时并不考听力。但他们一直在学英语,虽然学校聘请的外教已经年迈,但是他们还是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我也见过一位拿着棍子让孩子复读两年的考生家长,新生报道那天,他骄傲地说:“我的儿子必须上个正儿八经的大学”,而那个“正儿八经的大学”或许还赶不上所谓的“普通高校”。
教他们快四年了,我的头上也隐现了两根白发,在校园里再也不能穿上球衣装一回学生。只是我仍然还和我的学生一样生活在校园里,我知道未来的工作对我的学生很残酷,但是我仍想让他们在校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至于那位盛气凌人的HR,她说的对,但是那又怎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