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致青春 “杭一棉”老工人故地重游

2019-01-14 19:34:53  阅读 139 次 评论 0 条

  杭州网讯 “走过拱宸桥,看到这些照片,就回忆起年轻的时候。”杭州第一棉纺织厂的老工人陈爱亭驻足在由老工厂改造而来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里,百感交集。从17岁进厂到52岁退休,35年的时光仿佛在此刻缩影成一帧帧光感饱满的电影胶片,被岁月的齿轮带动从眼前带过。

  地地道道的老杭州都知道位于桥西的“杭一棉”。2011年5月,其中一幢老厂房被改建为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并对公众开放,作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静态展示的动态延伸,成为全国鲜见的集工艺表演、体验、教学、销售为一体的全新概念的“非遗文化”开放式展馆。

  今年5月,为了更多地集结优秀非遗手工技艺,充分利用工业遗存开展“活态”传承展示,手工艺活态展示馆进入闭馆扩容提升。历时4个月后,即将于国庆节全新亮相。

  今天上午,记者看到新扩充的厂房厂史陈列区内,通过实物、照片、图板,详细介绍了从1889年通益公纱厂到2007杭州一棉有限公司,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令人在历史的回味中,了解运河边近代工业区的形成、发展,去触摸杭州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段重要记忆。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王恋说,杭一棉厂房厂史陈列区的最终成形,离不开热心市民的帮助。今年年初,展馆面向全市发出杭一棉老物件、老照片的征集。短短几个月,共征集实物资料110件,照片资料202张,翻拍照片资料155张,复印资料208张。其中173件将会在馆区内集中展示,包括黑白老照片、“光荣退休”奖状、纺织女工的围裙等等。

  其中,汪阿兰和刘桂兰两位老阿姨听到消息后,带了一堆东西跑到博物馆办公室,有当年正在纺纱的工作照、厂里发给她们的奖状、参加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的代表证、1960年团委奖给红旗青年突击手的红色奖牌等等。

  最能看出杭一棉文化特色的,要数杭一棉厂“资深”文艺爱好者张雪良提供的一系列文艺演出资料。其中就有一张来自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函,杭一棉的民乐队伍被邀请参加1960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职工文艺汇演开幕式。

  “被选中的是器乐合奏曲《拱宸春光》,这是我们杭一棉的老职工沈鸿川创作的曲子,当时有30多人组团去的北京。”张雪良告诉记者,拱宸桥是沈鸿川上下班必经之路,当年,桥下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百舸争流生机勃勃,河上船运的汽轮声、龙舟竞赛的锣鼓声与纺纱织布机声交相呼应,令沈鸿川有了创作的冲动,因此谱写出这一曲脍炙人口的《拱宸春光》。

  一同展出的除了这首曲子,还有一张照片也很有纪念意义――“纺纱姑娘们跳纺纱舞”。“舞蹈的名字叫《巧姑娘》,当时是杭一棉的重量级节目,劳动节、国庆节、春节都要到杭州的人民大会堂或工人文化宫去跳。当时外宾来访杭州,这个舞蹈队伍是放在欢迎队伍最前面的。”张雪良说。他还从包里掏出一本相册,向记者展示了未被录用的“沧海遗珠”。

  背着单反相机,精神矍铄的张淼森老人一边参观,一边拍照。其实,他也捐赠了珍藏的80多张底片,还有几十张照片。张淼森说,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回忆,能够让老工人想起往事,让参观者了解过去,是他最大的满足。“我当时拍这些照片,也是想记录我们厂的工人们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他们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值得记录下来,值得学习。”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28日下午,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电视电线月的投资及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了通报。1-7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4亿元,同比增长18.3%,在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中一马当先,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支撑。[详细]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3960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